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胡滿基:童年期不良經歷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2020-08-05 15: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 上海浦精 浦精心靈驛站

2020年7月30日,作為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暨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籌)與上海浦融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健康有道》之【浦心堂】第十二期的主講人-副主任醫師、七病區主任胡滿基為大家帶來了—童年期不良經歷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以下內容根據本次節目主持人欣繪和胡滿基主任對話整理,希望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說的:幸福的人一生都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快樂幸福的童年是我們每個孩子的向往,童年里父母的陪伴,無憂無慮的生活,特別幸福。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如此幸運,他們可能會因為家庭的一些陰影,導致成長過程的不愉快。有些人隨著年齡增長會忘記曾經的不愉快,而有些人會因為這些不愉快形成童年期的陰影。這些童年期的不良經歷是如何影響到個體健康的?會造成哪些影響?我們又該怎么來驅散童年期不良經歷帶來的陰影?

1

什么是童年期不良經歷

欣繪:是不是那些容易忘記童年不愉快的人,他們就不屬于我們今天討論的人群呢?

胡滿基:一般童年期的一些經歷,影響成年以后的形式,并不是說一定是記得那件事,那件事往往我們不記得,甚至我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當下的一些情緒困擾、人際方面的困擾是跟自己的童年經歷有關系的。

那種不良經歷對個體產生的影響并非個體對整個事件的記憶,而是對那件事的一些細節的記憶。如小時候被父母揍,記憶中可能已記不清被揍原因,卻清楚記得那個被揍場景,以及自己當時內心恐懼的情緒,尤其是當時那種無助的感受,影響至今。

欣繪:我小的時候,父母對我特別的嚴格,哪怕我現在每次去爸媽家,到了家門口,我要回想一下我今天有沒有做一些事情會讓我爸媽不滿意,長這么大了,我還是會有心結的。但是你真的讓我來回憶小時候爸媽是怎么批評我,怎么打罵我,我還真的記不起來了。

胡滿基:的確如此,往往一件事情發生以后,并不是說那件事情在影響我們,而是當時的那件事情給自己造成的一些情緒上的體驗和對自己的一個負面的評價,比如當時感到很害怕、很無助,自己內心感到“我是一個不好的孩子,我沒有能力去做這件事情……”,在此后的經歷過程中,一旦有類似的一個扳機事件,引發了他類似的負面的情緒,就會讓他聯想到“我是沒有能力的,我是一個很無能的人……”等。所以這個負性的核心信念,才是影響個人行為和情緒的內源。

欣繪:有一種說法:一生都是童年的重復。我們怎么來理解這句話?比如說我的帶入感,帶入到我的童年,父母對我非常的嚴格,直到現在我都會擔心:今天會不會惹父母生氣。這種算不算我還活在童年的陰影中?

胡滿基:其實您提到的這種重復體驗,雖然個人已經成年了,但是好像童年的那種感受依然歷歷在目。其實在我的工作中,一些個案,甚至是我們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在接受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也有同樣的體驗:現在我已經作為一個成年人了,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尤其是在與上司或者權威人士接觸的時候,就擔心自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但是自己靜下心來一想,好像這種想法并不客觀,自己能力是有目共矚的,但是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個體驗呢?在我們進行創傷治療過程中,我們就要去尋找這種線索, 與事件相關的個人的核心信念和主要的情緒的體驗,根據當前的體驗沿著個人生涯往前回溯,去找到個人生命歷程中最早的核心的基石記憶,往往這種創傷的基石記憶,可能就是發生在童年,但是有些經歷是我們能意識到的,有些卻是我們無法意識到的,最早期的可能會產生在個體的前語言期,也即媽懷孕期間、分娩過程、以及嬰兒出生后到掌握語言的前一階段,這些都是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值得探索的。

欣繪:童年期經常遭到嚴厲父母的各種責備,這是否也屬于童年的不良經歷?這是否同中國古語“棍棒底下出孝子”相矛盾?難道現在孩子就打不得罵不得了?

