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認識論、研究議題和方法創新:論重建民族學

2020-07-29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認識論、研究議題和方法創新:論重建民族學 何明著 ISBN 978-7-5077-5873-3

作者簡介

 

何 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云南大學特聘教授、研究員(二級)、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民族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云南省人民政府參事以及《民族研究》《開放時代》《思想戰線》《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編委。主要研究領域: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族群互動、全球化與民族文化、族群關系、藝術人類學、邊疆問題等。

 

導 言

 

在人類歷史的各個階段,民族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在當今世界,民族經常發揮著左右國家、區域乃至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民族不時成為影響人們生活秩序或人生走向的或隱或顯的影響。然而,在西方,原本專門從事民族調查研究的民族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趨于式微,萎縮為規模不大的學科,人類學的一個很小眾的研究領域,僅有少數學者致力于此;在中國,民族學學科之名仍然存留,受歷史和現實諸多因素的制約,對于民族現象做出有效解釋的成果非常有限。民族的社會事實與學術研究之間形成了嚴重的“供需不平衡”,民族現象的重要性、復雜性與民族研究的薄弱性、滯后性構成巨大反差。有鑒于此,近年來我對民族學學科的反思與重構進行了時斷時續的思考與研究,撰寫與發表了一些論文,并在不同的場合反復呼吁:民族學需要深入系統的自我反思,民族學的學科重構迫在眉睫!

 

本書所匯集的是已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關于民族學學科的反思與重構的論文,這些論文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組:

 

第一組的四篇文章論述學科反思與建構的整體性問題。其中,《問題意識與意識問題——人文社會科學問題的特征、來源、發現與應答》(刊載于《學術月刊》2008年第10期)闡述了我個人包括民族學在內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理想類型。我認為,是否能夠取得有價值和有成效的學術創新,不僅取決于是否具有問題意識,更取決于什么是學術問題、從何處發現問題、怎么發現問題和怎樣應答問題。作為以人為中心、以人類社會文化為論域的學術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來自人的生活世界;無論是有關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宏觀“大理論”,還是面對特定社區或群體的個案研究,無論是實地研究或經驗研究,還是闡釋性研究或評價性研究,問題都來自人的生活世界及其認知和研究中出現的尚未給予系統解答的疑問和有效程度尚不能令人滿意的應答。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問題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存在于或呈現于社會關系之中,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能發現有關人及其社會文化的真問題。作為一種社會職業的理性集體行動類型,人文社會科學必須遵循一定的學術秩序和規則,對問題的應答需具備負責任的態度、可靠的依據、縝密的分析、清晰的表述等原則,唯此才能獲致有效的真知識,也才有實質意義的學術創新。《“魁閣”時代社會科學中國化的實踐》(刊載于《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年第6期)評述與分析了中國民族學、人類學與社會學學科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案例“魁閣”現象,以期為民族學學科的反思與重構提供借鑒。時任云南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的吳文藻于1939年在昆明創辦了燕京大學—云南大學實地調查工作站(The Yenching-Yunnan Station for Sociological Research),先后匯集了費孝通、陶云逵、許烺光、史國衡、田汝康、張之毅、谷苞等一批青年學者,開展了一系列的社會科學中國化的探索與實踐,產出了《鄉土中國》《云南三村》《芒市邊民的擺》《祖蔭下》《昆廠勞工》《個舊女工》等一批在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產生了國際影響的重要成果,創造了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歷史高峰。該文對“魁閣”現象進行分析,認為其主要特征是直面日常生活的“從實求知”、整合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整體認知中國社會文化特征的社區調查、學術共同體的建構和深入的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民族研究的危機及其破解——學科認同、學者信任和學術體制的視角》(刊載于《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直面民族研究存在的問題,主要從學科體制角度進行反思,認為民族研究面臨著學者的學科認同危機、社會信任危機、學科體制和學術體制的危機,提出從重構“民族”概念、探索與運用具有信度和效度的研究方法、厘清民族學與人類學的關系、學科體制以及相關學術管理體制創新等角度破解危機。《民族研究識論轉向與民族學識體系重構》(刊載于《思想戰線》2019年第6期)則進一步從認識論角度反思民族研究存在的問題,認為我國民族研究缺乏解釋力、信度和效度的深層次原因,是初民社會研究范式、本質論和實在主義的舊認識論。為此,必須推動民族研究的認識論轉向,建立起復雜社會研究范式、實踐論和關系主義的新認識論,才有可能實現我國民族學的知識體系重構。

