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家:與其關注疫情何時結束,不如作好準備與病毒長期共存
中國青年報6月29日報道,最近幾天,北京市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數量呈下降且小幅波動的態勢,從6月22日的13例,到23日的7例、24日的13例,再到25日的11例,26日的17例,27日的14例,這些數字都被公眾密切關注。
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委員會專家、北京社區衛生首席專家吳浩被問及最多的問題也是,“疫情什么時候可以控制”。他說,特別理解公眾“希望疫情快一點結束”的期盼,但從防控角度看,或許人類真要作好和新冠病毒共存的準備,精準防控既是現在、也是未來常態化防疫的策略。新發地批發市場疫情一戰有諸多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
吳浩今年兩度披甲,奮戰在新冠肺炎社區防控一線。第一次是作為中央指導組防控組社區防控專家組組長,沉在武漢社區一線50多天。這一次,戰場就在身邊,最早出現疫情的新發地批發市場與他日常工作的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屬北京豐臺區。
根據6月11日以來最初確診的兩名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學調查,北京市相關部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判定,新發地批發市場的牛羊肉綜合交易大廳為高風險點位。
6月13日凌晨3時起,新發地批發市場暫時休市。當天,吳浩就趕到現場,調研周邊社區,組織預備隊布置防控,建議采取了包括動員核酸采樣、接管隔離點等在內的措施。這一天,新發地批發市場周邊11個小區實行封控管理。
4個多月前,吳浩抵達武漢在調研了一兩天后,就向中央指導組提出建議,要當機立斷實施“居家封控策略”。而北京這次居家封控的策略,只用在了涉疫小區、高風險街鄉的部分小區。
在他看來,兼顧生產生活的精準防控成為這次北京防疫的關鍵詞。吳浩說,精準的目的在于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因過度防疫帶來的生活不便和對經濟的沖擊。
“盡管有武漢防疫的經驗,但不能照搬”
6月16日晚,北京市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三級響應調整至二級響應,許多人的工作與生活重回到疫情防控的秩序之中。
結合應急預案,社區防控的風險等級很快公布,成為北京疫情地圖上代表不同風險程度的顏色標識。它們意味著所覆蓋區域的不同舉措:中低風險社區實行封閉式管理,落實測溫、查證、驗碼、登記等措施,對有過病例的市場周邊小區和高風險街鄉的小區進行必要的封控管理。
這樣劃定封控范圍、進行精準防控能從今年年初的防疫舉措中找到根據。當時武漢社區采取封控管理,全國大部分地區則采取封閉式管理。
“我們有武漢防疫的經驗,但不能照搬,這次北京防疫有新的情況與條件。”在吳浩看來,當時武漢已經出現了社區傳播,無法分清感染者與健康人群,且當時對病毒的認識、核酸檢測能力等均存在不足,采取封城與社區封控策略很及時。
吳浩認為,北京首個確診病例的較早發現為之后的精準防控提供了條件,“迅速鎖定了高風險點位,可以看到新發地市場暴露的人群,絕大部分已經被找出來了”。
據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介紹,從病例出現癥狀時間看,此次疫情中發病日期最早為6月4日,從6月7日始呈明顯增多趨勢,13日達到高峰,發病時間主要集中6月9日至15日,占病例總數的61%。目前,在新發地市場關閉之前的暴露人群疫情已呈現下降趨勢。
“防控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吳浩說,北京采取更加精準的分級管理措施,是為了兼顧生產生活,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因過度防疫帶來的生活不便和對經濟的沖擊。
從6月13日調研到隨時待命、指導社區防控工作,吳浩又和幾位熟悉的戰友碰在一起,“我們相對有底氣,因為有去過武漢一線的人,有在黑龍江綏芬河、吉林舒蘭等地受過防控實戰訓練的人”。
這群有底氣的人稱這次北京防疫為“半閉卷考試”,“照抄作業是不行的”。這次防控期間的北京,“有的低風險區街道照樣車水馬龍,經濟活動不受影響,同時高風險區的街道要被嚴格封控”。
