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沒落的膠片巨頭柯達,特朗普為何選中它?
原創 馬圓圓 深網騰訊新聞


出品|深網·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APP,閱讀更多優質資訊
“柯達還活著?”這可能是多數人聽到柯達股價暴漲后的第一反應。
本周三美股開盤后,柯達股價一路飆升,盤中觸發20次熔斷,截止收盤,柯達股價上漲318.14%,市值14.5億美元。算上本周的前兩個交易日,柯達累計漲幅超過了1464%。
柯達股價暴漲與其從事的老本行膠卷無關。據媒體報道,美國當地時間7月28日(本周二),柯達獲得了美國聯邦政府7.65億美元的貸款,這筆錢來自于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是美國政府依據《國防生產法》下發的首筆此類貸款,柯達將使用這筆資金生產一些仿制藥的原料藥。
其中包括曾被特朗普強烈安利、但最終被專家證明對新冠病毒無效的瘧疾藥羥氯喹。
美國政府表示,對柯達的貸款旨在減少美國對外國醫療產品的依賴,重修美國國產藥品供應鏈。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美國政府的這項計劃,旨在減少對中國、印度等國的藥品依賴。
周二晚間,美國總統特朗普接受媒體采訪時評價,這是“美國制藥業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樁交易”,他稱“柯達是一家了不起的美國公司,你們應該都記得這家公司?!?/p>
很多人的確對柯達印象深刻,這家發明了膠卷的攝影巨頭,曾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黃色包裝的柯達牌膠卷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但柯達的成功沒能在數碼攝影時代延續,其沒落故事被眾多商學院和商業書籍收錄,作為負面案例。
科技和商業世界一日千里,現在提及柯達案例的商學院已被認為不夠“時髦”。這次事件之前,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輸入“柯達”兩字,結果多半與大眾旗下的斯柯達汽車有關。
被遺忘的柯達,真的能在新領域重塑輝煌嗎?


柯達貢獻了世界攝影技術的眾多原創發明。
1881年,喬治·伊士曼建立了柯達公司的前身“伊士曼干板公司”,這位紐約銀行職員此前發明了一種干明膠膠片,能極大降低拍攝門檻,當時感光底片都是濕片,拍照所需設備笨重而龐大,伊士曼意識到他的發明有可能改變技術趨勢。
七年后,伊士曼公司推出了第一部傻瓜型膠卷相機——柯達盒式相機,一起誕生的還有那句著名的口號:“你只需要按動快門,剩下的都交給我們?!?/p>
1900年,柯達推出了一款名為“布朗尼”的簡易相機,作為照相機小型化的革命性產品,其不到1美元的售價也使得相機真正走向了大眾消費者。這款開啟個人攝影革命的相機亦是柯達公司騰飛的起點,“布朗尼”推出第一年,銷量便達到了15萬臺。此后持續暢銷,多種改進型號持續生產了半個多世紀。
“布朗尼”相機幫助柯達成為了攝影器材業的巨頭,當1930年進入道瓊斯指數的成分股時,柯達占世界攝影器材市場75%份額,獨攬了超過90%利潤。
1980、90年代是柯達的巔峰時期,其業務遍及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員工14.5萬,年銷售額超100億美元,最高市值達310億美元,被譽為“黃色巨人”,長期入選全球最具價值品牌。
然而,柯達的經營情況在新世紀到來后急轉直下,2012年初,柯達及其子公司在紐約提交了破產申請保護。外界普遍將柯達衰落的原因歸結為數碼時代轉型的失敗,而頗為諷刺的是,柯達正是第一臺數碼相機的發明者。
1975年,柯達應用電子研究中心工程師史蒂芬·沙森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這臺“手持式電子照相機”的出現顛覆了攝影的物理本質,可惜公司并未意識到這項技術的潛力。
柯達主要競爭對手富士更早嘗試數字化轉型,1988年富士聯合東芝推出了第一臺商用數碼相機,這讓富士更早的擺脫了對膠卷業務的依賴。
隨著數碼相機的普及,傳統膠卷市場持續萎縮,彩色膠片市場每年以20-30%的速度下滑。與此同時,柯達全球范圍內的原有膠卷業務,還遭到富士、佳能、尼康等競爭對手蠶食,市場份額從1999年的27%降至2010年的7%。
柯達并非沒有察覺到危機,90年代前后,柯達便開始推動公司業務變革:拓展制藥業務、進入中國等新興市場、進軍數碼相機領域。


