- +1
隨筆|“補白大王”鄭逸梅的自用印與逸事掌故
《鄭逸梅遺印集》是記錄“補白大王”鄭逸梅的印章,雖不滿百枚,但是治印之士和印文內容,均有許多逸事掌故可以發掘。如鄭逸梅孫女鄭有慧女士所言,其祖父一生寫作多多,其內容主要涉及人物、報界、新聞、雜志、教育。不少印文也有趣生動,如鄧散木先生刻“舊聞記者”,馬太龍先生篆刻的“逸梅惡札”、朱大可先生贈送的印章“人在梅花中”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集由前不久辭世而當年百又三歲的文史詩詞大家周退密先生題寫書名,并再題寫內頁“珠聯璧合”,一派蒼然,人書俱老。

鄭逸梅
《鄭逸梅遺印集》是筆者歷時三年時間編輯,書內的印章基本為先祖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的自用印;里面不乏諸多大家篆刻如:鄧散木、陳巨來、錢君匋、高式熊、張寒月、陳茗屋、徐云叔、陸康、劉一聞等諸多印壇名家。

周退密先生題寫的書名

前不久辭世的周退密先生生前所題寫《珠聯璧合》
當時由百又三歲的文史詩詞大家,周退密先生題寫書名,并再題寫內頁,八位當今的印壇名家相繼題寫內頁。有高式熊、韓天衡、陳茗屋、童衍方、吳子建、徐云叔、陸康、劉一聞諸先生,這也是一件印壇盛事。

印壇與文化界名家題寫的內頁

高式熊題寫的內頁

陳茗屋題寫的內頁

吳子建題寫的內頁(局部)

陸康題寫的內頁

劉一聞題寫的內頁
《遺印集》比較特別之處是,有幾位名頭顯赫的隱士,如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先生之子馬太龍先生的刻印,湖南篆刻家謝梅奴先生,他曾為毛澤東主席刻過二方印章,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

逸情云上(朱白文) 陳巨來刻

鄭逸梅肖像印
另有數方印文也有趣生動如:鄧散木先生刻“舊聞記者”,馬太龍先生篆刻的“逸梅惡札”,陳茗屋先生刻“秋芷室”(喻臭知識),張寒月先生刻“三千弟子半紅妝”、“長壽養和村長”(曾居住在養和村1號)等等。

馬太龍先生篆刻的“逸梅惡札”
特別是“長壽養和村長”有二位篆刻家治印,一是傅其倫,浙江桐鄉人士,西泠印社社員,嘉興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有多種書籍出版,如《傅其倫作品集》、《傅其倫印存》等;另一位是柳璋字北野,四明人,曾問業于朱大可、胡樸安、胡寄塵諸宿老,從事律師職業,任上海半江詩社社長。特別是柳北野的邊款是三個印面長題,敘述治印因緣。此印文在“文革”時期也遭“小將”們的斥責,謂村長就是壞人!可笑的“有理說不清”。

“長壽養和村長”傅其倫、柳璋 刻
先祖的收藏一以貫之的以掌故為上,遺存的六七十方印章內,蘊含著不少的掌故事例。如朱大可先生贈送的印章“人在梅花中”。先祖名逸梅,齋名“紙張銅瓶室”也是蘊含一個“梅字”,恰巧我初習畫也以畫梅花為主,大可公贈送此印章有多層意蘊,此印時常會蓋在先祖或者是我的畫面上。

人在梅花中(朱文)