胡滿基:的確現代很多家長不大敢管孩子了,擔心自己的嚴厲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做出極端行為。現在又是正值中、考高考出分、放榜的時候,父母更加小心翼翼,唯恐自己不經意一句話會刺激到孩子。

而這種管教因人而異,如果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能積極回應到孩子的心理情感及生理情感的需求,孩子會與父母發展出安全、穩定的依戀關系,這種情況下偶爾的嚴厲,讓孩子更加懂得規則、邊界,感受到父母的保護,內心更加安全,這時不僅不會出現問題,更會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然而有些父母可能常年在外打工,或者雖然在家里,但是很少關注孩子,只是在孩子考得不好或者犯錯時,施以暴力管教,這種沒有穩定、安全的依戀關系反而容易產生問題。簡單粗暴的管教只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一些負面、消極的想法,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關愛,不值得存在,活著沒有意義。

欣繪:我們經常會說: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覺得父母打罵孩子是很正常的教育方式。這是否算是童年的不良經歷呢?

胡滿基:現實生活中,沒有完美的父母,總會存在讓孩子感受較嚴厲的時候,有的甚至會在出奇憤怒而出現打罵孩子的行為。但我們也要相信孩子的受挫性,并不是只要被父母打了、罵了,孩子就一定會出心理問題,要看這個刺激是什么樣的情境下發生的,發生的頻率是什么?是否長期存在?伴隨著這種打罵,是否存在對孩子的習慣性的侮辱、貶低,比如:你這個人真笨。打是一種對孩子的軀體虐待,辱罵是屬于精神上的虐待。家長罵孩子:你這個人真笨,你這個人真丑,這樣罵一次兩次可能還不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經常這樣的話,孩子就會灌輸給自己一個負性信念:我是不好的,我是笨的,我是教不會的,這會成為孩子的自我貼標簽,會成為孩子的自我預言。

欣繪:說到這讓我想起一旦到了假期,很多家長要每天面對輔導孩子做作業,這時候很可能就會出現這種父母責備孩子的情況:你怎么那么笨,你怎么都學不會,你怎么又忘了。

胡滿基:是的,因為情緒腦是我們最先發育的,控制情緒的大腦皮層是后期發育的,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感受到的是情緒,會發怒,冷靜下來好像沒必要因為那件事情發那么大的火。

欣繪: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童年時得過佝僂病,并因為表現不好,經常被老師批評,而他的父親卻鼓勵他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束縛。不知是父親的鼓勵,還是他的自我追求,他后來成為了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阿德勒的童年是不幸福的,為什么他能夠勇于突破,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生活?

胡滿基:從您剛才的描述里面可以聽得出來,阿德勒小時候與他父親有一個比較好的依戀關系,這種依戀關系對于個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性的依戀關系,對于個人來說是一種支持,個人成長以后的那種自尊和自信都源自這種依戀關系,他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接納、鼓勵和支持,這對一個兒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我們可能看到很多這樣的現象:爸爸媽媽總數落、責罵導致自己的孩子很沒自信,在心理干預過程中咨詢師會盡量用各種方法鼓勵爸爸媽媽看到孩子那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其實就像阿德勒的父親那樣,肯定、鼓勵孩子,讓他獲得足夠的自信。

2

童年期不良經歷包括哪些

欣繪:童年不良經歷,到底包括哪些?

胡滿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童年期的不良經歷越來越引起心理醫生以及精神科醫生等各方面的關注,美國的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Felitti(1998)等人把童年期不良經歷提到了研究的范疇,提出了童年期的不良經歷。之后有許多研究證據證明兒童逆境與成年期各種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密切聯系。

童年期不良經歷具有12種之多,可以分為兩類:

一種是家庭功能的不良:包括:性虐待、軀體虐待(欺凌)、忽視、父母精神疾病史、父母濫用藥物史、父母犯罪行為和家庭暴力(同胞欺凌)),溺愛等。還有一種是其他形式的童年的逆境:如:父母死亡、父母離婚、其它形式的父母缺失、童年期軀體疾病和家庭經濟逆境,等造成的童年忽視,以及孩子目睹他人對母親的暴力侵害。

