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活著》:為什么像劉亞仁這樣聰明的演員會接拍這部電影
最近在韓國上映的兩部喪尸題材電影,口碑都撲了。盡管《釜山行2:半島》(??)票房依舊大賣,而且是在韓國新冠疫情仍有反復的情況下取得的,實屬不易。(截至7月28日,觀影人次超過300萬,韓國票房統計與中美不同,不以票房收入計算)
但《釜山行2:半島》相比2016年前作《釜山行》,可謂口碑大跳水,以韓國著名網站Naver上的數據顯示,《釜山行》的影評人評分為7.1,觀影者評分為8.59,網友評分為8分,而《釜山行2:半島》的影評人評分為6.17,觀影者評分為7.46,網友評分為5.91分。

《釜山行2:半島》海報,該片入選“2020戛納片單”
《釜山行2:半島》與前作的評分落差,可以從Naver上的網友留言窺見一番,諸如“完全不能和《釜山行》比”“沒什么好玩的,沒什么好看的”之類的評論便能看出,韓國觀眾對《釜山行2:半島》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認為該片純屬是《釜山行》的狗尾續貂之作。

《#活著》海報
而今年6月上映的《#活著》(#????),在Naver上的口碑更可以說是崩盤——影評人評分為5.57,觀影者評分為7.18,網友評分為4.52分。
Naver上幾則高點贊評論最能說明韓國觀眾對于《#活著》一片的態度:

為什么像劉亞仁這樣聰明的演員會接拍這部電影。

如果你真的對這部電影感興趣,還不如直接看預告片。(評論的最后一句。前面基本都是在講這電影不值得看)

真的是無話可說。
的確,若不是筆者喜歡劉亞仁,應該根本沒有毅力看完《#活著》這部電影——主角光環從頭到尾,劇情邏輯混亂,而且完全違背喪尸題材的基本設定。
事實上,這世上從來沒有一個所謂“喪尸題材基本設定”的概念,但如果你認同“喪尸之父”喬治·羅梅羅在“活死人系列電影”里開創的喪尸概念,那么就會對喪尸片有一個約定俗稱的概念。
在此,筆者引述《僵尸肖恩》導演、主演西蒙·佩吉的話:“當其他怪物要靠斗篷、爪子和繃帶來博人眼球時,喪尸卻僅憑一步三搖和幾聲嘶吼便深入人心。這一經典怪物寓意豐富,涵蓋了許多人類最為懼怕的事物。最明顯的,就是對死亡的擬人化——當死神‘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其恐怖程度毋庸贅述。喪尸還代表了人類潛意識中的種種不安全感。”
在筆者看來,西蒙·佩吉的這段話,是目前為止對于喪尸片最好的概括,同時這段話也可充分說明《#活著》是一部偽喪尸片。
“斗篷、爪子和繃帶”,西蒙·佩吉指代的是西方文化中三種經典怪物——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狼人和復活的木乃伊。
而喪尸區別于上述三種怪物的特點在于,它更像是一種可視化的瘟疫,通過撕咬活人的方式擴展喪尸數量,而被咬后的人類,成為行尸走肉,無意識、不受任何控制。

《#活著》劇照
但在《#活著》里,喪尸明顯是“斗篷、爪子和繃帶”的集合體,他們雖然也表現出行尸走肉的樣子,但卻是有意識的,至少說,殘存了活著時的記憶,比如消防員喪尸會順著繩索爬樓。
這種“創新”并不是說不可以,因為筆者前文所述,全世界影視人對于喪尸的設定,雖然遵循了約定俗成的原則,但不代表不能創新,比如最近幾年風靡全球的流媒體劇集《王國》里的喪尸受寄生蟲控制的設定,也可以說是突破了人們對于喪尸的“傳統印象”。
《釜山行》《王國》等影視劇或許真的開創了喪尸題材的韓國流派,但從《#活著》一片來看,韓國影視人對于喪尸的概念仍處于某種混亂不清的階段,它又回到了《人類滅亡報告書》《新村僵尸漫畫》《僵尸刑警》等韓國喪尸片時期,放進盤子全是菜的階段——韓國民間薩滿文化里的鬼怪,香港僵尸片,好萊塢喪尸片——只要能在電影里呈現出感官刺激,那就全堆到一塊兒。

樸信惠 飾 金宥彬
作為喪尸片愛好者,在看《#活著》的過程中,筆者第一次有這種內心OS——怎么主角還沒死——片中安排了許多段吳俊宇(劉亞仁 飾)自己作死的橋段,但他就是靠著主角光環死不了。看到最后,我還關心起另外一件事,染了一頭黃毛的吳俊宇,在獨自生存了一個多月之后,發型依舊保持板寸,而發根也絲毫不見黑發,這是啥牌子的染發劑啊?!

劉亞仁 飾 吳俊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