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家庭|父母鐘情的那些興趣班,對孩子真的有用嗎?

盡管常常價格不菲,興趣班卻成為了城市孩子生活的標配。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到了,許多孩子迎接來的不是一個無憂無慮肆意玩耍的夏天,而是“第三學期”,因為他們的家長早早就規劃好了各個暑期班的安排。盡管國家層面三令五申減輕課業負擔、整治校外培訓市場,但報班熱卻沒有降溫,而暑期的來臨更是給報班熱又添了一把柴。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這一想法似乎已經深入到了每個中國父母的骨髓。2017年UC大數據報告《中國媽媽“焦慮指數”》里顯示,“小孩教育”在十大家庭焦慮因素中排名第二。與許多年前教育競爭集中于中考、高考不同,“起跑線”本身在近年不斷向低齡兒童靠攏,催促著家長盡可能早地開始著手子女的教育投資。針對學齡前兒童的各類興趣班應運而生:如今當你走進商場,映入眼簾的除了琳瑯滿目的商店食肆,還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培訓機構。在許多商場里,各種培訓機構甚至占據了一整層,在機構門口等待孩子下課的家長也成為了商場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2019年出版的《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聚焦了中國兒童的校外生活,研究人員調查了全國10個城市和農村的14874名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階段3-15歲兒童(或家長),發現校外教育已趨于日常化,每個兒童課外班平均年花費為9211元,占到父母年收入的12.84%。盡管常常價格不菲,興趣班卻成為了城市幼兒生活的標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2013年開展的一項針對全國12個城市3-6歲兒童參加興趣班的情況調查顯示,高達65.6%的城市兒童參加了興趣班。
興趣班不僅燒錢,還侵蝕著家長原本就少的可憐的自由時光:接送、陪娃上課、課后復習無一不要求家長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令不少家長苦不堪言。香港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一位媽媽說道:“你以為我想這樣(報各種興趣班)嗎?如果其他家長停止,我立刻停止。”在不少家長訪談中,我們也聽到過類似的話,家長抱怨自己也是受“大環境”驅使,不得已而入坑。
盡管如此,近些年來興趣班的溫度不降反升。對此,許多持批判態度的輿論提醒家長不要讓興趣班摧毀了孩子的童年。但與此同時,在推波助瀾的市場力量之外,也有許多家長認為興趣班不僅可以作為一個托育場所給自己“續命”,還多多少少能夠促進孩子的發展。那么,興趣班的主要作用是化解了家長的難題,緩解了家長的焦慮心理,還是對孩子發展真的有用?作為關注兒童發展的研究者,我們亦十分好奇,興趣班有用嗎?有什么用?興趣班上得越多越好嗎?
興趣班有沒有用?
2017年,我們在上海市的12所幼兒園招募了近700個中班、大班兒童家庭,發現高達84%的兒童都參加了興趣班。平均而言,每個兒童參加了2.08個興趣班,每周花費在興趣班課堂里的時間達3.41個小時,但是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從課程內容來看,藝術(如畫畫、樂器、跳舞等)和英語類的興趣班是上海城市兒童的標配:近60%的幼兒參加了藝術類興趣班,約54%的幼兒參加了英語類興趣班。此外,學業類(如思維訓練、拼音識字等)、體育類的興趣班也頗為紅火,分別有約32%和19%的兒童參與。
那么,興趣班對孩子的發展到底有沒有促進作用?這個問題并不能用“是”或“否”進行簡單回答,因為每個孩子參加興趣班的個數不同、類型不同、強度以及持續時間也不同。我們的研究對這些維度進行細分后發現,興趣班的個數、類型廣度和持續時長與兒童的認知發展之間存在正面關系,即上的興趣班越多、興趣班涉及的領域越廣、兒童持續參加興趣班的時間越長,兒童的認知發展就越好。而孩子參加興趣班的持續時間越長,其語言發展水平也越好。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關系在統計上的效應量都比較小,也就是說,興趣班的個數、類型廣度和兒童參與的持續時間與孩子的認知發展或語言發展即便有一些關系,其關聯的程度也不大。另外,研究并沒有發現興趣班的參與和兒童社交能力的發展存在聯系,這也就意味著興趣班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很有限。
興趣班多多益善嗎?
