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暨南大學丨生育與入學時機選擇對個人成就的影響
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和2005年的小普查數據,無論是成年后的教育成就還是經濟成就,最高點都發生在10-12月。例如在1966-1975的這十年間出生的人,讀完大學的比例按照出生月份呈現出下圖這樣的周期性變化。紅色的分割豎線代表年底,峰值大都在豎線前的第二個月份,也就是11月。

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在一年之內生育時機選擇的差異
早在150多年前,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就十分強調繁殖行為的季節性。雖然人類生育的季節性相比于大多數生物并不明顯,但即使是在經濟發展程度非常高的美國和德國,2000-2010年期間,各個月份的出生人數還是有10%左右的周期性波動。在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個波動幅度達到30%-40%。最近的研究表明,出生月份的分布還取決于社會經濟地位。比如美國女性有避免在冬天生育的傾向,但是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的母親(生育時高中未畢業、未婚或年齡不到20歲)在這一點上落實得沒有地位高的母親到位,從而更多地在冬天生育(Buckles and Hungerman 2013)。
在中國,一年之中生育高峰在10月份,正好對應農歷新年之后的8-10個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在1965-1999年間,農歷新年來得越早,當年在漢族人口中,10月出生的人數相對于11月的人數的比值就越高,并且該比值在農村比城市高得更多(如下圖)。這些現象說明,各個月份出生的人口的家庭背景構成很有可能存在不可忽略的差異。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由此可能成為11月出生的人比10月出生的人平均成就更高的重要原因。

如果各個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都隨機均勻選擇生育月份,個人成就是不是就和出生月份無關了呢?科學研究表明,出生前胚胎階段的營養攝取和病毒環境也能影響到新生兒的健康狀況,進而造成日后的長期影響,而這些營養和傳染病因素又恰恰都有很強的季節性。
對于發達國家,長期以來學術界對營養和傳染病問題能否對生育健康造成季節周期性影響持高度懷疑態度,認為即使觀察到周期性,也只不過是上一節提到的由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因素導致的。近年來,研究者為了把家庭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從孕期氣候環境影響中分離出去,費了不少周折。Currie 和 Schwandt (2013)比較了美國64.7萬個母親多次生育時間的結果,發現相比于一月受孕,五月受孕的胎兒早產的幾率要高出10%,并發現這個結果是由來年一、二月份的流感期在胎兒發育的最后階段造成的。
對于發展中國家,雖然使用類似的數據和方法的研究非常少。但考慮到如果連醫療發達的高收入國家都不能擺脫季節環境對妊娠健康的周期性影響,發展中國家受到的這種影響一般來說會更大。
入學時機造成在同年入學的兒童中的相對年齡優勢
由于公立小學在每個學年招生時設置了出生截止日期,出生月份和截止日期的相對位置就決定了一個剛入學的小學生在班上的相對年齡大小。一個班上最年幼的學生通常會比最年長的學生小11個月以上。如果不出現留級、跳級,這個年齡差距會一路跟隨到成年。起初在兒童發展早期,這個年齡差距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個時候,孩子年齡即便只相差幾個月,他們之間在身體發育、認知能力、心理成熟度上也會存在明顯的差異。但到了后期,如果這種先發優勢得不到持續反饋和強化,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縮小,直到成年后消失。中國教育系統近年來對“小升初”篩選機制的不斷弱化,就無意中為入學年齡小的孩子獲得了更多時間來縮短與年齡稍大孩子的差距。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在義務教育階段就不存在對年齡差距的反饋和強化了。例如,低年級的小學老師通常會對年長幾個月的學生有更高的期待,布置更具挑戰性和領導力的任務,提拔為班干部。而相對年齡較小的學生則很有可能在早期失去了這些重要的訓練機會,日后更不容易被“委以重任”。
為了建立這個相對年齡優勢,歐美中產階層的父母通常希望讓子女更晚入學,以強壯的體格和成熟的心智在和同學的競爭中占領先機。與此同時,為了獲得年齡優勢而努力控制出生時機的父母通常比不控制出生時機的父母對孩子報有更大的期望,日后投入更多。這就導致相對年長的學生家庭背景平均更優越,從而加劇了這個相對年齡效應。
在分析相對年齡優勢的研究中,如果采用在校期間的學習成績來判斷優勢大小,就難于分離相對年齡和絕對年齡的影響。一方面,如果所有學生在同一時間而非同一年齡參加考試,那么成績差距中就包含了考試時的絕對年齡對智力水平的影響。另一方面,如果讓所有學生在同一年齡不同時間參加考試,又會導致成績差距中包含了學習進度的影響。Crawford,Dearden,Greaves(2014)在發表于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A(英國皇家統計學會雜志:A輯)的研究中采用一種特殊的方法發現,英國中小學生學習成績上表現的出生月份效應幾乎完全是由絕對年齡效應而不是相對年齡優勢引起的。
許多研究還發現了在校相對年齡優勢對成年之后工資、就業等方面的的長遠的顯著影響。
在中國,對于這個相對年齡效應也有許多研究,如劉德寰、李雪蓮(2015)研究發現了中國青少年的“七八月陷阱”:出生在7-8月的青少年相比于11月-次年6月的同學存在更多的學習問題,更可能沉溺于游戲,對自信心的構建也更不成熟,對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升入重點中學的可能性更低,升入職業學校的可能性更高。研究建議,中小學教師和家長都應該了解和留意這個效應,以更大的耐心對待相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幫助他們適應和提升自信心,鼓勵其成長。
與此同時,采用更細致的基于截止出生日期附近斷點回歸的國內研究大多數并未觀察到明顯的個人成就在出生日期位于8月31日和9月1日之間的跳躍。這可能和入學截止出生日期是否被遵守有關。如果在截止日期附近違反的人比例太大,并且都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高或者父母操心和投入更多的孩子在違反,再加上和歐美國家的家長相反,父母希望讓孩子更早入學,那么對于在截止日期之后的9月的前幾天出生的兒童,相對年齡的優勢就容易被家庭背景劣勢抵消而觀察不到。
(作者楊哲系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助理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