 

第二組文章討論全球化時代民族研究的問題。有感于中國民族學及人類學對于民族事實上在全球化作用之下產生的深刻變化認識不足,特別是學術理念和理論范式滯后,在研究無文字、“無歷史”群體和封閉性的氏族部落等前現代社會研究中形成的進化論和功能論理論仍然深刻影響甚至型塑著許多學者,做了許多完全脫嵌于現代社會和全球化的研究,猶如面對車水馬龍的喧囂都市大道吟詠著中世紀的田園牧歌,至少給人以不協調、不真實的滑稽感和虛假感。為此,我就全球化與民族及其社會文化做了研究,撰寫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全球化及其人類學論題》(刊載于《思想戰線》2016年第4期),認為迄今全球化早已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解構了封閉、固化的地域社會和部落社會,使其卷入民族國家的建構和世界政治經濟體系的運作之中,形成了民族與國家的互構、特殊性的民族文化與統一性的全球化的互動、離開原居住地甚至跨越國家邊界的移民及其在異地的社會文化重建、不同族群或不同民族之間的頻繁接觸與跨文化交流以及諸多新的災難和風險,這些都應成為今日民族學和人類學研究無法回避也不應該回避的議題,更是族群或民族及其社會文化解釋不能忽視的視角。另一篇文章是《全球化背景下邊疆社會穩定研究的幾個問題》,與王越平合作,刊載于《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指出全球化背景下邊疆社會穩定是一個動態穩定,由于全球民化以及我國當今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因素都時時處于變動的狀態,同時也由于邊疆民族文化的邊緣性、心理疏離性和民族認同及國家認同的錯位的深刻根源,誘發了社會的不穩定,因而妥善解決邊疆社會的不穩定問題,疏導民族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建構起適應當前我國邊疆民族需求的國民文化是核心要義,這也能超越以往傳統社會穩定觀的局限,建構科學而長效的社會穩定基礎,也是民族學研究應當關注的關鍵問題。

 

第三組論文對于民族研究的方法創新進行了探討。眾所周知,自馬林諾夫斯基(B. Malinowski)、博厄斯(F. Boals)等人發展出以田野調查為支點的現代人類學之后,以小型社會和微觀社區為對象的民族志便成為民族學和人類學的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現代性的擴散,現代人類學設定的與外界隔絕、自成體系、自給自足的簡單社會已不復存在,傳統的民族志研究方法的適用性、有效性和說服力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于是,一些民族學家和人類學家開始探索突破微觀社區和小型社會研究方法的新范式,然而迄今尚未形成能夠得到較普遍認可的研究方法。為此,近年來,我對適應當下民族及其社會文化事實并具有更高信度和效度的研究方法進行了一些探討和實驗。《從單一走向多元:民族研究方法創新的構想》(與周文合作,刊載于《西北民族研究》2019 年第4 期)討論的是如何擺脫過度單一化的微型社區質性研究方法、吸收與綜合適應民族現象研究需要的各學科的多元化方法的問題,提出建構既能理清事物發生機制、有建構理論追求的實地研究,又能分析異質性社會的全貌、建立概念操作化工具、對相關理論進行驗證的定量研究的綜合研究方法的構想。《區域研究視野的“佐米亞”——兼論跨區域、跨族群和跨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研究的可能性》(與陳建華合作,刊載于《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通過梳理與評述由荷蘭歷史學家范·申德爾(Willem Van Schendel)首倡、經由美國政治學家兼人類學家詹姆斯·C. 斯科特(James C. Scott)的闡發而引起學界高度關注的范疇“佐米亞”(Zomia),提出建構超越社區和社會的區域研究范式或者跨區域、跨社區、跨國家的大尺度空間的研究范式的可能性及路徑。《文化持有者的“單音位”文化撰寫模式——“村民日志”的民族志實驗意義》介紹了在建于云南少數民族農村社區的調查基地實施的“村民日志”項目。每個調查基地聘請當地村民兩人左右擔任村民日志記錄員,讓他們從“本文化”內部視角對自己民族和村寨每天發生的事情進行敘述與評論,釋放被遮蔽或壓抑的“文化持有者”的話語權,賦予自主的文化敘述與解釋權利,形成獨特的文化持有者的“單音位”文化撰寫模式,推出體現中國特色的反思民族志,建構起與當代國際學術前沿議題的對話平臺。