“這實際上是之前沒有的做法”,吳浩直言,這樣的“考試”在以后會越來越多,“而且一定要求因地制宜,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科學決策、精準防控”。
他設想,隨著檢測能力的提高、大數據的跟進、對病毒的認識深入等,未來可能會精準到以街區、小區、樓棟為重點單位,而不是目前以縣域為單位(按行政區劃,北京街道為正縣級——記者注)。
散發病例有危險苗頭,需進一步溯源
在北京社區參與防控的十多天,吳浩感受到居民更多的情緒是著急,“希望能快一點結束”。
“還是要保持心態平和,學會與病毒共存,做好準備,要理解歸零和清零是兩個概念”,吳浩說,隨著對病毒的認識深化,在某一階段可能病例能清零,但很難讓它永遠歸零、不再發生,類似的精準防控實際上已經是未來常態化防疫的策略。
在北京衛健委公布的每天確診數據中,還有尚在觀察的無癥狀感染者。對此吳浩認為,不能只關注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也是病毒感染者、也有傳染性,“從所有被感染者的總數看,人數在逐步下降,但同時要注意散發性病例,不是說某一天無病例就沒事了,防控工作者一定要有預警意識,重點在防”。
對吳浩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同事來說,他們守護的社區關口,維系著附近小區的公共衛生與居民健康狀況。“在不同時期、面對不同的疫情形勢,都要繃緊防控這跟弦,如果放松警惕,一旦出現病例,老百姓就會說怎么又出現了,不是說沒了嗎”。
對近期北京出現的社區內散發性病例,吳浩認為,由于沒有持續出現來源不明的病例,目前不能認為這幾例造成了社區傳播,“只能說有危險的苗頭和傾向,需要進行溯源調查、進一步流調。”
從最早被鎖定存在傳染源的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到散發性病例去過的商場,出現聚集性病例的工廠與餐館,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場所等環境條件也為防控專家所關注。
除了場所本身衛生狀況、從業人員的衛生習慣等,吳浩說,這次給出的一個提醒就是餐飲業要注意選材與保管問題,“選材是餐飲的第一道關”。
他認為,未來商超、餐館等場所要做到與病毒共存,可能在設計上要注意通風改造等問題,尤其是密閉場所,“像北京很多超市都建在地下,可能更可行的辦法是做到快進快出,通過無接觸支付減少排隊等”。
疫情防控常備不懈,人人都是防疫者
在這些天接受媒體采訪時,吳浩多次提到“關于疫情防控要常備不懈”,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個話的主語不只是某一個部門或某一群人,而是具體到每一個人。
“無論是應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還是日常對社會公共衛生的維護,都需要民眾的配合與參與,人人都是防疫者。”吳浩說,往往防控越精準、社會承擔的成本越低,但在實際執行上對指揮體系的決策能力、各部門協同機制、民眾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就越高。
在吳浩看來,一方面大家的防控意識要增強,在核酸檢測存在假陰性的情況下,注意自身防護,一旦出現癥狀可以像西城首例患者那樣,早發現,主動報告、主動防護并就診,另一方面,要形成“零病例不代表沒有感染”的觀念,培養相應的公共衛生習慣。
實際上,以預防和減少疾病為目標的愛國衛生運動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均有所開展。在社區干了十多年公共衛生工作的吳浩回憶,過去愛國衛生運動開展的重點在于環境衛生,“通過大掃除等方式改善環境衛生,但地面、衛生死角的干凈只是面上的問題,實際上還是要回到個人的衛生習慣問題,能從源頭上減少不必要的污染”。
吳浩舉例說,除了少制造不必要的垃圾、進行垃圾分類之外,日常生活中如打噴嚏不要對著別人、不隨地吐痰、使用公筷、勤洗手等習慣也是注重個人衛生的重要部分,“這些細節有的在疫情防控期間被培養起來,有的還在逐步養成,衛生運動要和人的健康聯系在一起,我們最終要追求的是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過這次疫情防控,也能逐步培養起大家的健康意識、關注過去經常忽略的公共衛生問題,主動關注,主動參與,畢竟公共衛生工作絕不是衛生部門或公共衛生工作者單方面在做的事。”吳浩說。
(原題為《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委員會專家吳浩:與其關注疫情何時結束,不如作好準備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