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常常為錯誤內疚?陳奕迅演唱會忘詞都不在意,別太糾結
原創 壹心理 壹心理 來自專輯社交溝通

歐小宅、蟲子|編輯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反芻思維”。
可愛的陳奕迅,上周六在線上舉行了慈善演唱會。
歌還是那些歌,有趣的是,陳奕迅好幾首歌唱錯了歌詞。在唱到《我們萬歲》的時候:
“情人游天地,日月換行李。”前半句一時間忘了。
當陳奕迅意識到他唱錯的時候,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接著唱。
那一幕真溫暖啊。
粉絲紛紛來陳奕迅的微博下面調侃。


犯錯之后,陳奕迅的心態很好。
有人認為,陳奕迅能在犯錯的時候一笑而過,是因為他是巨星。
其實不是,生活中我們也能碰到笑對犯錯的人,他們不是巨星。
更多的人,其實對自己的錯誤念念不忘。
很多我們以為的“錯誤”,可能在其他人看來,并不能稱之為錯誤。
比如,下雨的晚上你摔了一跤,你指責自己“太粗心”了,覺得自己當眾出了丑。可是雨天難免路滑呀!這怎么能叫你的錯呢?
或者這樣去理解:同樣的情境下,沒有人能比你做得更好,那么這個錯誤便不能稱之為錯誤。
這時候你再苛責自己,就容易陷入負面情緒里。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瞬間:
一個人吃著吃著飯,忽然想起以前不好的事情;
明明大家一起出去玩,可是總有個糟糕的念頭一閃而過,你甚至愿意抓住這個念頭,仔細思考下去。
這些都是對錯誤念念不忘的表現。
W先生最近很苦惱。
上個月開季度會議的時候,他和另外一個同事悄悄地在小群里吐槽老板,嫌棄工資低,會還開得這么長。
巧不巧。
倆人正吐槽得歡天喜地,下一秒老板就在公司大群里發飆:“如果連會議都不想開,那這樣的員工直接走人就可以。”
嚇得W回家之后,晚上都睡不著覺。
他總覺得老板可能無意間知道了他的怨言。
“哎,我就不該這么說話沒遮沒攔的。”W先生一直很后悔。
這種狀態,持續了小半個月,都沒見好,朋友喊他打臺球,都沒心情。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其實W先生陷入了一種思維誤區,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忽視的致命思維誤區——過度反芻。
用心理學術語來說,W這種對過往的負面體驗念念不忘的情況,屬于反芻思維。
一些哺乳動物會吃很多草,食物積攢到胃里,會留著以后反芻。
而人類也會對過往的記憶進行“反芻”。
尤其可怕的是,反芻的往往是負向記憶。比如,過去搞砸的一件重要的事,和重要客戶說錯的話。
動物反芻是為了更好地消化,但是人類一旦陷入反芻思維,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拿W來舉例,他口不擇言確實是事情做得不妥當,可是后來事實證明,老板也就是嘴上發發怒氣而已,也沒有真的開除他,這個事情真的值得他一直惦記半個月嗎?
如果你問W,他可能也很懵圈。
其實,我們常常回顧錯誤,本意是好的,是想“嚴于律己”,改善自我。可是真實的結果并不如人意。
實驗表明,一個人對于過往負面體驗的過度沉浸,只會主觀上夸大一件事情的嚴重性,對未來的預期也會更加負面。
患抑郁癥的人,就常常有這種反芻思維,猶如深陷泥潭不可自拔。

