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讓人類擁有免于疼痛的權利,從古希臘羅馬到21世紀
原創 姚宇澄 鳳凰養身研究所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免于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也是醫學誕生之初的任務,更是醫生的崇高職責。我國的疼痛科自成立以來,已經走過13個春秋,但目前許多患者仍不清楚疼痛科在醫院中的定位和作用。
“疼痛科能治療哪些疾?。俊薄八凸强?、神經科、中醫科有什么區別?”很多患者都有這樣的疑惑。而要揭開疼痛科的“神秘面紗”,就要先從“疼痛”這個古老的話題說起。
南京鼓樓醫院疼痛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陸麗娟接受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祝您健康》雜志專訪。
人類與“疼痛”的斗爭

智慧讓人類在不斷認識疼痛的同時
學會了如何對抗疼痛
但疼痛也不是個好惹的“角色”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甚至一千二”
一直伴隨著這場戰爭


沒有科學的麻醉方式,沒有無菌術
疼痛應激與感染造成的死亡司空見慣
直到18世紀,人類才有了一種
相對“文明”的對抗疼痛的法寶
18世紀,英國化學家漢弗里·戴維
發現“笑氣”(一氧化二氮)具有輕微麻醉作用
能使人喪失痛覺卻依然神志清醒
1846年,乙醚登上歷史舞臺
1847年,氯仿麻醉首次被用于產婦分娩
1899年,阿司匹林也出現在大眾的視野
經歷了漫長的探索
人類在與疼痛的斗爭中終于占了上風
但最后制勝的關鍵點
則是“疼痛科”這一神秘門派的問世
“疼痛醫學”與“疼痛科”的出現
在人類與疼痛不斷斗爭的同時
各路英雄豪杰不斷使出看家本領
試圖徹底擊敗疼痛這個“武林魔頭”
漸漸地
一些專門“攻擊疼痛”的武林高手涌現江湖
他們便是一群
“多學科,多專業”的
基礎研究學者和臨床醫生
我們將視野放至四海八荒
國外的高手們自20世紀開始
便對疼痛發起了專門進攻
1936年,美國麻醉學家Rovenstine教授
創建第一個疼痛門診
1951年,美國麻醉學家Bonica教授
倡導麻醉科醫師應用專業特長治療頑固性疼痛
國內高手與疼痛的對決也是歷史悠久
1950年起,我國便有醫者運用
針刺麻醉(針麻)治療各種慢性頑固性疼痛
1989年,國際疼痛學會中國分會成立
象征著中國已經和疼痛醫學的國際潮流接軌
終于,2007年7月16日
一份《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得已簽訂
名錄中增加了“疼痛科”診療項目的有關內容
自此,“疼痛科”終于以獨立的派系立足江湖

“疼痛科能治療哪些疾???”“是不是治標不治本?”對于疼痛科,很多患者都會有這樣的不解和誤解。
陸主任強調:“既然醫學上對疼痛的認識早已由單一癥狀向綜合病癥轉變,慢性疼痛已經被作為一種疾病看待,那么消除疼痛就是治‘本’?!倍弁纯频闹委煵辉偈呛唵沃雇?,而是綜合各種手段,明確診斷,對因治療,這就要求醫生要有很高的業務技能。
疼痛科醫生,首先是個內科醫生,要會通過癥狀、影像學、檢驗結果等正確診斷;
還必須規范科學用藥。疼痛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往往伴有多種疾病,使用多種藥物,要掌握好聯合用藥原則,規避用藥風險;
但我們更是個外科醫生,因為我們進行的是經皮穿刺治療手術,需要對解剖學、影像學等知識都有很好的掌握,以確保手術安全,減少各類并發癥;
疼痛科醫生還需要了解疼痛患者的心理狀態,學會與患者良好溝通,增加患者的依從性。
陸主任說,疼痛科醫生與麻醉科醫生雖“本是同根生”,卻又有所不同,在一些穿刺技術方面,兩者有相似之處,但疼痛科醫生作為臨床一線醫生,在疾病診斷、患者管理、新技術開展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陸主任自己也是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才完成角色的轉變,而且現在依然在不斷學習中。
在臨床實踐中,陸主任團隊非常關注疼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慢性疼痛長期折磨患者的身心,當患者輾轉于多家醫院,接受多種治療后依舊無法緩解病情,則很有可能讓他們失去對抗疾病的信心,在焦慮的基礎上繼發抑郁情緒。
抑郁情緒與疼痛相互影響,會形成“疼痛—抑郁情緒—痛閾降低—疼痛加重—抑郁情緒加重”這樣的惡性循環,患者一旦出現焦慮和抑郁情緒,就有可能對醫務人員及治療方案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影響到疼痛性疾病本身的治療。
治療此類患者時,醫生會面臨艱巨的挑戰。每當遇到這類情況的患者,陸主任都會帶著團隊站在一線,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與患者及家屬共同探討治療。
科技助力,疼痛科的獨特優勢
任何門派想要發揚光大,都需要有自家的“獨門絕技”,“疼痛科”也有著外界替代不了的“必殺技”。疼痛科的“必殺技”便在于它的“十二字”功法:微創治療、介入治療、尖端科技。
微創治療是疼痛科的核心技術,介入治療是疼痛科治療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疼痛科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神經介入技術、神經調控技術(脊髓電刺激等)、中樞靶控鎮痛技術、椎間盤介入技術(椎間盤內鏡技術)、椎體介入技術(椎體成形術等)等。
來到醫院的疼痛科,你會發現諸多令人驚異的“尖端科技”——3D打印、機器人等數字化、人工智能技術。陸主任告訴我們,近年來數字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變革也為疼痛科學帶來了“新氣象”。
介入治療是疼痛科治療的重要手段,涉及神經與多種組織的穿刺,精準度是保證安全和有效的核心因素,以往這些只能依靠經驗豐富的“手上功夫”,而數字化技術帶來了新的選擇。

陸主任還表示,由于新技術的突飛猛進,使用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治療方法逐步成為疼痛科解決患者病痛的特色手段。
以“3D打印個體化導航技術”為例,通過采用 3D打印技術,可以制作出完全符合患者個人特征的導航模板,導板上預留出精確的穿刺定位通道,術中將導板與患者患處貼合,便可以做到一針到位。
如三叉神經痛的微創介入治療,由于需要由頜面部向顱內神經節進行穿刺,一直以來手術難度大、風險高。而數字化的信息采集、手術方案設計以及3D打印量身定做穿刺模具,都使得手術難度和風險大大降低。
疼痛科作為一個專門針對疼痛的學科,為攻克疑難和頑固的疼痛性疾病探索出了一條有效且可行的道路,也為患者減輕痛苦帶來了希望。
在未來,疼痛科也必將繼續發揚光大,
而這一切的努力,
都源于最初的那個信念:
對抗疼痛,解決疼痛,
讓每個人都有免于疼痛、免于痛苦的權利。

原標題:《讓人類擁有免于疼痛的權利,從古希臘羅馬到21世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