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映 | 導演在側幕看觀眾
原創 FIRST青年電影展 FIRST青年電影展
影片第一次面對觀眾,導演們在想什么?觀眾排隊入場,導演們在哪里等待?觀眾在暗燈后心有所觸,導演們在思考什么?
我在主競賽展映的青海大劇院門口守了兩天,終于發現首映時與導演有關的一切。
《棒!少年》--許慧晶
從片尾字幕到場燈亮起前要經歷短暫的黑,掌聲便將這個間隙填滿。許慧晶導演和影片的主角馬虎端坐在位置上,一言不發,任由歡呼聲穿透黑暗。
↑影片結束的時候,場內是經久不斷的掌聲
開場以前,許慧晶并不想過多預期觀眾的反響。他把組委會給劇組的五個觀影名額留給其他主創,由工作人員帶著他和馬虎自員工通道入場。
棒球帽檐的橘紅色在人群和昏暗中一眼便可捕捉,兩人戴著口罩,直至走到銀幕前,面對影院里的所有觀眾。
毫無疑問,這是混合了多重情緒的映后。
在他們發聲時,身邊仍有輕微的啜泣,而后如雷的掌聲和哨聲一遍遍響起,一次次證明觀影者的心境。許慧晶說,映后觀眾的呼聲令他深覺“挺好的”。可當導演朝著我的鏡頭微笑,馬虎卻避開了。

馬虎今天不調皮,也不愛笑。
他在臺上站得筆挺,秉記脫帽握于左臂的棒球禮儀。我觀察他可能因觀影產生的情緒,發現他只是不停搓揉雙手,帽檐被壓得死死的,腦袋也低了又低。

“馬虎!”我在馬虎試圖逃離人群時叫住他。
“看到電影里的自己,是不是有點緊張?”我注視他黝黑泛紅的面龐,渴望對話。
“嗯,我覺得,就是,就是,我沒有電影里面那樣了,我發生了改變…”可惜他始終沒有看過我的眼睛,他攥住肩上的包帶,結著巴,重新陳述了一次對談環節時的應答。
《情詩》--王曉振
當周青因健康碼被攔截在外時,王曉振也因體溫過高被滯留于等候區。面前是陸續進場的觀眾,在路過與注視中猜測與眼前人可能相關的作品。
王曉振知道影片受人期待,直言“很有壓力”。即便他將通宵不眠與夜飲咖啡掛上聯系,鏡頭前的不適還是透露出他“稍有緊張”的痕跡。

工作人員確認導演身份時,王曉振就已經盯緊大幕,他前傾身子守得認真,一動不動。映后的觀眾對談,寬瘦的肩骨架和緊握話筒的手臂在他胸前形成固定的三角,又因深呼吸而前后伸展。他仔細注視觀影者,小心地思考回應。

同一個情境里,是周青和王小說全然不同的神形。
“殺青之后我就啥都不管了。”周青不因避諱鏡頭而拘謹,反倒顯得自如。她教女兒協助配合工作人員的拍攝,在王曉振回答時投視目光。
我們于是捕捉到溫馨又可愛的花絮:王曉振坐在臺階上心有所思地張望前方,王小說啃著零食,周青陪在身旁。

《回南天》--高鳴
他帶著一部潮濕的作品至南方而來,在七月西寧的白晝與干燥空氣里感受正午日光。
開幕作品的映后尙未結束,高鳴就已經快步返回場外,那里有等待《回南天》的觀眾,他想與他們一起。以高鳴的話說,作品在碰撞FIRST以前,已經于鹿特丹電影節首現,“自己大概對觀眾反應有個底”;直到我跟隨他身處觀影隊列的中央,他才又不禁因觀眾市場不同,文化背景太相關,而溢生對于觀影效果的不安。

雙手相交,固于膝蓋,高鳴選擇了一個可以注視觀眾神情的位置,彎曲的帽檐和墨鏡遮蓋了他大半個臉龐,反倒便于他細微觀察。他全程沒有過多可見的情緒,安靜地將現場的一切沉淀于心。

站上對談臺的時候,高鳴才終于脫下帽鏡。他向光臨的第一批觀眾鞠躬致意,“我是深受回南天毒害的南方人,無法擺脫”。好在他探訪了這片干燥之地,令他在場與場的穿梭間暫時淡忘水汽。
《龍門相》--肖一凡
驚人首作的排期在當天壓軸,肖一凡卻早早就等候在序場的觀影隊列。
條紋襯衫,削瘦的身型,他戴著貝雷帽安靜融在觀眾里,像極了等待作品的影迷。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片,他坦白“有些緊張又興奮”,好在主創們都在,“我期待觀眾的任何建議。”

他選擇落座于看得見整個場地的最右方,那是最貼近銀幕的位置,也令他多少得前傾勾背,視野才能跨越出兩道扶桿。而他的焦點總是交給觀眾,這使熒幕上因白雪透出的亮成為修飾他輪廓的光,在陰影交替里將面龐和眼眸都襯得明朗。

安保人員因打探時間而來回踱步時,我才終于又與他對話。那時他正結束聆聽最后一位觀眾的分享,他知道我一直在等,彎下的腰還未挺立,就直接邁至我的前方。
我好奇他是否安心于觀眾反應,又試圖打探他是否因整日等待而疲累,卻發現他始終都呈現著干凈的溫婉與謙遜。“也不是說定下心吧,只是當銀幕亮起的時候,有一種不管結果如何,都是已經發生了的狀態。”
離開時,肖一凡在遠處道了句“辛苦”,才招呼團隊在僅存的光照下留影,門外的圍壁上是主創們因等待而擱置的香煙,火光還在燃。
我猜他們還要在這里停留,便數著步子,在完成最后一層臺階時回望。只見劇院的燈光已經消暗,他們也真的還停留在月色照得見的地方。
總監:寧偉
策劃:冰蟾、77
采訪、撰文:陳諾
圖片:王鈺媛、冰蟾、(圖片中心)于樂瀛、蔡雯琳、吳宣震
開幕|拉幕的人們
進場|至少我們進場了
幕布周圍 | 你知道這里正在發生什么嗎?
原標題:《首映 | 導演在側幕看觀眾》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