你習慣內歸因
很多人之所以揪著錯誤不放,感到內疚、沮喪,是因為他們把錯誤的歸因指向了自己。這其實很殘忍。
一個知乎網友說了讓他痛苦的錯誤:
”和母親吵架,卻沒想到這是最后一次和她講話。后來母親就車禍去世了,而我和她說的最后的一句對話是——煩死了。這輩子做的最錯的事,代價是余生的后悔。“
還有一個知乎網友匿名訴說了讓他后悔一生的事:
“爸爸化療掉了好多頭發,他坐在那里,要我用生發劑給他梳頭。那天出太陽,我一心想出去找我同學玩,梳了一會兒不耐煩就跑了。
不久之后回家。阿姨過來邊哭邊講爸爸走了。
那時候我11歲,我說去哪了。然后沒管她,繼續淘米煮飯,想,一會兒我爸媽要回來吃飯呢。”
無論是一句平平常常的“煩死了”,還是一個不想梳頭的舉動,其實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小事。
可是這足以讓這兩個人內疚到失眠。甚至不夸張地說,成為他們畢生的心結。
客觀講,當一個人還是11歲的孩子的時候,根本沒有能力明白“化療”到底意味著疾病嚴重到什么程度。
可是這個網友在長大之后,以現在的眼光,來苛責一個11歲的過去的自己。
在歸因偏差中,有一種偏差是夸大自己對于挫折/錯誤的責任。
人生中很多事并非人力可控。忽視人自身的局限性,而刻板地追求完美主義,是對自己的一種殘忍。
并且,人生如果重來一次,又會怎么樣?我們一定就會做出更好的選擇嗎?
《愛情公寓》第三季里,有三集展現了活出另一種人生的構想。
一直苦惱于不會撩妹的展博,在另一個世界里,發了一張帥照便收到無數美女的電話。
成為萬人迷的他,并沒有得到想象中的幸福。他挑花了眼,最終只想逃離。
而一直當演員、苦于被編劇折磨的悠悠,在另一個世界里,成為了一個編劇。
因為很喜歡呂布的戲,就加了很多內容,可是最后卻被制片人嚴厲批評,丟了飯碗。
你以為可以不犯錯,你以為當時會有另一種更好的辦法,可是對于當時的你來說,你所做出的選擇已經是當下的最優解。
有句有名的雞湯叫“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句話其實有他的心理學依據:一切反事實思維,都是虛妄。
如果人生重來一次,我們依然會做同樣的選擇,因為別無選擇。

正如李子勛所說,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為過去的錯誤后悔,看起來是在指向過去的自己,本質是攻擊當下的自己。
這也正是很多人抑郁情緒的來源。
想要遠離反芻思維,就得停下負向內歸因。
舉個例子,生活中你是不是一個很善于反思自己錯誤的人?
反思自己是好事,但是不能忽視——每個錯誤的發生,都是系統性的。
比如,W先生這個事,他確實口無遮攔,可也應該看到外因:
老板的發飆,和老板個人易沖動、愛發脾氣有關系;
而且,會議時間確實太長了。
另外,請接納每一個“錯誤”給予我們的善意提醒。
每一個被過往錯誤折磨的人,其實都不愿意承認自己掙扎的只是件“小”事。
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反芻,有足夠充分的理由。
這其實是因為,一件小事,被潛意識賦予了尤其特別的意義。隱秘到甚至我們自己都沒發現。
W當時的抱怨其實有積極意義——他對工資的抱怨在提醒他,當下的工作環境并不配上他的工作能力。
那么他應該從這個苦苦糾結的“錯誤”里,收到這個錯誤帶帶給他的信號。這時,錯誤就有了積極意義。
其次,轉移注意力,幫助擺脫過度反芻。
約朋友打次牌,一起開個黑,我就不信你還有注意力分給那些不開心的事……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經常陷入過度反芻的人,其實都有一種負向記憶優先的思維習慣。
俗話說“要想田里不長草,就需要種莊稼”。
假如把注意力比作田野,那么我們如果不刻意地把注意力放在令人愉悅的事情上,大腦就會悄咪咪地被負面記憶吸引。

對抗負面思維,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尤其是犯了“錯誤”之后。
一個抑郁癥朋友,因為沒有脫下鞋子踩上了體重秤,愛干凈的妻子和他吵了起來。
之后,他離家出走,原因是一見到妻子,腦子里就會像放電影一樣,那爭吵的一幕幕讓人感覺撕心裂肺。
當然我們普通人并非抑郁癥患者,可是抑郁等負面情緒依然值得重視。
有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轉換視角。有些小的錯誤可能并不能稱之為錯誤。問題的產生,或許是因為我們帶上了問題的視角。
就像陳奕迅的忘詞給粉絲帶來了無限歡樂。一個粉絲開玩笑說:“謝謝你,《我們忘詞》”太好聽了!很感動!”
退一步說,就算犯了錯又如何?都是第一次做人,沒什么大不了的。
請你擁抱那個已經竭盡全力卻依然不能達到理想狀態的自己,后半生,過得輕松一點。犯個錯,沒什么。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資料:
1.大明《什么性格的人容易得抑郁癥》.
- The End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