我們常說的童年期創傷有5種:軀體或精神上的忽視、軀體或精神上的虐待、還有性虐待。軀體虐待簡單說就是打,精神虐待就是辱罵、冷落,長期忽視孩子的冷暖饑飽就是軀體忽視,長期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就是一種精神忽視,沒有人及時關注到孩子的存在、對沒有人及時的關愛他,在乎他在學校發生什么不愉快,包括在學校里霸凌等事件。其中如非常嚴重的虐待就是性虐待。性虐待我們平常可能不會重視,認為離自己生活很遠,并不是說我們沒關注到它就不存在,我們不能說普遍存在,實際上最近幾年越來越多關于性虐待的信息浮出水面。

還有一種童年期不良經歷可能會被忽視掉,就是溺愛,大家可能會質疑,為什么溺愛會屬于童年期不良經歷,現實中父母都很愛孩子,不但是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方位360度被愛包圍,那么多的人愛他,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孩子用不著為任何事情操心,怎么就不良經歷了。如果孩子得到的愛是沒有原則的,沒有邊界的,不用為自己的任何事情、行為負責這是可怕的,孩子不知道現實中的邊界,從內心的發展上來講,個人無意識中是沒有安全感的。沒有底線的愛,是一種不安全的愛。溺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剝奪了他感知世界,對外探索的機會。

3

為什么童年期的不良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

欣繪:為什么童年期的不良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呢?

胡滿基:童年不良經歷無論在生物學上還是在心理-社會角度都對個體造成巨大影響。早期逆境可以在生物學上嵌入大腦,導致壓力反應系統的長期激活。那種經歷不但對大腦的表觀遺傳學上有影響,而且對于大腦的結構和神經系統傳導也存在影響。

在生理層面上和心理層面上的影響,如果不處理的話,有些經歷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創傷它給我們個人帶來的傷害,如果我們不去處理,它永遠會凍結在我們大腦里面。它是以一些碎片化的形式,比如聲音、氣味、一些畫面、情緒的體驗,或者身體的感受等存儲在大腦中,可能在個人成年以后,在某個扳機事件的激活下,某一個瞬間個人會感覺和過去那么的相似,瞬間就連接到了最早期的那種情緒的體驗和一些核心信念的體驗。

欣繪:有研究說早期不良養育的經歷對大腦發育和內分泌系統都是有影響的,這些影響包括:學習記憶能力、大腦結構、功能發育等等。如果說有些孩子的記憶能力不夠好,是不是做家長的也要捫心自問一下。

胡滿基:童年期的不良經歷,尤其是一些創傷性的事件,它對個體的影響體現在多個方面:認知模式、情感體驗、行為習慣、個性、人際交往、自我情緒調節、認知執行功能、學習成績、未來事業成就等。使個人難以建立親密關系。因為原生家庭的忽視、冷漠,使得孩子的情緒情感表達得不到充分的滿足,以致成年以后對愛和情感饑渴。導致精神/軀體疾病風險升高:童年不良經歷與44.6%的兒童自發性疾病和25.9%至32.0%的晚發性疾病有關。導致認知功能的影響:個人的記憶準確性降低。對學業、事業成就的影響:不良經歷會形成個體的消極信念,在這種信念的支配下會導致個體負面的行為,從各個維度影響個體的學業、或工作成就。

欣繪:3歲看大,7歲看老,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也認為人格在5歲時候就定型了,是嗎?

胡滿基:因為個人的自信、自尊主要在小時候形成。孩子在小時候與他的主要撫養人,無論是爸爸媽媽或者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之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安全的依戀關系,這會給孩子一個信念:我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我是一個值得被珍惜的人,這種感覺給他一種自尊、并且心安的體驗,會進一步促使孩子放心地向外探索;而那些從小與主要撫養人之間形成一種不安全的、矛盾的依戀關系的孩子,他們的情感需求,生理需求往往沒有被及時的鏡映、滿足,這會在無意識層面讓孩子形成一些對自己的負面的信念:我是一個不被關注的人,我是一個不值得存在的人,是的沒有價值的人,不重要的人,我的處境不安全等信念。從而在人際交往中表現處處低自尊,沒有信心,體現在行為上可能為退縮,也可能是過度控制等不適應性行為模式。

