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土地交易半年報:疫情后,68塊產業用地流向了哪里
前沿產業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走高質量發展的上海,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下,最青睞什么樣的“發動機”?
土地配置能夠引導產業發展。這類土地包括工業用地、科研用地和倉儲用地,在上海統稱為產業用地。今年土地交易的上半場剛剛落幕,我們從中可以讀出一些信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對上海交易市場官網公開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在上半年掛牌出讓的197幅土地中,產業用地以68幅占比35%。從出讓規模到出讓節奏,比往年同期更大更多,而且亮點滿滿——
不少土地在出讓的時候就“自帶門檻”。競得公司“自身素質”都不錯,集中在半導體、新能源、先進制造等領域,其中不乏科創板企業。在地區分布中,臨港新片區占得鰲頭。
上半年產業用地供應同比上揚66%
今年上半年,上海加大招商引資,產業用地供應不降反增。去年1月至6月,共有41幅產業用地掛牌出讓;今年增加到68幅,同比上漲66%。
歷經疫情,經濟形勢不可避免產生波動,但是重點產業企業依然看好上海。在68幅掛牌地塊中,已經有47幅覓得心儀之選。特別是從4月份開始,土地成交節奏加快,二季度出讓成功的土地達到39幅,是一季度的5倍。業內人士認為,土地成交量除了受供應影響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復蘇之勢。

近年來,上海緊盯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出臺多項政策,加快項目落地,促進先導產業引領發展、傳統產業賦能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勢。對沖疫情影響,上海在今年4月份又出臺“擴投資20條”,發揮投資的“逆周期”調節作用。其中就涉及到土地供應計劃要夯實,年度土地供應量也有所增加。
記者梳理發現,47幅成交土地占地面積超過328萬平方米,全部為“零溢價”地塊。政策優惠,為企業降低成本,并反過來優化區域產業結構。
5月27日,“松江區工業區V-58號(新城C02單元04A-06號)地塊”由上海瓏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起拍總價2.37億元競得。許多人沒聽過“瓏睿”,但它背后公司——“騰訊”為人熟知。今年3月,“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產業基地項目”計劃落戶松江。這個總投資超150億元的項目,正是由專門項目公司““瓏睿”運作一攬子事宜。
官方資料顯示,該項目計劃建成至少2.5萬個7千瓦等效機柜,形成100家以上企業規模的人工智能產業園。以打造超算樞紐為契機,騰訊及其合作伙伴,將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引入優質 AI 企業,騰訊長三角 AI 加速器、騰訊科恩實驗室也要落地松江,打造 AI 產業生態,推進松江成為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產業用地的配置,也為上海創造更多公共空間、優化空間布局“預留空間”。今年上半年掛牌出讓的最大工業工地——“崇明區長興造船基地二期工程(第一階段)地塊”,由央企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競得,占地2136畝。這也意味著,滬東中華造船廠將正式從黃浦江畔遷出,預計將釋放65.06公頃面積,為黃浦江濱水岸線再添一塊珍貴的“大衣料”。
新片區“經濟密度”“臨港效率”雙增加
今年上半年,上海掛牌出讓的產業用地基本都在郊區。浦東掛牌的產業地塊最多,共有22幅,占比超過1/3。其次是松江15幅,寶山7幅,金山和嘉定各5幅。中心城區的僅有3幅,分別位于普陀和長寧。
如果按照戰略區域來測算,臨港新片區以18幅土地、占比1/4的出讓強度“獨占鰲頭”,表現亮眼。這也意味著,上海在國家戰略區域的經濟密度和投資強度,有了顯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土地交易也走出了“臨港效率”。6月18日,上海上飛飛機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競得一幅“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臨港重裝備產業區C07-05地塊”,7月7日已經啟動開工,從拿地到開工僅20天時間。無獨有偶,上海藍灣進平新能源科技公司負責人也驚嘆于速度之快,企業從簽約到拿施工許可證只用了4個月。“新能源行業日新月異,需要盡快建廠,盡快生產,盡快打入市場”。
這些都得益于上海促進重大項目的機制創新。疫情打亂了不少企業計劃,一些協商溝通與簽約步驟改為線上進行。為了保障企業按時推進,“店小二”們的跨前服務成為今年重點。
產業地塊出讓流程涉及十幾個環節,環環相扣,需要專業嚴謹的審核。通過產業項目關口前移、并聯審批、提前告知承諾、區域化評估等方式,加快審批流程、提升服務質量、縮短投資周期,爭取讓項目“拿地即開工”。
土地“自帶門檻”主動尋找心儀企業
成交的47幅土地最終流向了哪些行業?記者梳理發現,42家競得企業來自15個門類,行業呈多元化趨勢,但是都具有鮮明的“高科技”色彩。其中還不乏科創板企業。

上半年唯一落戶中心城區的科創項目,位于桃浦創智城。地塊毗鄰地鐵11號線,臨近上海西站,周邊基礎設施齊全,競得公司上海為奇科技有限公司。為奇科技公司母公司“煙臺睿創微納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首批、山東省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主要從事于非制冷紅外成像與MEMS傳感技術開發,是國內非制冷紅外探測器的領軍者。
此次受讓地塊將建設睿創上海研究中心項目,產業定位為新一代半導體芯片及器件的設計與研發中心,主要從事設計研發、少量樣品的測試及銷售,試產品及產品的生產、封裝環節外包。
特別的是,這42家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土地的“目標客群”。記者從上海市規劃資源局了解到,破解空間資源緊約束的瓶頸,上海從2018年起加大政策創新支持力度。2019年首次推出產業用地“標準地”,特征是擁有明確的產業導向。如今這類供應已經常態化。
記者梳理發現,在68幅掛牌土地中絕大多數“自帶門檻”。松江區永豐街道工業區兩幅地塊在掛牌時,出讓要求中已經注明“準入產業類型:廣播、電視、電影和錄音制作業”。最終競得企業為上海策灣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項目首期用地約77畝,將用于長三角國際影視中心建設。

原標題:《上海土地交易半年報:疫情發生之后,68塊產業用地流向了哪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