鄭逸梅于其書齋
朱大可,名諱奇,字大可。曾與施濟群、陸澹盫等創辦《金剛鉆報》,三四十年代在多個報社就職,著作多種,有《古籀蒙求》、《新注唐詩三百首》、《蓮垞古文字考釋集》等有關書籍,早年習字學書,因此一手唐楷小字奪目耀眼。曾給筆者書寫自撰四色梅花詩詞手卷,字跡雍容華貴、厚潤清脫。
“人澹如菊”此印也是藉以先祖的一段逸事掌故。徐云叔先生曾給先祖治印“梅魂菊影”,先祖他本姓鞠……后嗣到外祖父鄭家,先名際云,后改為逸梅,南社名宿高吹萬曾書聯“人澹如菊、品逸于梅”。因此“人澹如菊”也是先祖酷愛的閑章,我亦然……而且使用的頻率,基本都是筆者居多,先祖曾戲謔和友朋言:“鳩占鵲巢”……
《遺印集》內的印章雖不滿百枚,但是治印之士和印文內容,均有許多逸事掌故可以發掘。先祖一生寫作多多,其內容主要涉及人物、報界、新聞、雜志、教育。友朋們更是來自多個領域;此外,還有園藝界、醫學界,坤伶界等等,因此會產生以高齡86至98歲期間能出版著作27本(套)之多!也是當今文壇的一件逸事吧……

羊(肖形印)張大千畫 黃懷覺刻
由于先祖的聲望,所以當他的《遺印集》在去年出版后,一直很受讀者歡迎,人們已經習慣于他的文字,他的掌故及逸事,《遺印集》是除了他著作外的另一個門類,更能引起熱愛他書籍“逸迷”們的喜愛;以至于書展簽售時一小時根本不夠,為了不影響后面場次,臨時再轉移他處又繼續半小時多……

《鄭逸梅遺印集封面》
筆者與先祖相隔一個甲子,因此封面是吾繪制了清新淡雅的山水畫,并著手編輯了此書籍,成了名義上“祖孫合集”。當然合集也不僅僅止于此,《三國閑話》2018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新版本,是先祖寫、我畫了32幅插圖……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最后,筆者比較欣慰的是,《遺印集》的出版,有可能是對于篆刻界另一種的補白吧。
(作者系鄭逸梅孫女、畫家)
延伸閱讀:
“補白大王”鄭逸梅
鄭逸梅(1895年10月19日—1992年7月11日),出生于上海江灣, 祖籍安徽歙縣。被譽為報刊補白大王。著有專著《人物品藻錄》、《淞云聞話》、《逸梅小品》、《孤芳集》、《近代野乘》、《逸梅談叢》、《南社叢談》、《鄭逸梅文摘》、《藝壇百影》、《影壇舊聞》、《三十年來之上海》、《清娛漫筆》等。
鄭逸梅原來是姓鞠的,因為酷愛梅花而改用這個筆名。他為報紙副刊寫了一輩子的隨筆,趣聞,字數超過1000萬字,人稱“補白大王”。鄭老筆下的近現代文史掌故和清末民國出版界、報界舊聞逸事,勾勒出了一部富有參考價值的文化史料。
他把書齋命名為“紙帳銅瓶室”。這個名字看起來頗為怪異。鄭逸梅解釋說,古人的詠梅詩中,多有紙帳、銅瓶之類的描述。若是直接在名字中嵌入個“梅”字,那就顯得俗了。他現在取名“紙帳銅瓶室”,正是取“暗藏春色”之意,真可謂匠心獨具了。不過后來,他得到年輕篆刻家陳茗屋刻的一方“秋芷室”的印章,愛不釋手,從此“紙帳銅瓶室”改名為“秋芷室”。有人曾問他,秋芷室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說,秋芷室者,臭知識也。
鄭老交游廣泛,博聞強記,他所回憶的這些民國時期的畫苑大家、文壇雅士以及各界名流,他們的趣聞軼事、個性風采,或得之于親歷親見,或聞之于當事人的追憶,大都為局外人所鮮知,由鄭老那枝精煉老到的史筆娓娓道出,愈發栩栩如生。鄭老的回憶性文章提供的許多珍貴的文壇史料,足以補充官修“正史”之缺漏,糾正某些“傳記”之偏差,對研究探討民國時期中國各類知識分子特別是深受傳統文化熏陶的一群人的思想、情操、愛好和成就以及局限,均不無裨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