 

以上基本呈現了迄今為止我在民族學的反思與重構方面所做的初步的、粗淺的探索。中國特色民族學的反思與重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在內容上包含著學科體系、理論體系、方法體系、知識體系、話語體系等若干個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又包含著諸多具體的內容,非幾個人、一兩個機構所能完成,需要學界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識并為之共同努力。因此,實事求是而不是謙虛客套地說,本書僅是拋磚引玉之磚,希望能夠引起學界同人們的共同關注和真知灼見之碧玉。

 

本書中包含了分別與王越平副教授、陳建華博士、周文博士合作的三篇文章,對他們的勞動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收錄的文稿曾發表在《民族研究》《思想戰線》《廣西民族大學學報》《清華大學學報》《西北民族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學術月刊》等學術期刊上,對上述編輯部在稿件編輯過程中的精心編輯和出版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為了更清晰地呈現云南大學民族學學科近20 年來的建設過程和探索創新的歷程,以附錄的形式收錄了洪穎副教授對我的采訪記錄《博聞強學 啟智創新——何明教授談個人學術歷程及云南大學民族學學科發展》,感謝洪穎的付出!

 

目 錄

 

導言 /1

 

第一章 問題意識與意識問題

——人文社會科學問題的特征、來源、發現與應答 /1

一、什么是問題和學術問題?/2

二、人文社會科學的問題來自何方?/10

三、人文社會科學的問題怎樣應答?/15

 

第二章 “魁閣”時代社會科學中國化的實踐 /23

 一、燕京大學—云南大學實地調查工作站及“魁閣時代”/23

二、“魁閣”創始人吳文藻和核心費孝通對社會科學中國化的推動 /25

三、社會科學中國化的“魁閣”特征 /27

四、“魁閣”社會科學中國化的啟示 /35

 

第三章 民族研究的危機及其破解

——學科認同、學者信任和學術體制的視角 /37

一、民族研究危機的來源 /37

二、民族研究危機的破解 /40

 

第四章 民族研究識論轉向與民族學識體系重構/47

一、從初民社會范式轉向復雜社會范式/48

二、從本質論轉向實踐論/55

三、從實在主義轉向關系主義/60

 

第五章 全球化及其人類學論題/67

一、全球化及其后果/67

二、全球化與民族國家/73

三、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79

四、全球化與跨國移民和移民社區/84

五、跨文化交流與相互理解/91

六、當今全球問題與文化批判/93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邊疆社會穩定研究的幾個問題/97

一、邊疆社會穩定問題研究現狀/98

二、全球化背景下邊疆社會穩定問題的基本內涵/100

三、全球化背景下邊疆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103

四、全球化背景下實現邊疆社會穩定的關鍵/107

 

第七章 從單一走向多元:民族研究方法創新的構想/113

一、研究緣起:個案或小型社區研究的局限/113

二、問題導向的理論構建:民族研究方法創新的目標與原則/117

三、增加工具:民族研究方法創新的路徑/121

四、新的綜合:民族研究的新方法/125

五、結語/128

 

第八章 區域研究視野的“佐米亞”

——兼論跨區域、跨族群和跨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研究的可能性/131

一、 “佐米亞”緣起/134

二、 “佐米亞”的變化/136

三、 斯科特的“佐米亞”/145

四、“佐米亞”研究面臨的挑戰與可能走向/154

 

第九章 文化持有者的“單音位”文化撰寫模式

——“村民日志”的民族志實驗意義/159

一、消解話語霸權:還民族志的話語權予文化持有者/160

二、彌合文化敘述的斷裂性:日志體文化敘述的整體性/164

三、用漢語敘述:基于中國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文化關系的本土化實驗/173

 

附錄 博聞強學 啟智創新——何明教授談個人學術歷程及云南大學民族學學科發展/179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远县| 怀仁县| 邹平县| 保德县| 宜宾县| 边坝县| 临颍县| 自贡市| 高台县| 齐河县| 德阳市| 抚州市| 阳江市| 贡嘎县| 峨眉山市| 建平县| 夏邑县| 卢氏县| 绥化市| 祁门县| 桐城市| 津南区| 车险| 汽车| 社会| 南投市| 平凉市| 星子县| 七台河市| 托克逊县| 克拉玛依市| 博兴县| 玛曲县| 筠连县| 赤城县| 上蔡县| 大安市| 交城县| 靖远县| 云霄县|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