1988年,柯達成立“伊士曼制藥”事業部,隨后耗資51億美元收購制藥商Sterling Drug,主要生產阿司匹林等常規藥物,但由于未取得預期收益,并面諸多經營問題,1994年,柯達以29.25億美元的價格將醫藥業務打包出售給了SmithKline Beecham(葛蘭素史克前身)。
經營六年的醫藥業務嘗試鎩羽而歸,柯達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老本行,新上任的公司總裁裴學德將目光瞄準了中國等新興市場。
1994年秋天風景宜人的西子湖畔,裴學德在杭州提出了一個十分瘋狂的動議:柯達出資不少于10億美元,全行業收購中國膠卷企業。
當時的狀況是:1993年前后,國內膠卷企業全數虧損,行業總負債超過100億元,而柯達則在富士的步步緊逼下,節節敗退。
經過四年艱苦談判,1998年,柯達公司以12億美元的價格,將中國境內除“樂凱”之外的感光材料生產企業全部納入旗下。
這項被稱為“98協議”的商業事件,背后主要推動者是當時柯達大中華區總裁葉鶯。五年后的2003年,葉鶯又主導了柯達與樂凱膠片聯姻一事:柯達以1億美元現金和其他資產換取樂凱20%的股份。通過結盟,兩者在中國膠卷市場的份額合計超過70%。
大中華區一度成為柯達最大營收和利潤來源,國際市場上被富士打得暈頭轉向的柯達在中國找回了尊嚴,而主要功臣葉鶯也成為名噪一時的女企業家。
柯達在中國市場初獲成功,但向數碼領域的轉型卻并不順利。2003年9月,柯達宣布實施重大戰略轉型,進軍數碼領域。2004年,柯達虧損1.13億美元,2005年虧損7.99億美元,2006年虧損3.46億美元……虧損持續居高不下。哈佛商學院曾在一份案例中測算,柯達每賣一臺數碼相機就會虧損60美元。
在中國,柯達與樂凱膠片的聯姻僅僅維持了四年,柯達出售持有的20%樂凱股份,前后損失近億美元。全球市場的業績表現更不樂觀,柯達財務狀況持續惡化。
2009年5月,被譽為“柯達女神”的葉鶯宣布離職,兩年后,柯達申請破產重組的消息傳出。
2012年12月,柯達以5.2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旗下數碼影像專利,讓人唏噓的是,這些專利原本估值高達26億美元,而接手者正是谷歌、蘋果等新興科技巨頭。
破產后,柯達持續精簡業務,聚焦打印系統和商業影像,上一次被媒體關注還要追溯到兩年前其數字貨幣ICO時。
2019年柯達全年營收為12.42億美元,同比減少5.9%;利潤1.16億美元,同比減少 ;研發投入為4200萬美元,同比減少12.5%,研發投入占比從4%將至3%。很大程度上,已喪失商業想象空間。
這次事件之前,柯達的股票幾乎無人問津,提供貸款的特朗普稱得上柯達的白衣騎士。


美國政府提供此類貸款,是想降低藥品生產的對外依賴,重新掌控藥品供應鏈。白宮顧問彼得·納瓦羅表示,此次疫情暴露出美國對外國基本藥物供應的過渡依賴,并稱此次柯達的轉型是美國向自主制藥邁向的一大步。
根據FDA提供的數據,美國消費了全世界40%左右用于仿制藥生產的原料藥,其中只有12%在美國生產。特朗普認為柯達能夠保證25%美國仿制藥所需原料藥的供應,其中包括曾被他強烈安利、但最終被專家證明對新冠病毒無效的瘧疾藥羥氯喹。
這也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特朗普政府第三次動用《國防生產法》,前兩次分別是要求福特汽車開始生產口罩,以及要求通用汽車生產呼吸機。
目前暫未有公開報道說明,為何特朗普選中柯達來生產原料藥,但特朗普周二晚間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柯達能夠以既有成本競爭力又環保的方式制造原材料?!?/p>
因此柯達被選中的原因,或在于影像行業轉型制藥行業的天然契合,而扶持這家沒落的制造業巨頭,也符合特朗普對制造業回流美國的一貫宣傳。
柯達昔日主要競爭對手富士已在制藥領域廣泛布局:1986年收購一家醫療影像公司、2006年收購抗病毒藥物制造商富山化學、2013年收購生物制藥公司Diosynth Biotenologies,該公司目前正在研發新冠疫苗。
通過頻繁收購和自研,富士已將自己打造成主要的醫療設備和藥品供應商。財報顯示,富士2019年總營收212.39億美元,其中醫療健康業務收入為93.96億美元,遠高于影像業務收入的30.51億美元。
富士曾對外表示,生產影像產品的經驗同樣適用于藥品生產領域,并強調其在藥品領域的成功影像經驗密不可分。
柯達CEO吉姆·科倫扎在一份聲明中樂觀的表示:“通過利用我們充裕的基礎設施、在化學品制造方面的深厚專業功底,以及創新傳統,柯達將在恢復美國制藥供應鏈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笨苽愒€預測,“制藥最終可能占到柯達業務的30%~40%?!?/p>
對于業務計劃,科倫扎周三在接受采訪時說,“公司計劃用這筆貸款成立一個制藥部門,并將按照美國食藥監局的要求,生產被認定為必要但已在美國陷入長期短缺的藥品成分。上述貸款將至少創造360個就業機會,公司在成立新的柯達制藥部門后,將擴大其在紐約州羅切斯特和明尼蘇達州圣保羅的現有設備設施?!?/p>
當然,柯達能否在制藥領域重塑輝煌,最終還是取決于特朗普的支持能夠持續多久。
如果有行業相關線索和爆料,請聯系《深網》編輯部微信(qqshenwang1),或者發送至郵箱(shenwang11111@163.com),對于高價值信息,我們將提供豐厚獎勵。

本文版權歸“騰訊新聞”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后留言,經允許后方可轉載,并在文首注明來源、作者及編輯,文末附上深網二維碼。
第638期
排版:王羚磬
原標題:《沒落的膠片巨頭柯達,特朗普為何選中它?| 深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