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歷經四次手術后,曾讓全網關注的“折疊人”現在怎么樣了?
而疼痛,對于李華來說,卻是過去的28年里每天都在感知的。
李華是一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這種病,是一種以累及脊柱各關節,常致脊柱強直固定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病。病變的部位會逐漸“石化”,變得僵硬。
腰背疼痛常常是這個疾病為病人所感知的第一個階段。病情如果持續惡化,轉頭彎腰對患者來說都是難題。

在我國,患病人數超過五十萬,在部分南方沿海地區發病率大約是千分之一。而李華,就是其中最嚴重的病人之一。

也不放棄對生的渴望
李華,今年47歲,生于湖南永州的農村家庭。曾經的他,會穿著當時流行的喇叭褲,上身搭配著白襯衫,再戴頂漁夫帽,劉海打理成“三七分”。但在18歲那年,潛藏在他體內的病魔悄悄地露出了獠牙。
28年的時間里,身體漸漸“石化”,病變的關節時常伴隨著難以忍受的疼痛,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折疊起來,再不能打開。

李華的上半身緊貼著下半身,面部和大腿的最近距離只有1.86厘米,只能一直保持著弓著身體的狀態。他無法直視母親,也看不見頭頂的天空。
李華和他的母親嘗試了各種辦法,輾轉過許多醫院,但都不見效果。疾病磋彎了李華的脊柱,治病的花費壓彎了母親的背。盡管習慣了失望,但是生的渴望讓他沒有放棄自己,這次他通過QQ群的一名病友得知了陶惠人醫生后,在家人陪護下,從湖南農村一路奔波至深圳大學總醫院。

陶惠人教授判斷,手術與否,都有極高的截癱甚至死亡的風險。
天平的兩端都擺著死亡的砝碼,而重歸常人生活的期望,使天平傾斜向奮身一搏的一端。“不治好,(以后)我又死掉,誰來照顧他?”李華的母親這么說道。

難度猶如珠穆朗瑪峰

陶教授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脊柱如此堅硬,它支撐著人的軀干,使人得以活動,它也如此脆弱,任何一個部位損傷,都可能造成截癱。陶教授所要做的就是在脊柱上做手術,每一次操作都是在與死神博弈。全國在脊柱矯形領域,能完成這類手術的醫生屈指可數。

陶教授帶領團隊接受了挑戰。對陶教授和他的團隊來說,幫助并陪伴李華走出困境、回歸社會,意義極為重大。治愈如此罕見復雜的病例,既能夠在該領域內推動醫學的進步,又能夠讓后來的醫生有先例可依,因而讓更多強直患者得到救治。

在醫院期間,李華一直是醫療團隊重點關注的對象。據李華媽媽回憶,醫生和護士們每天早晚各來看李華一次。最讓她感動的是,陶教授出差回來,還沒放下差旅用的背包,就來到李華的病房,仔細問詢他的身體狀況:“李華,你好點了嗎?”

李華在病房里用口琴吹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不僅是送給不放棄自己的母親,也是送給陶惠人教授的。他說,“陶主任對我是救命之恩,除了母親的養育之恩之外,他是第二個了,醫生也像媽媽一樣”。
深知李華家庭狀況的陶教授,還為他聯系了智善公益基金會。基金會接下了愛心接力的這一棒,向李華捐贈了13萬元善款,減輕他家庭的經濟負擔。

生平第一次看海
2020年6月13日,距離最后一次手術已經過去了6個月的時間,李華在醫院內完成了基本的復健。
長期不得不囿于方寸之間的李華,走過朝氣蓬勃的80、90年代,走過中國迅速崛起的00、10年代,卻從未親眼見證過中國城市劇烈的變化。海是新奇的,深圳是新奇的,世界也是新奇的。

李華出神地望著海面。奔騰不息的海水從窄窄的海灣涌向太平洋,他也將從狹小的過去走向寬闊的未來。
1974年6月28日,李華出生。2020年6月28日,李華重獲新生。這一天,也點亮了更多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希望。
原標題:《歷經四次手術后,曾讓全網關注的“折疊人”現在怎么樣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