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00萬人重寫高考作文,探討喧囂時代最重要的事
重寫高考作文,是審視自我的過程
因為疫情而延遲一個月的高考,終于在今天落下了帷幕。
高考,對于我們來說是特別的,因為它是我們人生的轉折點。不管是進考場前的慌亂,還是考完最后一場的輕松,這些感覺都是美好的。但很多人都說,印象最深的,還是拿到高考語文卷 ,先去看作文題的那種「迫不及待」——好像只有先看作文題,心里才有個底,然后可以一邊做題一邊思考作文寫什么。
是的,高考作文,一直都是高考里比較特別的一部分。今年語文考試一結束,高考作文題就引發了很多網友的熱議——
還記得你當年的作文題嗎?
當年的考卷,勾起了你怎樣的青春回憶?
往年的經典高考作文題都是什么樣?

不難看出,這些高考作文話題的背后,都藏著每個人對高考的一種情懷,很多人在高考期間特地去重寫當年的高考作文題。
著名軍事專家張召忠今年就重寫了1977年北京高考作文題《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回憶了他當兵時期被推薦入學北大的經歷。


年輕的局座真的很帥!
對于高考,他有遺憾,因為當年還沒恢復高考制度,他沒參加過高考;但是他也有幸運,他進入了中國最好的大學深造。
回望那幾年的人生,他猛然發現人生有很多經歷,考場有很多種,考試也有很多種,只要保持「戰斗」的狀態,堅定信念,就一定可以完成人生的考試。原來,每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際遇,無論好的壞的,無論幸運的還是不幸的,完成人生考試從來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堅持。

圖源:今日頭條@張召忠
張昕宇梁紅重寫北京高考作文題《文明的韌性》,以自己曾駕車穿越中東的經歷,鼓勵廣大學子共渡難關。一個人的人生歷程其實和一個文明的進程軌跡高度相似。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足夠強大,能以韌性穿越時間和困難。

《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專欄作家沈宏非重寫了《達芬奇畫蛋》。從1980到2020,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一以貫之的“匠人精神”和“耐得住寂寞”。

重寫高考題點燃了眾多網友的熱情。
有作者鼓勵“后浪”:別怕,我們都在——

有“活在當下”的旅行者鼓勵大家早點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有人從周杰倫的音樂說起,談到認識事物的角度——

當年坐在考場上,周圍只有筆刷刷在紙上寫字的聲音,寫作文之前,我們都會放空一下自己,思考作文題背后的深意。
如今已經成人的我們,有的身在職場,有的依然迷茫,但也會階段性地放空自己,思考這些年經歷給我們帶來的成長。
考場上的作文時間,是最心無旁騖的半個小時;現在看到這些題目,想想重新寫作會有什么新的靈感,看到的也是一個全新的自己。
寫作不只是一種本能,更是一種可以隨時降噪的心境
重寫高考作文,也讓很多人開始重新審視「寫作」這個詞。在很多人的定義里,寫作是一種本能,因為每個人生來都有表達的欲望,把表達變成文字,這就是寫作。
但寫作也不只是一種本能。
「唐家三少」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寫作16年,累計創作近3000萬字。之前他接受《人物》專訪,我們才知道,光鮮亮麗的作家標簽之下,是他被裁員后一次次努力生活的痕跡。在這篇高考作文里,他吐露了更多關于「寫作」的心聲:我們既是傾聽生活的“讀者”,也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以夢為馬,初心不忘,這便是「寫作」之于唐家三少的意義。

以前,我也不知道要怎樣定義「寫作」這個詞。總覺得,寫作這個詞怪怪的,帶著些我不敢觸碰的專業性。所以,自從開始做自媒體,很多人問我你現在做什么職業的時候,我都只會說「隨便寫寫」。
2016年開始接觸公號,那個時候沒有團隊,沒有資源,也沒有很多讀者,很多人都想通過寫作在這個陌生又刺激的行業里扎根,最忠實的讀者恐怕就是我自己了。
我郁悶過,看著別人的文字總覺得自己也可以寫出來;我也迷茫過,寫了這么久沒有成績是不是代表我沒寫作的天分;我也想放棄過,但是停下來幾天后,又不甘心。
經過了一遍一遍自我懷疑和情緒循環后,我把手機關了,把音樂關了,只開了一盞臺燈,把全部的精力都聚焦在“寫作”本身上。

陪伴我寫作的小臺燈
我開始對照優秀的文章分析架構,分析語言風格,拆解邏輯,融入自己的視角和判斷,嘗試總結一套只屬于我自己的方法論。我能書寫的,我能創作的,最終只有我自己。而且最真情實感的,不就是最感人的嗎?
摸索出自己的方法論后,我寫出了一篇新的文章,我至今都記得那是看完電影《后來的我們》,自己在影院里哭得稀里嘩啦,回到家如實記錄了自己當時最真切的感受。
這樣的經歷,讓我正視「寫作」這個詞。
寫作不是為了追名逐利,而是為了自己的初心。寫作也不是自我狂歡,而是有共鳴的表達。寫作的自我滿足感不是來自于別人大篇幅的夸獎和肯定,而是偶爾幾個「我寫的真好」的自我肯定。
柏瑞爾·馬卡姆說「雖然未來藏在迷霧之中,叫人看來膽怯,但當你踏足其中,就會云開霧散。」確實,拋棄一些世故和糾結,降噪后的自己才可以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在這個被利益和欲望充斥的社會里,每個人都會輕易被影響,變成另一個物質的自己。但是如果可以隨時降噪,那你就能看清自己的初心——
因為熱愛,所以才寫作,不是嗎?
用降噪的寫作方式,對抗生活的瑣碎
那到底什么是降噪呢?這個喜歡種菜的作家也許會給你答案。
跟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談起他種的菜和水果,他總是眉眼間透露著笑意。但談起寫作,他強調的是寫作者的自省意識。

李洱對于寫作和時間有自己篤定的認知:寫作者需要有問題意識,花時間去沉淀思考,去打磨問題本身的答案。
在這樣一種心境下,《應物兄》歷時13年面世。這部作品被認為是“升級版《圍城》”、是“了解最近30年的中國知識界”的重要文本,一推出就成為了文壇現象級作品。
這個功利喧囂的年代,堅持「降噪寫作」,在歲月中沉淀經驗、自我豐富,本身就是一件無比迷人和珍貴的事情。
如李洱所說:
「真正有價值的寫作,往往是一種比較冷靜的,不會去嘩眾取寵的,這樣你寫作本身就容易被淹沒,容易被忽視。但是都不要緊,時間會給它補償。」

作為第二屆全國新寫作大賽「降噪寫作」的聯合倡議人,「在瑣碎的日常中感受生活真實的存在,耐心沉淀對當下時代的思考,用文字真誠表達溝通」,這正是李洱在寫作面前的降噪態度。
這也是「新寫作大賽」活動的創始初衷,始終保持創作的清醒和熱情,用「降噪寫作」的態度,重塑文字的力量。
今年夏天,今日頭條聯合多家媒體、高校、知名作家,發起第二屆全國新寫作大賽。關于「寫作」,你有怎樣的心聲?點擊xxz.toutiao.com直達官網參賽,25個簽約機會、200萬簽約金、千萬流量扶持,等你來拿。這一次,也許被改變命運的,就是你。

點擊xxz.toutiao.com直達官網參賽,200萬簽約金等你來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