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隱秘的角落》火了,恐婚的人又多了
原創 格十三

文|十三姐
最近很多人在看國產懸疑劇《隱秘的角落》,連一向不關注網劇的十三姐夫都問我:“聽說最近有個講女婿殺了老婆全家的網劇挺火的?”
我告訴他:這個女婿最后死得很慘......
我沒告訴他的是:比這個女婿更可怕的是一個缺乏父愛的兒子......
唉,這一天天的,日子已經夠驚心動魄了,又來這么一部壓抑陰暗還犯罪的網劇,不但掀起了犯罪心理研究熱潮,還觸發了全民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沒什么人罵殺人犯,倒是都覺得那些被殺的人好像該死......
說到主角朱朝陽,很多人高呼:“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問題!原生家庭的禍根!”
有父母開始緊張了:啊啊啊啊??!我好像和朱朝陽他媽有點像,我兒子會不會也這么陰暗啊......
不否認,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但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們如果是朱朝陽他媽,我們能做到多好???我們都是教育專家?我們保證自己是完美的母親?
恰恰相反,我覺得它想表達的正是“壞人的養成并非單一的原因”,從小到大每一步,家庭,學校,社會,朋友,路人甲乙丙丁,蝴蝶效應,層層相疊,都會對一個人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又豈是“家庭教育”一張牌打好就能全盤皆贏呢?
環環相扣的因果,其實都在教育我們“別隨意貼標簽”。就像這部劇中,從一開始就黑化的張東升,到逐漸黑化的朱朝陽,每撒一次謊、每裝一次傻、每死一個人,背后都有一連串因果關系。

這個劇的原著叫《壞小孩》,很明顯指的是朱朝陽。就連殺了老婆全家的張東升,最后也發現自己玩不過這個少年。
順便說一下,數學特別好的人惹不起。
朝陽,東升,就像互為前世今生。他倆一個殺人于角落,另一個殺人于無形,手段不同,內心一樣。朱朝陽長大后,也許就成了張東升。
他們倆都是生活在壓抑、陰暗、缺愛的家庭,為追求某種東西而不擇手段,但平時看起來他們極其正常,溫和、隱忍,謙卑,甚至優秀。
嘖嘖,這種反差是如何形成的?
很多人總結出來了:失敗的婚姻?。》缸锏臏卮?.....
不要沖動結婚,你可能會變成張東升。
也不要沖動離婚,你的孩子可能會變成朱朝陽。

一.毀掉張東升的,是他的婚姻
我們先看看張東升這個倒霉蛋的生活吧。
他看起來很溫和,每天回家面對的是一個冷若冰霜的面癱臉,同時這個面癱臉早已給他戴上了原諒色小帽。

不光老婆天天要離婚,丈母娘一家七大姑八大姨都把張東升當作窩囊廢,飯桌上對他說“男人沒有野心就不算男人”。
張東升在少年宮教奧數,多好的工作呀!那個年代的人格局不行,殊不知只要再耐心等幾年,補習班就會成為全社會最吃香的單位。
可見張東升的老婆及全家無遠見,心胸狹隘。
丈母娘說“我們在物質上從沒虧待過你”,使張東升起了殺心。
有時候讓一個人崩潰的并不一定是多么兇惡或毒辣,只需要一份不對等,不善良,不溫暖,就夠招來殺身之禍了。

殺人前的最后一刻,他還是那么謙遜,溫和,笑臉相迎,不卑不亢,有求必應,不厭其煩......典型的“好人”樣子。
殺完老兩口沒多久便實錘了老婆劈腿,于是他又殺老婆。
接著又被拍下他殺人視頻的三個小孩勒索,陰差陽錯中他又陸續殺了幾個人。

張東升喜歡數學,對學生認真,對工作負責,對老婆細心周到忍讓,但是得不到任何尊重。
這樣的一個男人,被職場打壓不見得崩潰,卻容易被一段無情的婚姻摧毀。他“特別害怕失去的東西”到底是什么,是他那個面癱老婆嗎?不是,也許是他沒有得到過的尊嚴。
結婚是一場修行,修行不好就要被修理,修理不好就直接升天修仙去了。每一對能白頭到老的夫妻,真的是修行到位,應感謝對方不殺之恩。
二.毀掉朱朝陽的,是父母的婚姻
朱朝陽他媽確實不太會教育。
但作為一個普通的離異單親老母,有時候身不由己,有時候無可奈何。
還記得《小歡喜》里的英子她媽嗎?她一心撲在女兒身上,也是錯。朱朝陽他媽經常不關心孩子的情況,也是錯。
但實際上,朱朝陽媽媽生活的重心還是兒子,永遠第一袒護的是兒子。
比如同事無意間說了一句“孤兒寡母”,她立刻懟上去:“我是寡母,但我兒子不是孤兒”。

當前夫的老婆在景區喇叭里罵她兒子是內心丑陋的殺人犯時,她暴跳如雷,聲嘶力竭地說:“我兒子就是我的優秀我的驕傲!”

確實,兒子就是她的驕傲,每次都考年級第一,生活完全自理,從不讓媽媽操心,這不是驕傲是什么?
但朱朝陽在學校性格孤僻,經常受排擠。老師跟媽媽反映他人緣不太好,媽媽對老師說:“你是不是也應該找打小報告的學生家長談一談?”

