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邊疆之謀?|韓國發射首顆軍星,韓日軍事航天競賽悄然展開
繼日本公開發射軍用通信衛星之后,韓國首顆軍用通信衛星也被送上太空,東北亞軍事航天競賽悄然展開。
美國當地時間7月20日,韓國首顆軍用通信衛星“Anasis-II”被送入太空。韓聯社報道稱,此次成功發射衛星讓韓國成為世界上第十個擁有專門軍用通信衛星的國家。
韓軍事航天逐步擺脫寓軍于民
“Anasis-II”衛星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獵鷹”9火箭發射,約32分鐘后在630千米上空與火箭分離,并且在韓國時間21日上午7時8分許與地面站成功進行首次通信。該衛星最終將被送入距地3.6萬千米的靜止軌道。
據韓聯社報道,“Anasis-II”的成功發射升空讓韓國擁有信息處理速度、抗電磁干擾能力、通信功能更好的專門軍用通信衛星。韓軍方人士表示,衛星有助于韓國打造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所需的核心戰力,有望提升韓軍獨自遂行作戰的能力。
報道稱,韓軍此前依靠軍民兩用的“無窮花5”號衛星運行通信系統,很容易遭受無線干擾攻擊,此次發射將彌補韓軍這一短板。

攜帶韓國“Anasis-II”衛星發射升空的“獵鷹”9火箭
韓國很早就認識到了衛星的軍用價值。上世紀8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的韓國有了發展軍事航天的資本。1989年,韓國成立了首個專門負責航天技術研發的政府機構——航空宇宙研究院,這標志著韓國正式吹響了進軍太空的號角。三年之后,1992年,韓國第一顆衛星“韓國科技院衛星-1”發射升空,衛星由美國公司制造。
由于本國航天技術實力有限,韓國主要依靠引進國外衛星的方式滿足需求,此次發射的“Anasis-II”軍用通信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制造。
很長一段時間,韓國軍事航天發展采用了寓軍于民的策略。以“阿里郎”系列衛星為例,“韓國多用途對地觀測衛星”表面用于對地觀測,服務于社會領域,其實,該衛星還是韓國軍隊獲取天基情報信息的主要平臺。“韓國多用途對地觀測衛星”項目規劃了7顆衛星,分別命名為“阿里郎-1”、“阿里郎-2”、“阿里郎-3”、“阿里郎-3A”、“阿里郎-5”、“阿里郎-6”和“阿里郎-7”。根據有效載荷性能,“韓國多用途對地觀測衛星”分為光學成像和雷達成像兩種不同的觀測衛星,其中“阿里郎-5”和“阿里郎-6”是雷達成像衛星,其余的都是光學成像衛星。
經過多年的發展,光學成像衛星的分辨率已經從“阿里郎-1”的6.6米提高到“阿里郎-3A”的0.7米,達到國際光學成像偵察衛星的主流水平。2012年發射的“阿里郎-5”雷達成像衛星分辨率為1米,該衛星使韓國具備全天候、全天時的對地觀測能力。
雖然后期發射的光學成像衛星的分辨率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準,但韓國軍方并不滿意,韓國軍方指出,目前在軌的光學成像衛星都是根據民用需要開發的,衛星軌道和頻率等信息也是公開的,因此韓國軍方未來將研發專門的偵察衛星,分辨率在0.5米以內。
在氣象衛星領域,2010年6月,韓國首顆氣象衛星“千里眼”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七個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根據韓國媒體報道,在“千里眼”交付使用之前,韓國氣象部門只能每30分鐘提供1次氣象預報,但今后可以每15分鐘提供1次氣象預報,尤其在發生危機時,可以每8分鐘提供1次氣象預報,進一步提高國民生活質量。
分析認為,大多數國家的氣象衛星是軍民兩用的,因此,韓國在戰時也可以調動“千里眼”為韓軍提供氣象服務,提高韓軍掌握良好“天時”的能力。

