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顧佳式獨立背后的障礙性疏離: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
原創 時差大叔 心理0時差

在家庭里,把丈夫兒子的生活都照顧妥當,解決家里的吃穿用住,尤其是顧佳的時間表堪稱時間管理達人。
為了兒子,既能彎下腰給貴婦提鞋,也能在兒子被欺負時,站出來手撕貴婦。
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事業,私下里去和大客戶談合同,在丈夫有脾氣時能耐心安撫,有公司女下屬勾引丈夫還能輕而易舉的化解。
根據劇情的發展和預告來看,當顧佳發現丈夫出軌后,毫不猶豫的離婚。

而身邊有個女強人朋友,卻對顧佳有不同的評價,“都是被逼的,有誰真的想那么獨立呀!”
顧佳背后的這份獨立,究竟付出了怎樣的代價?真正的獨立,又該是什么樣子呢?
01
“顧佳” 式獨立背后的代價?
十三歲的顧佳失去了母親,她和父親不知道怎么溝通,甚至在第一次來例假的時候,不知道怎么跟爸爸說,假裝像個沒事人一樣,在七月份忍著肚子的劇痛,騎車騎到一半吐得稀里嘩啦。回家后,仍選擇自己解決,而不是尋求父親的幫助。
一路成長過來,她很少有依靠。她只有一條路,讓自己變得強大與完美,她忍住了多少的淚水與酸楚,可沒辦法她只能堅強。
最終,無論雙商還是能力,她都很強,成了別人眼中的完美女人。
而 Weinhould 認為情感的聯接是健康分離獲得獨立的前提。父母會肯定孩子,在其有依賴需要時給予支持和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明白,自己的情感需求是合理的,他們在感到開心、難過、迷茫、脆弱時,都有地方可去,有人依賴。[1]
顧佳打電話求客戶,去酒局談合同,被客戶逼著喝白酒,被咸豬手騷擾、侮辱,卻讓司機別告訴老公 ; 在和閨蜜聊天時,永遠是安慰別人的那個,而自己心中的難與苦從不與人傾訴。
她會為大局求助,卻不會為自己訴苦。我想顧佳也會痛苦、難過、沮喪,而也許她的成長經歷讓她認為,沒人能依靠,自己不能脆弱,無法讓別人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對于顧佳來說,也許她的獨立與完美,并非是發自內心的選擇,而是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時的無可奈何,只有變得更強更好,她才會感到安全與自我價值感。
在變得更強、更好的過程中,可能她把被愛、被溫暖、情感上依賴他人的需求壓抑了下去,只留下了獨立與堅強的外殼。
我想有的時候,她也會感到孤獨與無助吧,而她會默默將其消化,然后用強大獨自去面對生活。
在大家羨慕顧佳獨立完美女性的背后,大叔也希望提醒你這背后可能存在的酸楚與代價。
02
什么是真正的獨立?
大叔看到很多關于獨立的文章與言論,似乎都在表達和贊同,獨立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能夠對抗這個充滿了危險與威脅的世界。
我好像能感受到,大家心中的不安以及對世界和他人的不信任。
在 《關系: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 一書中,作者對一組年輕人實施了測試,涉及愛情、友情、和家庭關系方面的狀況。調查內容包括他們的心境、對未來的信念、對生活的滿意度、遇到困難時向他人傾訴的愿望。[2]
研究結果表明,最快樂、對生活滿意度最高、適應性最好的就是那些表現出適度依賴特點的人 —— 在親密和自主之間達到平衡,自信同時也信任他人,能夠敞開心扉表現自己脆弱的一面。
我們都面臨著獨立和依賴這對相反的需求,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什么又是真正的獨立?

在提及獨立時,可能我們更多想到的是靠自己,不依賴別人。確實,在面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我們大多時候都要依賴自己,不能把責任推卸給別人。
而生活中有部分人,可能把獨立與疏離當成同一件事了。疏離的人覺得別人靠不住,也不值得信賴,他們相信一切都要靠自己。他們的人際關系都是膚淺的、公式化的,必須在他們的掌控之下。[2]
研究人員定義了障礙性疏離的四種表現形式:
a.退縮型疏離:羞怯模式
患有社交恐懼癥,很難進行社交活動。通常會有為數不多看起來比較安全的朋友,除此之外,不跟任何人交流。
b.憤怒性疏離:挑釁模式
通過表現敵意來保持距離,幻想別人在暗算自己,有時會打人罵人。他們的敵意是一種防御,在潛意識里他們覺得悲傷和孤獨,敵意有助于掩蓋這些情緒。
c.自戀型疏離:自我中心模式
用想象出來的優越感作為避免跟他人接觸的理由,通過表現得比別人更聰明、漂亮,來讓他們覺得沒必要花時間和別人交往。
d.膚淺的交往:勉強為之的模式
他們也許有很多朋友,而這些膚淺的社會關系通常是一些共同的任務或者共同的愛好。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情感深度。與這類人的關系通常在剛開始時特別愉快,但是過不了多久,情感也很難再深入下去。

她不愿在我們面前表達脆弱,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候,也想繼續維持和表現她強大的一面。
我很難說她不獨立,可這份獨立維持得是否過于艱辛呢?
獨立可以是在缺乏安全感與信任的自我強大,來對抗這個世界,可我更希望它是一個人感到安全與信任后,對人生的主動選擇與負責。
2.獨立也可以依賴別人
大叔在知乎看到一個女強人這樣的回答。

大叔曾經也很難向別人表達內心的脆弱,不敢去依賴別人。直到在大學,我試著把內心的煩惱與不如意向朋友傾訴,他們給了我很好的傾聽與回應。
那個時候我突然發現,其實表達情感需求、尋求依賴,并沒有那么可怕。我不僅感到舒服與暢快,并且和朋友的關系也變得更親近了。
可能由于缺乏安全感和對外界的信任,我們中的一部分,很難真正的敞開心扉,親近他人,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大叔理解其中的恐懼與不安,很難信任他人,可我希望你也能看到并承認內心想接近、依賴他人的需求,而非壓抑它。

a.從別人幫你和支持你的恐懼中,了解情緒背后的含義
比如當朋友、愛人問你 “怎么了” ,只會回答 “ 沒事 ” 時,可以體會下不敢表達脆弱的恐懼,想一想恐懼的背后意味著什么?
可能是害怕,關系進一步會傷害自己,或者是覺得自己的脆弱是不能被接受的 ……
b.知道那些關心你的人希望你依賴他們
他們想為你提供幫助,可能會因你不敢依賴導致的拒絕而沮喪,而他們事實上是可以被信任的。
c.開始冒險,嘗試依賴別人
可以積極尋求幫助,無論是物質上還是情感需求,嘗試表達自己的脆弱。
寫在最后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充滿了愛的滋養下,變得獨立成熟。一部分人,缺乏相應的資源,只能逼迫著自己獨立與強大,才能活下去。
而現在你很安全,可以展示自己的脆弱、依賴別人、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了。沒人愿意活得像個孤島,在試圖照亮別人的時候,也允許別人照亮自己的人生,不再活得那么辛苦。
愿你有強大獨立的外殼,也愿你有一顆深信被愛、可以信任、柔軟的心。
世界和我愛著你~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Weinhold, J. B., & Weinhold, B. K. (2008). The flight from intimacy: Healing your relationship of counter-dependency-the other side of co-dependency. New World Library.
[2]《關系: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美] 羅伯特·F·伯恩斯坦、瑪麗·A·朗古蘭德
[3]Webb, J. (2017). The Curse of Counter-Dependence. Psych Central.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