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入學習“四史”,堅守初心使命|華東師大成立“社研院”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主義歷史與文獻研究院成立大會。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陳少穎 圖
研究、學習歷史經驗,“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
6月28日,華東師范大學成立社會主義歷史與文獻研究院(以下簡稱“社研院”)。社研院依托于學校歷史系中國史、世界史等優勢學科和研究、人才、教學等方面的積累,旨在探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在華東師大社研院成立大會上獲悉,社研院將以歷史學為主,進一步整合學校所有相關學科的科研教學力量,建立集研究、資政與培訓于一身的高端平臺和智庫,這也是國內首個跨學科高端社會主義研究院。
已建立與“四史”有關六個科研機構
對于新成立的社研院而言,其有著豐厚的底蘊與資源。
社會主義歷史與文獻研究院院長孟鐘捷介紹,在過去二十年間,學校依托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學科,已經建立了與“四史”有關的六個相關科研機構,即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2007年)、改革開放史研究中心(2019年)、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2005年)、周邊國家研究院(2016年)、當代文獻史料中心(2014年)和中國歷史學話語體系建設與國際傳播研究基地(2020年)。
“社研院的優勢在于擁有一批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中青年學者占70%以上。”孟鐘捷說,“這批學者早前所成立的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改革開放史研究中心等機構,均為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領頭羊。”
孟鐘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二十余年的發展過程中,這些學科研究引領多個熱點,在國內外學界影響深遠。
例如,中國近現代史學科以茅海建教授領銜,將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課題溯源至清代宗藩關系,培養一批相關年輕學者埋首于此。中國當代史學科以楊奎松教授為首,致力于新中國成立初期革命戰略重心轉移研究,并將研究時段適時延伸至改革開放初期,與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地高校合作培養碩博士生,在國際學界享有盛譽。
不僅如此,在文獻搜集和整理出版方面,研究團隊也有著豐富經驗。
研究團隊已于2014年成立了國內首個專門搜集史料的當代文獻史料中心。文獻中心資料搜集廣泛,實力強大。“以當前建成的當代文獻史料數據庫集為例,內含9個子數據庫,收錄中外文檔案、期刊、報紙、音視頻等各類文獻資料達千萬頁以上。”孟鐘捷說。
還將建立大型“四史”數據平臺
未來,社會主義歷史與文獻研究院的工作將聚焦哪些方面?
孟鐘捷表示,社研院將對上述學術研究團隊和文獻資料再次進行資源整合。具體而言,包括建設國際學界研究高地,推動“四史”研究的學術化進程,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用中國經驗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研究范式;建立新型國際資政智庫平臺,有效地把扎實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決策意見,為國家提供多視域、跨學科的智力支持。
此外,依托歷史系每年一度的“文獻與方法研習營”、“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暨全國本科生論壇”等活動,高校學生“四史”培訓平臺也將隨之建立,提高學生學習與研究“四史”的能力,培養新生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社研院還將建立服務大眾的大型“四史”數據平臺,這將是一個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四史”數據平臺。它不僅致力于推動學術研究,更將以服務大眾為首要任務,普及“四史”知識,幫助人們認識歷史過程,推動歷史知識的社會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