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吳曉靈等:建議將非公開發行制度作為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重點
資產管理行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去資金池、去剛兌、消除多層嵌套、加強非標管理,行業對照資管新規統一監管框架的要求不斷推進轉型。
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印發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資管行業開始進入統一監管時期,行業格局也迎來了變革與重塑。
在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推進、行業統一監管框架逐漸建立的同時,中國居民收入增加及個人理財需求也在提升,資產管理行業下一步應該怎么走?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學術總顧問、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牽頭開展的《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研究》課題已經完成主體工作,全部報告歷時10個月完成,共25萬字。
報告認為,資產管理回歸本源與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需要相互推動。在全球化的時代,國家間經濟和金融交往日益密切,人民幣資本項目下擴大開放是大勢所趨,資本最終會選擇制度高地,風險則一定會涌入制度洼地,大國競爭的決勝點是制度。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于2012年9月16日成立,是一個非官方、非營利性質的學術智庫組織,論壇理事長為尚福林,學術總顧問為吳曉靈。
報告提出了以下建議:
建議一:優化影子銀行治理方案,堅持新老劃斷,實現平穩過渡。
銀行理財子公司要堅持新老劃斷,干凈起步,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現代資產管理機構。在公司治理、組織架構、信息系統、風險管理、運營保障、外包認證等方面全方位對標國際先進標準。
統分結合處置壓降老產品規模。統一延長老產品的過渡期兩年,由銀行結合自身情況上報過渡期的老產品的壓降方案,一行一策。對于未能達到進度的機構,及時采取懲罰措施。對于過渡期結束后的殘存老產品,可以統一納入存款準備金制度和存款保險制度管理。
多渠道處置老資產。一是回表處置。銀行應當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過渡期內的回表計劃,適當放寬考核指標和限制。對于暫時未能回表的老資產,應當對其產生的收益設計約束機制,以避免銀行產生將老資產繼續保留在表外的商業動機。對于老資產回表后需要補充資本的,優先審批永續債、次級債和再融資。二是資產證券化。證監會設立私募證券融資業務的牌照,優先向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信托公司發放。三是不良資產處置。將還有交易價值的表外不良資產打包推向市場。符合核銷條件的老資產,應當回表及時處置。
建立健全風險處置機制。對于失去持續經營能力或者表外業務釀成重大風險的機構,應當及時啟動風險處置程序,實現有序退出。對于主要是因流動性錯配的金融機構,可以予以流動性支持,幫助機構平穩過渡。應當將風險處置與對內對外開放結合起來,用市場化的方式引入國內外的優秀機構,不斷優化市場結構。
建議二:深化監管“放管服”改革,切實防范風險,釋放市場活力 。
減少各類缺乏法律依據的行政管制和干預措施。合理的監管邊界應當按照《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規定予以確定:“依法應當由市場主體自主決策的各類事項,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
加強監管執法工作。加強以風險為導向的事中事后檢查,對監管套利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要依法處罰,處罰應當過罰相當,嚴格履行正當性程序。處罰依據和違法事實按照《行政處罰法》要求全文公開,加強對市場的正面引導,樹立監管的公信力和威懾力。
處理好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的關系,對相同功能的金融業務實施統一監管。第一,整合資產管理機構牌照。各類資產管理機構應該統一分為公募和私募兩大類。第二,統一公募資產管理產品注冊和業務規則。第三,對私募資產管理產品實施統一備案。私募產品應當按照《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要求,募集完畢后到基金業協會備案。第四,整合財富管理業務的牌照和規則。證監會可以根據新修訂的《證券法》修改《證券投資顧問業務暫行規定》,拓展“證券投資顧問業務”的職責和范圍,特別是明確客戶利益至上的行為規范,從而將其作為整合不同財富管理業務的牌照。第五,整合證券類業務的牌照和管理規則。落實新修《證券法》要求,準確界定證券公司各項業務的內涵和定義,降低證券公司股東的條件,允許銀行理財子公司、信托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向證監會領取牌照。第六,對于未能持有對應牌照,跨所持牌照從事其他業務的行為應當依法予以查處。
處理好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的關系,降低對資產管理機構的資本金要求。一是降低或取消對資產管理機構和專業類證券公司的審慎性監管要求。建議修改《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大幅降低從事非公開證券發行、投資咨詢、場外證券經紀等專業類公司的股東資質要求,允許個人出任專業類證券公司股東。二是建立健全以投資者最佳利益行事為原則的行為監管體系。
建議三:完善市場環境,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補齊各項短板。
制定非公開發行證券的規則,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建議將非公開發行證券發行制度作為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點,對非公開發行證券實施事后備案制度,在中國證券業協會統一備案,由其對私募市場融資情況進行統一備案管理。
建立健全多支柱和多元化養老金體系,形成養老金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一是將社會養老保險組合投資的資格適度分散到有能力的省、計劃單列市。應對社保保險基金的投資合規和收益情況進行公示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強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二是國家實施稅收激勵個人養老性質的長期儲蓄。三是從DB型養老計劃轉向DC型養老計劃。應當及早啟動研究向DC型計劃轉型,做實個人賬戶,由個人在企業或社會養老保險提供的投資范圍內自主決策,自負盈虧。
研究完善資產管理產品的組織形式,健全產品治理架構。一是對于公募契約型產品,應當按照《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規定,落實持有人大會日常機構制度。二是對于私募契約型產品,應當明確托管銀行或保管銀行的法律地位和責任。三是為了做好金融對外開放的準備,參與基金互認和基金護照制度,研究設立開放式公司型基金的商事法律制度,為基金專門優化更加契合的有限合伙制度,以便吸引國際資本。
加強財富管理業務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建立名義賬戶制度。銷售渠道到資產管理機構開設名義賬戶,對資產管理機構屏蔽終端客戶信息。二是建立理財顧問統一資質考試制度,由監管部門建立包含所有理財顧問的人員信息管理系統。三是需要出現類似美國嘉信理財以及英國網絡分銷的平臺型公司,去支撐和保障小型財富管理機構的發展,同時做好資金的保管工作。這就需要提供監管制度供給。
推進建設統一的資管產品登記和流轉平臺。應協調目前的各行業協會和登記機構,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資管產品登記市場,統一登記。在統一的登記市場建立起來后,可以建立資管產品的交易轉讓機制,解決私募資管產品的流動性問題,從而較大程度解決短期資金不愿意向私募股權基金出資的問題。
?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