興趣班報幾個合適也是許多家長糾結的一個問題。有些家長給孩子報了七八個興趣班,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生怕孩子錯過了培養“十八般武藝”的機會。然而,我們來自上海家庭的數據卻顯示出拋物線式的關系:在一定的區間范圍內,興趣班參與的水平越高,兒童的發展越好,但是達到一定的峰值之后,興趣班的作用開始由正轉負。這種拋物線式關系在兒童的社交能力發展和語言發展兩個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這一結果正好驗證了校外教育的學者提出的“過度負荷假說”(overscheduling hypothesis),即適度參與興趣班會有助于兒童發展,但是參與的太多或者強度過大的話,興趣班的作用將會遵循收益遞減的規律,甚至對兒童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
為何興趣班“過猶不及”?對于年幼的兒童來說,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語言技能最重要的養成場所是“非正式”的人際互動,如與小伙伴一起自由玩耍、和大人就某個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自由的交談和討論等。這些真實的、自然的、即興的互動蘊含著大量的發展契機。一方面來說,這些非正式互動會讓孩子面對真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問題(“小伙伴搶走我玩具,還打了我,我該怎么辦?”等等),這些情境促使著孩子直面自己的情緒并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另一方面,語言發展不是一個被動接收的過程,來來回回的對話——特別是就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和話題展開的有意義的對話——為孩子提供了理解和使用語言的機會,這些真實的生活場景就好比磨刀石,讓孩子把自己的語言工具越磨越利。
相較于這些非正式的互動,興趣班是一種結構化的、往往預先組織安排好的活動。盡管這些課程中包含著有目的、有意義、有一定價值的教學,但如果孩子的閑暇時間被興趣班大量擠占,可能反而會剝奪了他們在真實生活的人際互動中去哭去笑、去打去鬧、去聽去說,從而去成長的機會。也有幼兒園老師曾反映,有的孩子由于上了太多的興趣班導致身心疲憊,在幼兒園上課時會出現放空的狀態,或者在興趣班學的東西難度大,這些孩子會覺得幼兒園的活動太過簡單,不再能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這些或許都是“過度負荷”帶來的意外后果。因此,在報班的個數和強度上,家長需要拿捏好分寸,盡力做到“恰如其分,適可而止”。
哪一類興趣班有用?
那么,在孩子的精力和家長的錢包承受范圍之內,選擇哪一類的興趣班對孩子較好?不少家長直觀認為,當然是認字、數學、英語班最能直接幫助孩子在將來的學習中先人一步。然而有趣的是,我們在上海城市學前兒童中卻發現,參加體育類興趣班的兒童比沒有參加的兒童在認知領域的發展更好;參加藝術類興趣班的兒童比沒有參加的兒童在社交能力領域的發展更好。而是否參加英語類和學業類的興趣班與兒童各個方面的發展之間卻不存在顯著的關系。
這一發現雖然與“常識”相反,卻與近年來關于藝術類活動和體育鍛煉對兒童發展的積極作用的研究不謀而合。許多教育領域的學者大力提倡藝術是兒童表達自我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年幼兒童的思維和情感發展比較依賴于具體直觀的事物,特別是通過動手實踐來深入對概念的理解和情緒情感的探索,而藝術活動恰恰提供了此類直觀經驗,特別是兒童能夠將抽象的情緒情感借助直觀的繪畫加以表達。當然,針對幼兒的藝術活動不應側重以培養藝術技能為目的,而更多應該是以藝術為媒介鼓勵兒童的自由探索和自我表達。此外,也有許多學者呼吁應該保障兒童有更多體育鍛煉的時間。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副教授Sibley和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Etnier(2003)指出,體育鍛煉有助于加強大腦血液流動、改善大腦神經遞質的傳遞、調節大腦的激活水平,從而刺激兒童的認知發展。體育鍛煉往往還要求兒童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這有利于兒童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而許多研究都發現了自我調節能力對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性。
除了藝術活動和體育鍛煉本身能夠促進兒童發展這一自然規律之外,我們推測,藝術類和體育類興趣班的內容設置和課堂形式相對而言更加活潑生動,趣味性強,也更容易激發孩子的興趣。此外,除硬性追求考級考證的需求之外,家長在為孩子挑選體育類和藝術類的興趣班時一般都比較尊重孩子的意愿,會選擇孩子喜歡的那一類活動,比如,如果孩子不喜歡畫畫,家長可能會讓孩子嘗試下跳舞,如果孩子不喜歡游泳,家長可能會讓孩子嘗試下輪滑。這樣一來,體藝興趣班的內容可能與孩子的喜好更加吻合,而對于感興趣的活動,孩子更可能會全身心投入,并從中受益。
結語
興趣班已成為中國家庭教育投資中的重要構成,家長在擔心錢包被掏空的同時,還常常困惑興趣班的好壞利弊。來自數百個上海家庭的實證數據讓我們窺視到了興趣班的冰山一角,盡管我們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它讓我們看到,該不該上興趣班這一問題的答案并不是簡單的是或否。適量地參與興趣班——特別是符合孩子興趣的藝術、體育類課程——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促進孩子的發展。在目前優質公共托育資源極為稀缺的中國,我們不能一味地否定興趣班的價值,但是,我們也要避免陷入多多益善的誤區。如果興趣班過度地侵占了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和與家人歡度家庭時光的機會,如果孩子出現了強烈的厭學情緒,又或者如果興趣班導致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緊張等,那么我們需要警惕,興趣班的作用可能得不償失,家長需要適可而止。
作為學者,我們自然無意也無權干涉家長報班的決定,但為了孩子的終身全面發展,我們依然希望家長想一想:塞滿孩子時間表的課程,真的是孩子的興趣嗎?孩子在興趣班中的體驗如何?父母希望孩子在興趣班中獲得的東西,是孩子發展真正需要的嗎?除了興趣班,還有哪些方式讓孩子既能發展真正能讓其受益終身的軟實力,又能夠免除為自己和孩子帶來壓力?盡管競爭的焦慮不可能也不需要完全避免,然而家長是否能夠放慢一些節奏,為兒童在自由玩耍中學習成長的天性保留一絲空間?
(作者任麗欣系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李萱系上海紐約大學助理教授,范潔瓊系華東師范大學講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