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平均每年發生近7起事故的尾礦庫是什么?
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涵養區——漢江上游的秦巴山區硫鐵礦污染事件有了新的進展。
據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報道,7月份水利部派出的工作組完成對陜西秦巴山區的暗訪調查后,確認污染的原因是當地硫鐵礦開采留下的尾礦庫及尾礦堆,在經過降雨的長期沖刷、滲流后,尾礦中的鐵錳等金屬隨水流進入河道,污染了部分河流。
尾礦庫是一個礦山企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從礦區挖出的礦石,在經過選礦廠粉碎、選冶形成精礦后,剩下的礦渣和泥漿等通過尾礦輸送管道運送至尾礦庫貯存,以免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

因此,和常見的水庫不同,尾礦庫并不是一次建成的。如下圖所示,初期壩和排洪系統都是初始結構,但堆積壩則是在后期生產運行中,用尾礦逐步堆積加高,類似于梯田狀。《嵩縣前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竹毛溝尾礦庫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介紹道,堆積壩的筑壩方式有兩種,推土機碾壓或人工使用重錘強夯加固。內坡設有防滲反濾層,外坡進行了植草護坡。

全國近40%尾礦庫分布在河北、遼寧、山西
尾礦庫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見。據路透社報道,尾礦庫最早在19世紀初建于日本和法國。二戰后,隨著全球礦產業的發展,尾礦庫的數量開始增多。2020年3月21日,應急管理部相關司局負責人就《防范化解尾礦庫安全風險工作方案》答記者問時提到,我國尾礦庫總量居世界第一。
據廣州綠網環境保護中心2018年發布的《全國尾礦庫數據分析報告》統計,目前全國共有14217個尾礦庫,主要分布在北方,其中數量最多的三個省份是河北、遼寧和山西。從礦種來看,全國尾礦庫共涉及64個礦種,其中最多的鐵、鋅、鉛。

尾礦庫主要有三種作用:保護環境,貯存選礦廠排出的尾礦和含有多種化學藥劑的廢水;節約水資源,選礦廠排出的廢水,經過尾礦庫的澄清和自然凈化后,可以重新回到選礦廠供使用;保護礦產,尾礦中也含有礦物成分,有一定的經濟價值,2016年9月發表于《地質論評》的《我國尾礦綜合利用研究現狀及建議》提到,尾礦利用將是21世紀礦產綜合利用范圍最廣、潛力最大的領域。
據2012年數據,全國病險危尾礦庫占到10%
但尾礦庫的危險性也不可忽視,應急管理部(原國家安監局)曾多次發文要求各地重視尾礦庫的安全問題。
2013年5月,原國家安監局等七部門聯合發布《深入開展尾礦庫綜合治理行動方案》。《方案》指出,我國尾礦庫數量大、小庫多,而且這些小型尾礦庫普遍存在未批先建、選址不合理、無正規設計、設備設施簡陋等問題。
《方案》還提到,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1223座危、險、病庫尚未得到治理。其中,由于缺乏資金,一些服役到期的尾礦庫遲遲不能履行閉庫程序,甚至存在一些尾礦庫企業主逃逸的現象,把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尾礦庫甩給地方政府。

2020年3月2日,應急管理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防范化解尾礦庫安全風險工作方案》,明確指出,從今年起,全國尾礦庫數量原則上只減不增,不再產生新的“頭頂庫”,即下游1公里左右有居民或重要設施的尾礦庫。到2022年年底,尾礦庫安全生產責任體系進一步完善,安全風險管控責任全面落實,堅決遏制非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潰壩事故。
尾礦庫平均每年7起事故,原因多為潰壩
這樣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尾礦庫都是潛在的危險源。
據新華網消息,2019年1月25日,全球最大鐵礦石開采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在米納斯吉拉斯州布魯馬迪紐市的一座尾礦庫潰壩,廢料泥漿形成“河流”,吞沒大量居民區,致使超過250人死亡,迄今仍有11人下落不明。
在我國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據中國生產安全生產網資料顯示,2008年9月8日上午7時58分,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新塔礦業有限公司980溝尾礦庫發生潰壩事故,造成227人死亡、4人失蹤、3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9619.2萬元。
據央視網報道,2001年至2013年,全國共發生尾礦庫事故85起,平均每年近7起事故。

如上圖所示,潰壩是尾礦庫失事的主因之一。據2019年8月發表在《中國鉬業》的《中國尾礦庫潰壩與泄漏事故統計及成因分析》統計,2001年到2015年間發生的尾礦庫事故,69起都是尾礦庫潰壩,占到總數的一半以上。
此類事故嚴重影響了周圍居民的生產生活。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2013年5月14日晚,湖南均醴陵市均楚瑩石礦發生決堤,庫內約2000立方米尾礦隨洪水傾瀉。7個農戶家被沖進了尾砂,部分菜地、堤壩受損,有4座小橋被洪水沖垮。在尾礦庫下游沿河15公里范圍內,共有9家農戶被淹,約130畝農田受到影響。
但隨著尾礦庫的監督管理不斷強化,類似事故在未來應該會越來越少發生。
應急管理部相關司局負責人就《防范化解尾礦庫安全風險工作方案》答記者問時提到,將切實提高尾礦庫安全監管的信息化水平;要求到2022年6月底前,濕排尾礦庫要實現對壩體位移、浸潤線、庫水位等的在線監測和重要部位的視頻監控,干式堆存尾礦庫要實現對壩體表面位移的在線監測。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