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孩子過敏源檢測,如何避免被坑?
原創 黃志恒 兒科黃哥黃醫生 來自專輯牛奶蛋白過敏
近年來,過敏寶寶越來越多,門診經常有家長要查過敏源。但是,你知道怎么選擇過敏源檢查嗎?查的過敏源意義在哪里嗎?今天就科普這個問題。

速發型:
發生在數分鐘到數小時內,通常為典型的 IgE 介導;包括急性蕁麻疹、嚴重過敏反應、口腔過敏綜合征、食物依賴運動誘發的過敏反應、速發型胃腸道過敏等;這類患者病史相對清楚,通常情況下都會通過皮膚點刺或血清過敏原 特異性IgE 進一步確認。
遲發型:
發生在數小時到數天內,通常為非 IgE 介導或混合介導;大多表現為消化道癥狀或皮膚癥狀,包括特應性皮炎、嗜酸細胞性食管炎,食物蛋白誘發的小腸結腸綜合征等;這些患者癥狀與食物攝入的關聯性不明確,通常就診于消化科、皮膚科及兒童營養科等。


1.皮膚點刺試驗
檢測IgE介導的I型變態反應(速發型,反應迅速,消退也快)
方法:少量高度純化的致敏原液體滴于患者前臂、再用點刺針輕輕刺入皮膚表層。如患者對該過敏原過敏,則會于十五分鐘內在點刺部位出現類似蚊蟲叮咬的紅腫塊,出現癢的反應,或者顏色上有改變。例如我們青霉素皮試就是這樣做的。

判斷標準

2.特應性斑貼試驗
用于檢測非IgE介導的IV型變態反應(遲發型,2個小時以上到數周才出現過敏反應)


3. 血清過敏源檢測有個坑
血清過敏源檢測,有測IgG的,有測IgE的,非常熱鬧,不光病人,醫生有時也云里霧里的。
3.1 血清食物特異性IgG檢測
食物特異性IgG 不能用于食物過敏的檢測 ,但仍有很多醫院在使用。

基于此結果做出的規避建議,往往使患兒陷入沒有食物可吃的狀態,長此以往導致嚴重營養不良。
食物特異性 IgG 的檢測值及分級情況
檢測值(U/ml) 分級 判斷
<50 0 陰性
50-100 +1 輕度不耐受
100-200 +2 中度不耐受
>200 +3 重度不耐受
尤其對于嬰幼兒來說,牛奶是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食物來源,在回避牛奶蛋白的同時,需要低過敏源性配方粉替代治療從而維持相應的營養。

所以說,測過敏源IgG診斷食物過敏。大家不要踩坑哈。
3.2 食物過敏不等于食物不耐受
食物過敏:是免疫機制引起的食物不良反應;對于IgE介導的食物過敏,即使很少量的食物也可引起嚴重的反應。例如牛奶蛋白過敏
食物不耐受:不是免疫反應,指難以消化或代謝某種特定的食物;常見癥狀包括腸道產氣過多、腹脹、腹痛以及腹瀉;例如乳糖不耐受
3.3 過敏原特異性 IgE 檢測才是正確的
食物特異性過敏原IgE:用于 IgE 介導的食物過敏的診斷。
IgE介導的食物過敏是已經明確的,很常見的一種形式。血清特異過敏源IgE檢測,是目前比較準確的方法。
有定量和定性2種檢測方法。定性就是知道是否過敏,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種。但是沒有具體數值。見下圖。

看食物 sIgE 的具體數值,不只是看 sIgE 對應的分級。sIgE 水平越高,代表出現臨床癥狀的可能性越高。同樣的分級,不同的數值,風險可能相差數倍。

通過回避可疑食物2~4周,癥狀緩解后,逐步添加可疑食物激發癥狀出現的方法,觀察食物與臨床癥狀之間的相關性。目前臨床多采用開放性食物激發試驗。
5.嗜酸細胞
外周血或胃腸黏膜中的嗜酸細胞增高可輔助診斷過敏性疾病。升高水平與特應性皮炎癥狀嚴重程度正相關。
嗜酸細胞增高亦可見生理(如早產兒或靜脈營養后)或病理(如寄生蟲感染、炎癥性腸病、T細胞免疫缺陷等)情況
嗜酸細胞在診斷食物過敏方面意義有限

病情嚴重時可以氨基酸配方粉喂養,喂養6個月或者至患兒9~12月齡。
母乳喂養的患兒,母親繼續哺乳,至少至6月齡,回避牛奶蛋白及奶制品。
建議以下情況,考慮暫停母乳,改為氨基酸配方粉喂養:
盡管母親飲食回避,患兒癥狀持續存在且很嚴重
患兒生長遲緩和其他營養缺乏
母親飲食回避導致自身嚴重體重減少和影響健康
母親心理壓力太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