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武談兵|印度輕坦項目40年一事無成,高原作戰短板凸顯
印度陸軍高原山地作戰部隊的規模雖然很大,但是弱點和缺陷還是不少。其中,印度山地部隊最為明顯的短板就是缺少一款性能先進且能夠適應高原山地作戰環境的輕型坦克。所以,至今印度山地部隊還不得不費“九牛二虎之力”,將40噸級的T-72主戰坦克拉到高原上。而T-72主戰坦克最初在設計上并沒有考慮高原山地作戰的需求,所發揮的作戰效能非常有限。
當然,印度人也不是沒有過這方面的努力和嘗試。只是印度軍方以及國防工業一貫的“眼高手低”弊病在輕型坦克發展項目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再加上印度人長期以來的所謂“民族自尊心”,強調要自主研發武器裝備。這兩方面原因的綜合作用,導致了從上世紀80年代到今天的近40年里,印度在輕型坦克項目發展上無功而返,一事無成。

高原環境對戰車有特殊要求
高原山地的獨特環境會對武器裝備以及人員提出很多特殊的要求以及常人無法想象的挑戰。那么,對于輕型坦克或者坦克殲擊車這類裝備大口徑直瞄火炮的裝甲戰車來說,又如何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并不是所有可以在其他地形地貌環境,比如平原、沙漠地區作戰的裝甲戰車,都能夠適應高原山地的環境。一些輪式或履帶式裝甲戰車在其他地形地貌下都可以使用,但是在高原山地環境下,履帶式裝甲戰車是最優的選擇。特別是在很多路況條件很差的情況下,凍得異常堅硬的碎石會像鋒利的刀刃一樣劃開橡膠輪胎。
其次,在高原山地地區作戰的裝甲戰車要盡可能輕,戰斗全重控制在橋梁的承重范圍之內,以保證具有較好的通行能力。而且,裝甲戰車動力系統的功率補償能力要足夠強。這是因為隨著海拔的升高,高原地區的氣壓、氣溫和空氣含氧量都遠遠低于平原地區,導致裝甲戰車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大幅下降,最大下降幅度有可能達到45%。所以,只有在控制裝甲戰車戰斗全重以及盡可能提高動力系統儲備功率的雙重作用下,才能夠保證其在高原山地地區作戰使用時的機動性。從這一點來看,盡管印度山地部隊將T-72主戰坦克部署至高原地區,但是其動力系統完全無法滿足要求,行動時如同“烏龜爬”,如果被對手發現,則只能等著挨打。

除了機動性能,裝甲戰車在高原山地地區作戰還要強調火力性能,特別是火控系統要足夠先進,以滿足特殊環境的要求。與平原地區作戰條件相比,裝甲戰車要針對高原環境制定準確而完備的射表數據,同時要盡可能更多的使用精確制導彈藥。從火炮口徑來看,至少要從90毫米起步,確保能夠實現一擊即摧毀。否則,頻繁的大口徑火炮發射以及彈藥爆炸的強聲波共振一旦引發雪崩,無論是對己方還是對手,都是滅頂之災。
在保證機動性能和火力性能的前提下,高原山地地區裝甲戰車的防護性能可以居于次要地位。事實上,在復雜的山地環境下,裝甲戰車利用自身較小的外形尺寸以及山谷、斜坡、丘陵等地貌來實現隱蔽防護,要比大幅增加裝甲防護更有效。當然,如果裝甲戰車可以配備性能優良的主動防御系統,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印度輕型坦克發展幾番折騰
印度陸軍現役唯一一種輕型坦克1965年從蘇聯采購的PT-76。該型坦克也是印度批量裝備的第一種蘇制坦克,替換了當時老舊落后的美制M3“斯圖爾特”輕型坦克。之后,印度陸軍裝備的PT-76輕型坦克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顯身手,憑借其重量輕、機動性好、兩棲能力等優勢,在沼澤以及河流地帶作戰,還擔負起偵察和運送兵員的使命。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作為一款從1952年開始服役的老式坦克,PT-76的性能已經顯得落后,特別是其76毫米主炮還是二戰時期的性能水平,遠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作戰使用要求。于是,印度國防部在1983年批準啟動新一代輕型坦克項目,由“名聲遠揚”的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局(DRDO)負責研發,計劃在1986年完成。隨后,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局(DRDO)以印度組裝生產的BMP-1步兵戰車為底盤,安裝1座從法國采購的GIAT TS-90型90毫米炮塔。
這款輕型坦克的樣車生產下線后,印度國防部經過測試,認為其機動性和火力并沒有達到實戰要求。于是,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局(DRDO)推翻了最初的設計方案,在1988年從法國引進了裝備在瑞典IKV-91輕型坦克上的BK MECA F2型105毫米線膛炮。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局(DRDO)以該炮為基礎,重新設計了三人裝甲炮塔,并安裝在更新的蘇制BMP-2步兵戰車底盤上。該型坦克采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COTAC半自動火控系統,共有4名成員,分別是車長、炮長、裝填手和駕駛員。