在以上負性信念基礎上,這些個體從小就會發展出一些自我保護的防御方式,比如壓抑、轉移、隔離,或退行等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在行為上可能表現為回避、攻擊等。比如有些孩子可能月子里面他會頻繁哭鬧,那時候媽媽如果有產后抑郁或者沒怎么關注到他,此后爸爸媽媽可能會發現他第二個月第三個月就好帶多了,因為孩子可能就是在這時候前語言期他會有一個反正我哭也好,不哭也好,都沒有人關注到我,有吃就好,其實他就潛意識中形成了一種壓抑、回避的模式,如果在日后成長過程中不斷有經歷強化這種模式,到了青春期或成年后可能就會產生不適應的應對模式。再比如開始上學的孩子,如果想要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學習,但是爸爸媽媽完全是那種專制型,孩子的學習方式完全應該按照父母認為的去執行,孩子就會感受到自己的探索是沒有價值的,自己是沒有能力去探索的,如果自己去探索,就會遭到被貶低、被侮辱、被攻擊等,與其如此,還不如不去做,他逐漸就會發展出那種固化的回避行為。

欣繪:經常聽到有些孩子非常有攻擊性,很小的孩子就喜歡打人,這個會不會也是和他家庭關系不夠穩定有關聯的呢?

胡滿基:也不能完全說一定是家庭關系不穩定造成的,因為我們看到的一般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的背后可能源自多種因素。比如,孩子在家庭里完全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沒有權利表達自己。比如學齡期的孩子,完全沒有機會想要按照自己的方法學習,沒有犯錯的機會,他探索的能力和機會都被壓制、剝奪了,在家里面他又不敢發怒,不能表達自己的憤怒,他的這種憤怒可能就會轉移到其他的場合,比如我門診中有很多這樣的小學生,老師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經常跟其他同學打架,家長很納悶,孩子在家很聽話啊,挺乖的,但也不難理解,孩子在家庭里不能夠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不能嘗試自己的探索,他個體的本能是受壓抑的。用一個孩子自己的話來形容,就是:在家里他就像木偶一樣,家長怎么滴溜他就怎么動。他肯定需要有個發泄的地方,如果不能發泄,就可能又像別的孩子一樣,可能會呈現出各種軀體的癥狀,比如:表現為無緣由的頻繁嘔吐,頭痛、或者身體的其他不不適癥狀。

4

童年期不良經歷對個人的影響

欣繪:有一位聽眾提問,俗話說經歷過苦難有智慧的人,會把他所經歷的東西變成人生的財富,沒有智慧的人才會被苦難擊倒,所以我們小的時候多點困難又有什么不好呢?再者,不是有云:小時候吃得苦中苦,長大才能成為人上人嗎?

胡滿基:某種程度上是無可厚非的,因為現實中我們無法找到一個完全沒有經歷任何挫折的人,因為每一個人對挫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再如古人云:吃一塹長一智。指的就是從經驗中習得我們更好的一個技能,適當的挫折是成長為一個相對健康人格必須的要素。但為什么創傷對我們有這么大的影響?影響個人的并不是那件事情本身,而是經歷那件事情時,個人無力應對的狀態,這個狀態會給個人留下一種很深刻的情緒體驗:害怕、憤怒、恐懼等,給個人形成的負性信念會是:我很無助,我很無能、我不安全等。如果在挫折中有人及時看到他,并且及時的給予他有力的一個支持,這個挫折對他來說可能會促使個人的成長。

欣繪:童年的不良經歷會影響個人性格的形成嗎?

胡滿基:對個性會有很大的影響的:比如隔代撫養可能造成個體內心孤獨、脆弱、退縮,社交困難、低自尊/羞恥感;幼年時期原生家庭的過度卷入(溺愛)會造成個體過度依賴,破壞兒童信心等;童年時期遭受過被排擠、孤立的經歷不會導致個體安全感/人際交往中的不信任、孤僻,過于謹慎、人際敏感、偏執,過度控制等特質。