朝陽媽媽的教育確實失衡了。
但這位老師看不到那些同學在籃球場欺負朱朝陽,也沒有調查他不幫同學作弊的事情,種種細節并未洞悉就下了結論,也加劇了朱朝陽的孤立感。
朱朝陽的性格形成有家庭的原因,也有校園暴力的原因......這些復雜的因素,不能只簡單歸咎于“媽媽不懂教育”。
再說說朱朝陽的媽媽。
她可以說是劇里第二張冷面孔,經常是一副焦躁、憂郁的神情。
老公出軌,離婚,獨自帶兒子,工作地點很遠兩頭奔波,造成孩子很早獨立,過于早熟。但她除了兒子并沒有其他寄托。

遭受過生活打擊的朝陽媽媽,內心極度需要關愛,所以她和同樣是離異狀態的單位主任偷偷約會。
二人相約賓館,廢話不多,只爭朝夕。
只有在這種時刻,朝陽媽媽的面癱臉才會泛起紅光,微露淺笑。

離異獨自帶娃的女性,身心壓力之大,大多數人無法想象。
雖然他倆可以光明正大談戀愛或結婚,但她始終以照顧兒子感受為由拒絕求婚。

可惜,媽媽對孩子的無限犧牲,孩子不一定感受得到,而讓兒子感到不悅的那些事,他記得很牢。
比如:私生活的曝光,兒子會和媽媽彼此感到難堪。

媽媽和主任的“密會”一沒偷二沒搶,但必須偷偷摸摸的,因為要考慮孩子感受。離異的女性,個人情感也要排在親子關系之后。
再比如:媽媽的強勢和霸道(要求兒子每晚按時按量必須喝光牛奶)

唉,霸道嗎?霸道,能理解嗎?能理解。因為一個日夜忙碌的媽,誰不希望孩子利索點,早點完成任務睡覺。只有孩子睡了,媽媽才能獲得一絲安寧和放松......
這些小事也就算了,她最錯的地方,在于不斷地在兒子面前黑化前夫。

其實夫妻離婚后,不應該在孩子面前相互詆毀。夫妻關系可以斷絕,但親子關系不能斷絕。
朱朝陽極度渴望的父愛,在媽媽嘴里變得一文不值。

她多次反復強調:“是你爸爸不要我們,拋棄了我們母子”。
單親媽媽心里苦,生活累,輿論壓力也大,這一切造成了她內心壓抑,苦悶,一有機會就歇斯底里地發泄。
媽媽的態度和教育方式是有問題的,但造成媽媽今天這個局面的卻是復雜的歷史問題。
每個家長都不是圣人,如果社會對離異母親有更多的關懷、包容、體諒、幫助,世俗的眼光能夠變得寬厚溫暖,朱朝陽的媽媽勢必不會像現在這樣壓抑和躲閃,朱朝陽人生軌跡會不會也將改變呢?
如果每段失敗的婚姻之后各自都能釋懷,不把大人之間的矛盾強加在孩子身上,共同努力維護孩子的感受,那么朱朝陽的性格會不會更陽光一些呢?
再說說朱朝陽這個小孩。
他是主角,但他這個角色并不張揚,有一種“暗戳戳的早熟”,這才是最嚇人的地方。
從一開始就能看出這個小孩的“心思縝密”或者說“內心陰暗”。
嚴良和普普第一天住在他家時,他出門前藏起了媽媽的首飾袋,并用頭發絲在門縫上做了記號,用來檢驗那兩個孩子會不會偷東西。

oh my god,這是個什么小孩??!可以說他聰明,但這種聰明用于猜忌和算計,令人毛骨悚然。
一個小孩能做到這樣,絕對是習慣于自我保護。他生活能力強,獨立,自律,不用父母管,每個人都夸他好。
當每個人都夸一個人的時候,這就叫捧殺。
一個人如果表現出每件事都是完美的,那么他定有致命的缺陷,藏在隱秘的角落。
即便對自己的媽媽,平時可以表現得像個乖寶寶,一百個順從,但只要偶爾拋出一句,就能把人扎死。

他的致命傷是父愛。
爸爸離婚后二婚生了個妹妹。這個叫晶晶的女孩,在這座小城里和同父異母的哥哥狹路相逢,又碰上哥哥的野路子朋友亂發俠義之風,結果出鏡僅兩次的小演員就去領盒飯了。

這可以說是全劇最可怕的劇情。
小女孩死得非常懸疑,到最后也沒告訴觀眾真相(朱朝陽沒有救她,是否等于朱朝陽殺了她)。
朱朝陽對妹妹的嫉妒,讓他的“不救”變得順理成章。
于是朱朝陽和張東升,成了同一類人。

百因必有果,這里面所有“壞人”,都是環環相扣,從一個正常的人變成壞人有時候只差一次“沖動殺人”。
原生家庭時常把人擱在好壞分水嶺之間,婚姻是加速劑,它可以改變一個人,有些把一個壞人改造成好人,有些則能把一個好人逼成壞人。
最后的這一幕,朱朝陽一個白眼告別了知道他底細的朋友,其實是告別了過去?;貧w校園后的朱朝陽,又繼續做他的好學生。

對朱朝陽來說,他只要考第一就能成為“媽媽的驕傲”。他懂得投其所好,懂得迂回,知道進退和隱忍。這些生存技巧使他長大后就成了張東升。

張東升和朱朝陽這類人,平時相安無事時,看起來謙和,善良,努力,溫和,進取,是好學生,好同事,好鄰居。
在看不到的地方,他們可能會暴露他們的陰暗,自私,逃避,鉆營,充滿謊言,心狠手辣……
看這部劇有點像看美劇,其中有大量細節,伏筆,推理,也有很多簡單粗暴的情節,比如每一場死亡都不拖沓,說來就來。
劇情不想多劇透了,大家自己去細品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