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韓國電影 《活著》:劉亞仁真是可惜了
全球疫情期間,韓國電影市場算是復工最快的地區之一,6月份韓國青年演員劉亞仁主演電影《活著》算是小火了一把,成為了當月的票房冠軍。

7月份,萬眾期待的《釜山行2:半島》在韓國上映,市場表現上也是相當不錯,畢竟前作的余光還在閃閃發光。
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活著》和《釜山行2:半島》的口碑居然全崩了,雙雙拿下了豆瓣5.6分。
看過之后,筆者覺得《活著》得到這個分數是一點也不冤。

我居然從這部電影里看到了國產爛片的影子,一樣的粗制濫造,一樣的圈錢,一樣的浪費好演員。
好多國內觀眾看到這個名字,還以為是余華同名小說改編的那部經典在韓國重映了,其實文藝作品同名同姓也是屢見不鮮了,但是看完劉亞仁主演的這部《活著》,再想想張藝謀導演、鞏俐主演的《活著》,那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前者給后者提鞋都不配。
從類型上來講,《活著》是典型的災難片,說具體點是喪尸片,也不知道為什么韓國的電影最近這些年為什么這么熱衷于拍喪尸片。他們可能覺得有《釜山行》珠玉在前,然后他們再胡亂拍點什么都能賺錢吧。
《活著》講了劉亞仁飾演的男主,在爸媽外出旅行之后,突然趕上了喪尸大爆發,然后一個人努力活下去的故事。

從故事的完整性上,全片也算完整,那為什么會口碑差評呢?
我認為有兩點。
一個是節奏不對。另一個就是漏洞百出,影響了故事的可信性。
節奏是影響商業類型片成敗的最大因素,沒有之一。
這玩意雖說看不見,摸不著,但是絕對能夠感受到。
一部商業電影節奏好了,全片猶如行云流水,簡直一氣呵成,觀影體驗極佳。
這一點可參考《釜山行》。
一部商業電影要是節奏不好了,那簡直就是災難,觀眾剛看的起勁,突然就不對了,這就好像剛要高潮了,褲子都要脫了,結果你就給我看這個······
《活著》就犯了這樣的毛病。
在這部電影當中,尤其是在前半段,往往在緊要關頭,導演就莫名其妙地插入一段不痛不癢的文戲,搞得我都想要棄劇了。
還有就是劇作上的漏洞百出,也大大影響了觀影體驗,因為在觀看的過程中,劇中人物的行為往往會讓人陷入沉思,把關注點從劇情轉移到思考人物行為合理性上。

比如,劉亞仁飾演的男主在困守家中的第二天就已經吃完了最后的晚餐,結果他硬生生地撐到了第十五天。
這個編導不出來解釋一下嗎?
編導就是沒有解釋,所以我們實在想不通男主是怎樣活下來的。
還有連反派的行為有時候也經不住深究,比如片中有個體型壯碩的喪尸,一直盤旋在男主的家門口。
早不進來,遲不進來,偏偏就在最關鍵的時刻闖了進來,問題是這個時候男主家門是上了鎖了的,而且還有一個雙開門的大冰箱在門口擋著。
按理說,就算喪尸再厲害也是進不來的,但是編導想讓他進來,他就能進來,我的電影我做主,我就是能為所欲為。
說一千,到一萬,《活著》就是韓國電影工業產線上的垃圾產品,人家沒想著好好拍電影,就想著圈錢了。

這些年,韓國電影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希望他們不要走國產電影走過的老路,在光芒萬丈的時刻多想想自己的后路。
好多觀眾看完《活著》之后,感嘆可惜了劉亞仁的演技。
確實可惜了。
劉亞仁,國內觀眾的比較熟悉的,參演了好多著名的韓國電影,比如李滄東的《燃燒》。
咱們有一說一,不吹不黑,劉亞仁是有演技的,那種演技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舒服,三個字:不出戲。
我個人覺得這其實就是演員的天賦,渾然天成,自帶魅力,所以演什么角色都能讓人感到舒服自然。

放眼韓國電影圈,這樣的男演員其實不多,如果孔侑算一個的話,劉亞仁也能算一個。
精神小伙,向前沖吧,遲早應該拿一個影帝。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