欣繪:經常會聽到:感覺自己活在童年的陰影中,人生一直在重復早年的關系模式,怎么來理解這種現象。

胡滿基:一般促使個體尋求專業幫助不是早年的經歷,而是個體在當下的現實生活或工作中,體會到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無法應對當前的人際關系,這些使他感到非常的痛苦。比如,他跟老板之間相處的模式越來越讓自己感到非常痛苦,在治療過程中,來訪者意識到目前自己與上司的關系模式與他早年跟爸爸的關系很相似。這種成年以后職場中的關系,不知不覺的就重復了他童年的那種小孩和家長之間的那種模式了。這種重復早年的關系模式一般會呈現在成年以后與權威人士之間、或親密關系中。

在現實中我們遇到一些事情,會給自己帶來一些感受和體驗,這種當下的反應可能都是小時候自己早已經形成的、固化的反應模式,甚至融入了個性中,而這些個性又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現在的生活。

引用一種治療方法的理論來理解,即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機制:認為我們當下所產生的困擾,比如情緒失控,假如這個情緒失控是一種憤怒的情緒,這種情緒背后可能會是個人認為當下這件事情我沒有能力應對,個體會控制不了對自己的一種憤怒,在這種信念及情緒的支配下,他可能產生一些對自己攻擊的行為,或者退縮的行為。舉例,有一位來訪者被公司看中,將他提拔為大總監,他感到自己肯定不行,擔心自己會讓公司失望,他對公司領導充滿內疚、自責,對自己充滿憤怒,結果行為上他表現為退縮不敢往前,以至于抑郁。這種“認知---情緒---行為”的模式好像來訪者并不陌生,在他早年生活中一直在重復。

欣繪:有聽眾提到:隔代教養,晚上接受隔代撫養對學業成績的負面影響最大,白天接受隔代撫養影響最小,我們怎么來理解這句話?

胡滿基:的確有很多國內的研究提及,隔代撫養對于孩子學業方面的影響。認為晚上隔代撫養對成績的影響顯著于白天隔代撫養。不能單一地歸因,隔代撫養的孩子成績不好并不能肯定地歸因于爺爺奶奶沒有任何的底線來滿足孩子,因為在現實中有很多隔代撫養的孩子取得非常傲人的成績,也有很好的個人發展,發展不如意的,也有可能是他們家庭功能不是非常良好,還有可能是孩子孩子被爸爸媽媽長期忽視等原因。

5

如何消除童年期不良經歷的影響

欣繪:一位聽眾提問: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到城市,就會使得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不得不留在家鄉,托他人代為照顧,甚至是隔代的教養。對于這些留守兒童,您認為應該怎么樣幫助他們,如何幫助那些孩子應對消極情緒和心理障礙?

胡滿基:現在社會對留守兒童越來越關注,也出現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法。有些地方會在一個學校里面,或者村子里面組織固定的一些人,在生活、情感方面更多地給予這些孩子關注與支持,以便減少因各種原因導致的兒童傷害發生。在我的臨床工作中,不乏一些已踏入工作崗位的曾經的留守兒童們,提及自己的童年,他們更多地感受到自己小時候情感上遭遇到的長期忽視,他們會說爺爺奶奶只是關注到自己的冷暖饑飽,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對情感的需求,似乎從來沒有誰關注(或者在乎)自己內心的想法,自己內心的一些感受,比如他在外面受到一些小朋友的欺負,他覺得很委屈,但是這個委屈一直憋在那,長此以往,會在個體內心形成一些負面的想法: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不被關注的,不值得被人愛的,這也是日后促使個體前來尋求專業幫助的原因之一。

欣繪: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愉快的童年經歷,是不是日后遇到心理問題都可以歸咎于那些不良經歷,我們怎么樣能夠消除這些負面的影響呢?

