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創市紀|上海知識產權園總經理:科創板5項發明專利門檻高嗎
2020年7月22日,科創板正式開市一周年。
在這個對中國資本市場具有歷史意義的節點,澎湃新聞推出《創市紀:科創板開市一周年特別報道》,邀請國內一流科創園區負責人,有意登陸科創板的科創企業負責人,上市公司負責人,回顧過去,寄望未來。為新起點上科創板續寫新篇章,建言獻策。
本期刊出的,是澎湃新聞記者對楊浦科創集團上海知識產權園總經理潘抒的專訪。

楊浦科創集團上海知識產權園總經理潘抒
“科創板第一批企業掛牌上市的時候,我覺得專利這塊讓人眼前一亮。我印象當中第一批25家企業平均的有效發明專利達到七十幾件,擁有發明專利數量最大的前三家,我記得分別差不多大數有550件、500件、450件。有人說科創板是一種工程師紅利,當時我覺得,這也是我們知識產權工作的紅利。”談起科創板的落地,潘抒頗為感慨。
發明專利成科創屬性評價指標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發明專利已經被列入企業的科創屬性評價體系之中,對于中國資本市場而言,將發明專利的數量作為上市衡量門檻的一項指標,是一項具有突破意義的改革。
2020年3月20日,證監會發布《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對科創板申報企業的“科創屬性”提出了具體的定量和定性評價指標。這一套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常規指標+例外條款”的結構,包括3項常規指標和5項例外條款,企業如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即可認為具有科創屬性。這3項指標中的第二項是,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
對此,潘抒點評稱:“這顯然是對企業的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能力提出了很明確的要求。”
“以前有個問題叫,知識產權或者說專利它是矛還是盾?我覺得不管是矛還是盾,都是一種競爭的武器,你得通過專利告訴科創板上市委,這個專利對我的市場競爭劃了多大的地盤,或者說形成了多大的市場競爭力,形成了多高的壁壘,我覺得這個顯然是對于企業的知識產權工作一個非常大的促進。”
5項發明專利有難度,但要求合理
至于5項發明專利的衡量標準是偏嚴格還是偏寬松?潘抒認為,5項發明專利的達成其實并不容易,不過,如果5項發明專利都無法獲得,那么企業的競爭力可能不那么容易讓人信服。
他說:“我們國家2017年以前發明專利申請的授權率一直在50%以上,從2018年開始基本上是逐年甚至逐季在降低。目前的數據大概在30%出頭一點。如果分拆看看,中國企業比國外企業的授權率還要低40-45個百分比,另外,企業比高校、科研院所還要低20個百分點左右。我看到一個數據,國內企業的專利申請的授權率一季度大概只有23.4%,也就是差不多申請5個專利能獲得一件授權。宏觀政策層面講,我們國家正在收縮前些年的專利資助政策,所以5件發明專利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潘抒補充解釋:“過去可能有一個誤解,大家老是聽一些故事,說某某企業或者某某科學家靠一個專利賣了多少錢,好像覺得專利是一件兩件這樣就可以做成大買賣的。但實際上你去看,在競爭激烈的領域,專利數量是個基礎,沒有數量去談質量可能也是空的。從國際上看,一些科技龍頭的專利數量是上千、上萬件的,所以我覺得科創板5個專利的門檻完全應該達到,這是一個合理的要求。”
建議:知識產權要盡早規劃
對那些想要沖擊科創板的科創企業,潘抒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說:“我覺得首先是知識產權要早規劃,我也了解過一些目前準備上市企業對于專利的動作,現在基本上企業如果要上科創板,它在專利上的儲備,相當于一個彈藥的儲備,假設按照未來申報材料寫50件去呈現給上市委看,那么現在要提前兩年到三年,以每年50件到100件的量去提交申請。甚至我聽說有一些企業之前已經準備遞交材料去排隊,結果突然出了‘3+5’指標的政策,結果企業發現這塊是不夠的,可能以前企業擁有的是軟件著作權,但現在需要的是發明專利,所以企業就需要補課,數量是非常大的。”
除此之外,潘抒還建議,企業需要重視對知識產權工作的投入,既包括資金,也包括人員,同時也要注重對于知識產權外部服務機構的遴選和磨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