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丨武林沒有“大師”了

插畫 李媛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
這幾年新聞揭露的真相,卻是那些自詡為江湖的地方,拳腳之間未必有恩怨,而是滿滿的熙熙攘攘皆為利往,鐵拳飛膝之間沒有真功夫,只有神演技。
總有一些“大師”被KO、總有幾個“掌門”在挨打,也總有人打著打假的名義,上演一出出蹭熱度、博眼球的大戲。
針對種種“武林亂象”,6月28日,中國武術協會發布《關于加強行業自律弘揚武術文化的倡議書》。倡議書開宗明義——偽“大師”、假“掌門”為了追逐個人名利,隨意自創門派、自封稱號,利用廣大人民群眾對中華傳統武術的喜愛和關注,通過“約架”等方式進行商業炒作。
回顧這幾年的奇葩“武林約架”,開場前都極盡炒作之能事,微博隔空喊話、抖音練起了“嘴把式”、粉絲互黑謾罵,讓人不禁感慨,本該拳腳見功夫的大師們,是不是把最深的功夫,都練在嘴皮子上了?
前有被20秒KO的雷公太極雷雷,后有“太極大師”宋德財在80秒里被自由搏擊選手阿虎KO。最近關注度最高的一次,是自稱渾元形意太極大師的馬保國,參加擂臺被對手擊倒3次,最后一次還是直直倒地,休克在場上,整個過程時長不超過30秒。
這些自封的所謂武術大師、XX掌門,之所以樂此不疲站在公眾面前出丑,走上另類成名路,走的大都是斂財牟利的套路。
讓這些偽“大師”、假“掌門”惡意捆綁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借助互聯網傳播方式,無底線商業炒作,不僅損及那些真正習武之人的顏面,更是在惡意貶損中國傳統武術的形象。
正因如此,一紙倡議書,才會望武術人共守之。在《關于加強行業自律弘揚武術文化的倡議書》中寫道,武術習練者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不得以“拜師收徒”“賀壽慶典”等為名斂財,不得以武術拳種、門派名義參加綜合格斗、自由搏擊等搏擊類賽事,不參加不分項目、性別、年齡、體重級別等不規范賽事活動。
其實,戳破偽“大師”、假“掌門”的牛皮,不需要多復雜的步驟,缺的可能正是不留情面的揭短,是清理門戶的決心。任由“跳梁小丑”上躥下跳,讓“約架”、打擂臺與武術精神畫等號,才會讓傳統武術的認知形象和公眾接受度日漸式微。
不知道,這份倡議究竟能讓多少大師摘掉自封的帽子,多少掌門不再為了撈錢主動挨打?但人們還是希望,從此江湖,少些招搖撞騙的小丑,多些腳踏實地的武術人。
談及武術的意義,很多人都會想起李小龍,這位真正把中國功夫推向全世界的代表人物。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過,“對我來說,武術的終極含義就是忠實地表達自我,它是聯結起內部和外部的橋梁。”傳統武術,不等于“打打殺殺”,而是應當探索如何結合現代人的體育運動習慣,幫助人們搭建起身體和心靈的橋梁。
奉勸那些主動找打的“武林大師們”,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把戲玩不下去了,該歇歇了!6月28日開始,武林沒有“大師”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