胡滿基:首先我們不總是能第一時間意識到當下遇到的困擾就一定是發展受阻,更不能第一時間就與曾經兒時的不良經歷聯系起來。在我的門診中也經常碰到這樣的家庭,現在很多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孩子的心身健康,具備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儲備,在育兒這方面也的確是做的讓人無可挑剔,但是碰到孩子不愿意去上學,家長也百思不得其解。在臨床對孩子進行評估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目前讓他進不了校門的與癥狀相關聯的事情讓你始料未及,可能就是在學校里發生一些事情,這些事情讓孩子感到好像被老師忽視了,因為青少年又比較敏感,他會認為自己不被老師、集體所接納,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逐漸他就會跟很多事情都關聯起來,來自我印證自己是不值得被關注的,但理智上認為自己需要讀書,這種內心的沖突,最后他就逐漸發展出要上學的時候嘔吐,肚子痛,然后不能去學校了。治療過程中,沿著孩子的癥狀找到他核心的信念,處理他不良的經歷中的情緒和負性信念,將無意識的內容意識化,困擾他當下的癥狀就自然消融,自然瓦解了。

欣繪:有一位心理學家好像有說過這么一句話:如果一個人能夠想起他過往的創傷,那么創傷就會被治愈。我很疑惑,是否說如果我們現實中遇到一些困擾,我們可以隨著專業醫師的指導,回憶起它的根源,也許跟我們的童年有關,那么當我們愿意回憶起曾經我們經歷的一些不美好的時候,那么我們愿意回憶這個舉動是否歸為心理治療的結果,還是說這只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

胡滿基:這只是創傷治療中的過程,因為處理創傷需要由經過創傷治療這方面受訓的專業人士來進行,因為重新回憶那些創傷細節,有可能會造成他再一次經歷創傷事件,導致對當事人造成再次創傷。所以在我們創傷治療過程中,一定是有方法的推進,其一,無論咨詢師還是來訪者不可能即刻將其當前的癥狀與早期的某一段經歷相關聯,即使可能是因果關系,但推進過快可能讓來訪者產生阻抗;其二,有些早期的經歷即使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也未必就能浮現在來訪者意識中,更不用說相關聯了;其三,對于創傷的治療須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臨床中經常被問及需要多久能治愈,這個問題很難給予確切的回答,因為個體差異性太大,很少來訪者可能經過短程治療可以緩解,但經過多年治療的也不少見。

欣繪:那如何來消除由于童年不良經歷給個人帶來的消極方面的影響?是否可以認為一味承認自己不好,同時認識到當時父母的一部分責任,以后自己就可以被治愈了?

胡滿基:針對創傷的治療,因為治療方法不一樣,可能側重點會不一樣。比如世衛組織WHO推薦用于創傷治療的方法EMDR(眼動脫敏再加工治療),就是循著當下來訪者體驗最強烈的情緒,如非常的害怕,找到引發這種體驗的當前的扳機事件,或事件的某個片段,然后找到相應的消極觀念,依據這種負性信念回溯找到最早的相關記憶,同時注意找到來訪者應對創傷的資源等,治療的結果是能讓來訪者重新體驗自己的積極的信念,掌控能力,自己存在的價值,或者對以往的事件自己是沒有責任的等。

欣繪:近期發生在杭州的男子殺妻案,面對媽媽被親生父親慘害,父親也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對于家中才11歲的女兒,她的心理創傷應該怎么去撫慰?根據您的臨床經驗,對此,您有什么建議嗎?

胡滿基:這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當前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于孩子今后的心理支持,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關系,有效的陪伴。因為當下這件事情剛發生,孩子尚處于急性的應急狀態,這是對孩子進行心理支持的關鍵窗口期,如果能夠抓緊這個關鍵窗口期進行合適的心理干預,她以后發展成為PDST的概率會降低很多。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童年將影響到他的一生,無論你的童年經歷了什么,請謝謝現在的自己寬恕了曾經充滿自責的小孩,請你謝謝現在的自己,用你充滿能量的方式解救曾經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小孩,請你一定要謝謝現在的自己,我們可以用更加直率的表達找回原來更好的自己。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绍兴市| 报价| 乌苏市| 张家港市| 江源县| 孝义市| 安顺市| 大足县| 科技| 灵宝市| 泰宁县| 梁平县| 德钦县| 洮南市| 大渡口区| 镇沅| 泰宁县| 四子王旗| 洛南县| 霍州市| 马鞍山市| 息烽县| 互助| 张家口市| 江陵县| 高州市| 东方市| 昌吉市| 宝坻区| 桐乡市| 江陵县| 额济纳旗| 望奎县| 龙游县| 辉南县| 临泉县| 资源县| 浦县| 漳浦县| 庆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