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圣索菲亞舉行改回清真寺后的首次禮拜,支持與批評聲交織
1934年,在土耳其“國父”凱末爾下令將圣索菲亞設為博物館的那一天,整個土耳其為之震驚。在接下來的數年里,不斷有抗議者圍在博物館門前,闡述與“國父”截然不同的未來愿景。
7月24日,土耳其的伊斯蘭教信徒們將來到改建后的圣索菲亞清真寺進行首次禮拜,并展開慶祝,其中不乏長期鼓吹伊斯蘭化的宗教界人士和民間支持者。

CGTN視頻截圖
在他們看來,24日的清真寺開放慶典意味著一個階段性勝利——幾十年來持續不斷的游說、抗議和宣傳終于換來了激動人心的成果。
盡管多個外國政府相繼發出抗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機構也表達了不滿,欲參加慶典的人們卻不以為意,興致依然高昂。
“我們為此奮斗了數十年。”來自“安納托利亞青年協會”的根茨站在圣索菲亞清真寺門口大聲宣稱。
新的開始?
“安納托利亞青年協會”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它由持伊斯蘭主義立場的土耳其前總理吉梅丁·埃爾巴坎創立,埃爾多安在青年時代也曾是他的追隨者。正義與發展黨(AKP)執政后,青年協會便一直支持埃爾多安的各項政治議程。
“圣索菲亞是一個象征,我們和所有穆斯林一樣,希望看到它作為清真寺重新開放。當‘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進入伊斯坦布爾的時候,他用自己的錢買下了圣索菲亞。這是征服的象征,他希望圣索菲亞成為清真寺?!备膶χС终吆吐吠干缬浾甙l表了這番歷史感言。
與此同時,不少外國游客也趕來參觀,門前廣場上聚集的人群明顯比平日更加喧囂。一些身扛長槍短炮的游客告訴“德國之聲”,他們正抓緊時間,在圣索菲亞改為清真寺前的最后24個小時里拍攝珍貴的留念照片。
這兩群截然不同的人都感到,在土耳其,某種改變正在發生。在上臺之初,埃爾多安一度擺足了親歐姿態,為了加入歐盟而許下遵循各種西方價值觀的改革承諾。如今,他卻朝著另一個方向塑造著當代土耳其。
路透社回溯了埃爾多安執政的中后期:解除公共場合的頭巾禁令、推廣宗教教育、改造一度曾是世俗主義堡壘的軍方勢力,而將這座千年古跡重新改為清真寺,只不過是埃爾多安為土耳其打造的長遠愿景中的一塊小小拼圖。
上個月,埃爾多安宣布,圣索菲亞發出了一個信號,將來還要讓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實現自由”。無論是否有人將他的聳動言論當真,土耳其似已做好準備,欲以遜尼派伊斯蘭領軍國家和地區強權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前。
做足姿態再請客
為了準備7月24日的到來,埃爾多安可謂做足了姿態。
7月13日,埃爾多安執掌的AKP宣布,在穆斯林禮拜期間,圣索菲亞大教堂中的基督教馬賽克壁畫將被窗簾遮蓋起來。此外,在非禮拜的時間,教堂中的基督教圣像可以不被遮蓋,并對所有訪客開放,免費入場。
目前,圣索菲亞大教堂的管理權已經移交給了土耳其宗教事務局(Diyanet)。關于未來的開放事宜,事務局在7月14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圣索菲亞大教堂中的基督教圣像“并不構成對禮拜有效性的障礙”,在祈禱期間,會通過適當的方式對馬賽克及基督教圣像等裝飾進行暫時性的遮蔽。
這不僅是為了緩和西方國家不絕于耳的批評,也有意無意地讓了解歷史背景的聽眾回想起1453年的那個5月。當時,戰勝者穆罕默德二世進入君士坦丁堡。在決定將圣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之后,他并沒有下令拆除那些拜占庭馬賽克繪畫,而是命人用石膏將它們蓋上。另外一些與東正教有關的藝術作品也沒有遭到毀壞。
無論是否如一些土耳其史學家所言,穆罕默德二世是出于對藝術和文化的尊敬而做出善意舉動,他的決定的確對這些文物的保存起了積極作用。有法國媒體評論稱,埃爾多安政府的姿態似乎是希望表明,其將如土耳其歷史敘事中的奧斯曼帝國一樣,總體上尊重不同宗教和文明的多元共存。
也有人感受到了某種挑釁意味。7月19日,土耳其總統發言人易卜拉欣·卡倫表示,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是受邀參加圣索菲亞清真寺重新開放儀式的嘉賓之一。
然而,方濟各本人早已含蓄表達了失望和不滿。7月12日,方濟各表示,對土耳其宣布將伊斯坦布爾圣索菲亞博物館改建成清真寺的決定感到痛心?!拔蚁氲搅艘了固共紶?。”他在圣彼得廣場每周一次的祝福儀式上說,“我想到了圣索菲亞,我很難過?!?/p>
在社交媒體“臉書”上有關圣索菲亞博物館的討論組里,有來自歐洲的基督教群體對此表示強烈不滿:想象一下,要是有人把西歐的清真寺改成教堂,再請阿訇們來現場禮拜,這景象將是何等荒謬?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