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別再低估,這個殺死頂流的兇手
原創(chuàng) 魚叔 獨立魚電影
上周一則噩耗,至今令人驚魂未定。
著名日本演員三浦春馬被發(fā)現(xiàn)在家中上吊自殺。
后被送入醫(yī)院,但最終還是搶救無效身亡。
年僅30歲。

雖然還未得到證實,但我們知道,受抑郁癥之苦的藝人并不在少數(shù)。
比如去年的韓國歌手具荷拉、崔雪莉等。

因抑郁癥,在家中自殺身亡。
年僅 39 歲。
她生前的推特也表明了她的煎熬。

畢竟《我們的一天》是那么暖心,治愈了無數(shù)人。

她就是陳松伶。

首輪競演時,她主動要求第一個上場。
一身爵士打扮,唱起經(jīng)典老歌《餓狼傳說》。
那種自信又淡定的氣場,足以讓人忽略表演上的瑕疵。

陳松伶是香港影視歌多棲藝人。
才 14 歲,就從TVB舉辦的「葉倩文歌唱大賽」奪冠出道。

家人雖然不阻止她讀書,但只要接到通告,就會叫陳松伶放下書本。
甚至用暴力逼迫她出去賺錢。
也因此,陳松伶和家人之間產(chǎn)生了矛盾,還一度鬧到了警察局。

陳松伶毅然離家出走,投靠干媽家,一住就是二十年。
在這期間,專心讀書,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學,畢業(yè)后才重回演藝圈。
后來接連主演了《笑看風云》《天地男兒》《新上海灘》《金裝四大才子》等經(jīng)典港劇,成為TVB當家花旦。



先是謠言纏身,被經(jīng)紀人侵吞財產(chǎn)、掃地出門,連吃飯都成問題。
接著又查出卵巢腫瘤,沒有錢做手術。
第二年父親病逝,陳松伶因工作錯過了最后一面。

差點在 2006 年結束自己的生命。
好在她堅強地挺過了難關,來到內(nèi)地發(fā)展,遇到了后來的丈夫張鐸。
張鐸一個人承擔起養(yǎng)家的重任,好讓她能夠休息療傷。
陳松伶因為手術而不能生育,張鐸就對外界稱自己是丁克一族。
就是在丈夫的關愛和支持中,陳松伶漸漸走出抑郁,重新找回了自信。

但有些人則沒她那么幸運。
據(jù)統(tǒng)計,抑郁障礙的自殺率約為4.0%~10.6%。
超過46%的自殺身亡者死時都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抑郁癥。
作家安德魯·所羅門從自身經(jīng)歷里總結出了一句非常精辟的話:
「抑郁的反面,并非快樂,而是活力。」

這都是對抑郁癥的常見誤解,千萬別信。
抑郁癥不是一種「悲傷的感覺」,而是一種精神疾患。
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7年統(tǒng)計,全球有超過3.5億抑郁癥患者,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
截止到2019年,中國抑郁癥患者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9500萬。

它已經(jīng)奪走了太多我們喜愛的電影人。
今天,魚叔想繼續(xù)這個話題,推薦一部關于抑郁癥的紀錄片——
《完全精神手冊》

可見質(zhì)量很硬。
導演叫,想田和弘。
拍過一系列關注社會現(xiàn)實的紀錄片,主張排除導演對觀眾的影響,讓觀眾自己去觀察、感受電影中發(fā)生的事。
是枝裕和對他評價很高:紀錄片中的高超導演。
《完全精神手冊》,聚焦于日本岡山一家名叫「岡山合唱團」的精神病診所。

診室狹小簡陋,只有山本一位醫(yī)生出診。
他表面上看起來冷漠無情,但總能一針見血地回應病入的提問,并給出最實際的建議。
比如,有一位病人患了雙相情感障礙。
時而極度亢奮,時而極度抑郁。
除了晚上和父母吃飯聊天的時間之外,他都會極度亢奮。
只有和人在一起時,才能冷靜下來。

建議病人給自己設定一個短期目標,并且和親友分享自己的進度。

最近他想要加入樂隊,但又擔心自己沒辦法和樂隊成員相處,覺得自己已經(jīng)失去了和正常人打交道的能力。
于是,他想辦一本殘疾證,可以得到更多的社會福利。

不需要去擔心還沒有發(fā)生的事情。
至于殘疾證,如果你對殘疾人身份沒有抱有偏見,那可以辦理;
但如果會影響到你對自己的看法,就不應該辦理。
這不僅是福利問題,還涉及到自我認同。
而建立自信對抑郁癥患者來說,極其重要。

那些在主流社會中被邊緣化的人群,在這里互相安慰,交流日常體會和治療進展,而不需要擔心他人異樣的眼光。

山本醫(yī)生不希望精神科病房上鎖,認為那樣會給病人造成壓力。

而岡山合唱團的公寓更像是一處避難所,讓病人能在這里放松休息。
新入住的一位抑郁癥患者,因為不想住在家里,所以來這里投宿。

父親去世后,年紀輕輕的她就擔起了養(yǎng)家的重擔。
她發(fā)現(xiàn)自己患上了抑郁癥,開始頻繁往返醫(yī)院。
后來結婚后,丈夫禁止他去精神科看病,于是進一步加重了病情。
她有過一個兒子,丈夫?qū)鹤硬还懿活櫋?/p>
她帶孩子到醫(yī)院體檢,醫(yī)生也對她惡語相向。

她伸手捂住孩子的嘴,想讓他安靜下來,卻不小心讓孩子窒息休克。
一個月的小孩成了植物人,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丈夫和家人都把孩子的死歸咎給她,她在謾罵中度日。
離了婚,也還走不出這段陰影。
另一位女病人,因為經(jīng)常被罵太胖,得上了厭食癥。
沒有公司愿意要她,山本醫(yī)生主動邀請她留在診所的藥房工作。
因為感覺到被信任了,女生已經(jīng)漸漸康復。



但他還經(jīng)常減免病人的診費。
診所在經(jīng)濟困難中仍然繼續(xù)運行著……


作家安德魯·所羅門說過了一個研究案例。
研究者在貧民窟做調(diào)查,當有婦女來看其他疾病時,研究者會邀請她們再做一個抑郁癥診斷,同時提供一份 6 個月的實驗協(xié)議。
其中一位女士,是7個孩子的母親。
她曾經(jīng)有一份工作,但為了照顧孩子,不得不辭職。
她每天盼著孩子們出去上學,她就可以在家蒙頭大睡。
為了讓自己能多睡一會,她吃了大量的感冒藥。
丈夫一直罵她蠢、令人討厭。她只希望能夠結束這種痛苦。
她接受了協(xié)議,開始治療。
半年后,她找到了新工作,離開了虐待她的丈夫,帶著孩子們搬進了新家。
她和孩子都比從前快樂多了。
所羅門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現(xiàn)象:「當人們處于貧困環(huán)境中時,抑郁癥發(fā)病率更高,也更嚴重。」

但那些生活本來就很糟糕的人,往往不容易意識到抑郁癥已經(jīng)降臨。
因此在低收入人群中,抑郁癥實際就像傳染病一樣流行,卻不被重視,得不到診斷和治療。
它的發(fā)病率跟生活水平成反比,跟貧窮緊密相連。
抑郁癥不僅是健康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千萬別再將它當成是一種矯情,或是一種富貴病。
而忽視沉默的大多數(shù)。
我們必須要,正視它的存在。

原標題:《別再低估,這個殺死頂流的兇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