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九州暴雨受災,八百年神社、明治遺產遭破壞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由于雨季來臨,日本九州地區連續一周遭到了強降雨的襲擊,當地多處國寶級建筑和世界文化遺產因洪水泛濫遭到破壞。不僅如此,隨著持續的暴雨,大部分建筑物被水持續浸泡,基礎結構遭到破壞,搶救工作困難重重。
據朝日新聞報道,7月4日,在熊本縣人吉市,受強降雨的影響,當地的“球磨川”泛濫,市區大部分區域被洪水淹沒,位于JR人吉車站附近的青井阿蘇神社慘遭水淹。

青井阿蘇神社慘遭水淹。 西日本新聞 圖
青井阿蘇神社目前保留下來的建筑建于17世紀初,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是人吉市著名的神社之一,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青桑”。2008年,該神社被制定為日本“國寶”。
然而,神殿的五座建筑物中,禮拜堂和幣殿遭到了嚴重的水淹,水深達10厘米,墻壁也被泥水污染。辦公室里祭司的服裝和材料浸泡在了水中。在神社入口的鳥居前,木橋欄桿被洪水沖斷,還有一輛汽車被洪水席卷而來,沉入了橋下的蓮花池里。

一輛汽車沉入了橋下的蓮花池里。 NHK 圖
56歲的神社工作人員福川義文告訴朝日新聞,過去洪水泛濫,最多也就到鳥居所在的位置,從鳥居到神社還有十幾個石階,所以沒想過神社的社殿是會遭殃,然而今年,暴雨比想象得還要猛烈。
“這座神社是當地人心靈的依靠,所以還是希望能盡快修復,回到從前的樣子,供當地人禮拜。”福川義文說。

青井阿蘇神社。 青井阿蘇神社官網 圖
災害發生后,許多志愿者自發地前來災區幫忙。37歲的今村久美子來自毗鄰人吉市的錦町,每年都會帶著兩個兒子拜訪青井阿蘇神社。“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看到新聞后就坐立難安。”今村久美子接受采訪時說。于是,她從熊本市的公司趕回了家鄉,從7月9日開始,協助當地的災后清理工作。
7月6日,位于福岡縣大牟田市的國寶級鐵路遺跡“三池煤礦專用鐵道遺跡”,也因為暴雨的關系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早在明治時期,日本通過引進西方采煤技術確立了增產體制,從1898年到1931年閉坑期間,三池煤礦的主力礦坑——“宮原礦坑”年均煤炭產量高達 40~50 萬噸左右,并經三池港出口到海外。
三池煤礦專用鐵路就是當地為了運輸煤炭、煤礦物資材料、在礦坑工作的礦工而建造的鐵路,鼎盛時期總長達到 150 公里。后來由于煤炭開采業的衰落,礦山于1997年被關閉,部分線路被廢除,但連接日本JR線的約1.8公里鐵路直到2020年5月7日才正式被停用。

明治時期曾輝煌一時的“三池煤礦專用鐵路”。 三池煤礦專用鐵路遺跡官網 圖

連接日本JR線的約1.8公里鐵路直到2020年5月7日才正式被停用。 西日本新聞 圖
2015年5月4日,三池煤礦專用鐵道遺跡作為“明治日本的工業革命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然而,由于特大暴雨的侵害,從7月6日開始,從福岡縣大牟田市到熊本縣荒尾市全長5.5公里的鐵路兩邊共有15處斜坡坍塌,軌道被掩埋在泥土,沙子和倒下的樹木中。破壞最嚴重的區域就是連接“宮原礦坑”的路段,“宮原礦坑”也是世界遺產之一。

斜坡坍塌,世界文化遺產“三池煤礦專用鐵路遺跡” 遭到破壞。 西日本新聞 圖
大牟田市的負責人說:“恢復工作目前無從下手。接下來,降雨還將持續,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截止到目前,日本氣象廳已向九州六個縣約136萬人發出了撤離命令。在受害最嚴重的熊本縣已有72人死亡,13人失蹤,搜尋活動仍在繼續。
福岡縣知事小川在7日上午的災難響應總部會議上,呼吁大家收聽氣象臺和市政局發布的信息,并將“采取行動保護每個人的生命”。當天,福岡縣政府還宣布將對大牟田縣、八女市和美山市實施“災害救助法”,即國家和縣政府將承擔建立避難所和臨時房屋的費用。
除了九州地區外,7月11日晚上,位于岐阜縣瑞浪市神明神社的一棵高約四十米的千年“神樹”也因暴雨被連根拔起。倒下的“神樹”壓倒了附近多間住宅和電線等,所幸無人受傷。

位于岐阜縣瑞浪市神明神社的一棵高約四十米的千年“神樹”因暴雨被連根拔起。 NHK 圖
在傳說中,該樹壽命已有1300年的歷史,被當地人視為“地方的象征”,岐阜縣政府曾將其指定為該縣的“天然紀念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