總的來說,這款經過改進設計的輕型坦克在火力上已經可以達到印度國防部的要求,在裝甲防護上能防御12.7毫米穿甲彈,總體性能中規中矩。最不能令印度國防部滿意的是該型坦克的機動性能沒有太大的改觀。因為BMP-2步兵戰車的底盤與BMP-1原本就差別不大,尤其是柴油發動機功率只有300馬力。再加上換裝了重量和體積更大的105毫米線膛炮炮塔,戰斗全重超過了20噸,使這款輕型坦克的機動性下降得非常厲害。最終,在樣車多次進行測試和更換了幾輪研發團隊后,這款輕型坦克還是在1996年宣布正式下馬。
之后,印度國防部又在2008年重提輕型坦克項目。除了用于淘汰老舊落后的蘇制PT-76輕型坦克,這款新一代輕型坦克還有兩個最重要的使命:一是代替40噸級的T-72主戰坦克,部署在高原山地地區。因此,其外形尺寸和全重要有比較嚴格的限制,以實現1架伊爾-76MD大型運輸機一次空運2輛的目標。目前,印度空軍現役的伊爾-76MD大型運輸機只能一次空運1輛經過減重的T-72主戰坦克。如果能夠一次空運2輛新一代輕型坦克,對于印度山地部隊的裝備部署能力來說,將有成倍的提高。此外,以海軍陸戰隊為代表的印度兩棲部隊也需要一款性能先進且具備浮渡能力的輕型坦克,以具備由海向陸的搶灘突擊能力。
不過,當時印度陸軍的裝備發展重點還在主戰坦克、步兵戰車以及自行火炮上,輕型坦克還遠沒有重要到提上議事日程的程度。直到近年來,隨著周邊局勢的變化,印度國防部終于第三次想到了應該采購和裝備一款性能先進的輕型坦克。

自主研發還是外購?
這一次,印度國防部還是對新一代輕型坦克提出了一些更為具體的作戰使用要求,并且相比上世紀80至90年代的研發項目有所放寬,比如:戰斗全重不超過22噸,能夠在海拔3000至5000米的高原地區作戰,火力系統應滿足在2000米距離上準確命中目標的要求,采購數量預計達到500輛之多。
不過,目前印度國防部還沒有明確表示如此數量龐大的新一代輕型坦克,到底是由本國研發還是直接從國外采購。從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局(DRDO)主持研發的歷次國產武器項目來看,大多數都成了世界軍工界的“笑柄”。所謂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磨一劍對印度人來說,不是贊美,更多是譏諷。所以,新一代輕型坦克項目如果還交給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局(DRDO)負責的話,可能成為一個翻版的“阿瓊”。
那么,如果印度國防部向國外采購新一代輕型坦克,至少目前還有好幾個型號可供選擇,而且基本都是現貨供應。第一個選項毫無疑問來自印度的第一大軍火供應商——俄羅斯,其能夠提供給印度的就是經過改進的2S25M“章魚”-SDM1。這款裝備從總體設計來看,很難稱之為輕型坦克,稱為125毫米履帶式自行反坦克炮應該更準確。不過,2S25M“章魚”-SDM1的總體性能完全符合印度國防部的要求。比如,該車的戰斗全重只有18噸,發動機額定功率高達500馬力。而且,俄方還專門針對高原地區要求對其性能進行了加強。該車的火力水平與俄制主戰坦克相當,同樣可以發射炮射導彈。尤為重要的是,2S25M“章魚”-SDM1不但具備兩棲能力,還裝備了液氣懸掛系統,在山地作戰中可以發揮更強的威力。

如果印度人不希望再依賴于俄羅斯,他們也可以從歐美采購西方制式的輕型坦克,比如瑞典赫格隆公司推出的CV90120-T以及波蘭的“安德斯”。這兩款輕型坦克的最大優勢在于裝備1門120毫米緊湊型滑膛炮,可以兼容發射所有西方同口徑的制式炮彈,通用性好,威力也大。
此外,土耳其FNSS公司和印度尼西亞平達德公司聯合研制的“卡普蘭”輕型坦克和韓國韓華集團推出的K21-105輕型坦克也有可能成為印度的選項。這兩款輕型坦克采用比利時CMI防務公司生產的“庫里克爾”3105炮塔,配備1門105毫米高壓線膛炮,穿甲威力相當驚人,防護能力也更出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