“Anasis-II”衛星
韓日軍事航天暗中較勁
韓國是繼日本之后東北亞第二個公開宣稱發射軍用衛星的國家。雖然兩國都是美國的盟國,但由于在領土和歷史等方面一直存在爭議,韓日在武器發展上暗中較勁也不少。 “雖然朝鮮是韓國的主要對手,但韓國武器發展上不僅考慮朝鮮,也會考慮日本。”軍事專家韓東認為。
“比如韓國和日本都以美國‘宙斯盾’系統為基礎建造了大型驅逐艦。但韓國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排水量比日本‘金剛’級更大,搭載的導彈也更多。韓國輿論就認為,‘世宗大王’級戰力比‘金剛’更強。”韓東介紹說。
2003年,日本以朝鮮發展導彈為由發射了首顆偵察衛星,從此日本發展軍事航天技術不再采用遮遮掩掩的寓軍于民策略。
今年1月27日,日本發射最新一顆偵察衛星“光學7號”,最高分辨率優于0.3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除了光學偵察衛星,日本還同時發射了雷達偵察衛星,兩種衛星優勢互補,可提升全天候偵察能力。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發現,日本從2003年至今進行了14次偵察衛星發射(1次發射失敗),共16顆衛星被成功送入太空,其中7顆退役,9顆在軌服役,其中包括5顆光學偵察衛星和4顆雷達偵察衛星在軌運行。

日本“煌”軍用通信衛星
只要擁有雷達偵察衛星和光學偵察衛星各2顆,就能對地球上任意地點每天拍攝1次以上。日本今后還將繼續發射偵察衛星,力爭實現10顆衛星的空間偵察體系,進一步增強對地球任意地點的偵察能力。
除了偵察衛星,日本還發射了兩顆“煌”軍用通信衛星。首顆軍用通信衛星“煌-2”(DSN-2)于2017年發射成功,第二顆于2018年發射成功。日本計劃發射3顆“煌”系列軍用通信衛星。與日本防衛省此前使用的民用通信衛星相比,這顆衛星具有傳輸速度快、容量大等優勢,可用于日本陸海空自衛隊間的直接通信。
此前,韓國《中央日報》報道稱,韓國防衛事業廳已經決議推進“425項目”的基本戰略和系統開發基本計劃。“425項目”是指確保韓國自主擁有5顆偵察衛星,包括四顆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和一顆光學偵察衛星。雷達衛星在氣象條件不佳的情況下也可進行偵察。

測試中的韓國KSLV-2火箭
“韓國的航天技術實力和日本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日本能夠研制各種類型的應用衛星,火箭最大運載能力也接近20噸,深空探測也是收獲不小,”韓東表示,“韓國無論發展民用航天還是軍用航天,對外依賴的程度還是比較高的,但韓國目前正積極發展本國航天技術,依賴會逐步減少。”
經歷兩次失敗后,2013年,韓國國產“羅老”號火箭成功將衛星送入太空,韓國成為世界上第十一個使用自主發射火箭把衛星送入太空的國家。
“羅老”號火箭運載能力只有100多千克,更多是解決韓國火箭有無的問題。為了提升火箭運載能力,韓國目前正在研制KSLV-2火箭。
據韓聯社7月5日報道,韓國計劃今年晚些時候對KSLV-2火箭第一級發動機進行測試。韓國政府已經為KSLV-2火箭項目撥款1.95萬億韓元(16.2億美元),項目從2010年啟動,將一直持續到2022年。
根據韓國公布的資料,KSLV-2是韓國研制的第一種三級運載火箭,采用了本國研制的75噸級火箭發動機。與兩級火箭“羅老”號(KSLV-1)不同。三級火箭在進行分離時需要更精密的技術。KSLV-2火箭長46.5米,重達200噸,最大運載能力達到1.5噸,遠超“羅老”號火箭。
“若發射成功,韓國未來一些小衛星可由本國火箭發射升空,一定程度上擺脫對國外火箭的依賴。”韓東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