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0后第一書記·回訪|陳浩南:讓不穩定脫貧戶穩步奔小康
【編者按】
今年中國將消除絕對貧困。
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這是一場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駐村第一書記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支點。從2018年起,澎湃新聞連續三年推出“90后第一書記”專題,聚焦這一年輕群體。今年我們回訪了其中部分人,了解這兩年他們和村莊的變化。
同時,我們也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更多的90后駐村第一書記,如果您就是或者您身邊就有,歡迎發郵箱到:diyishuji@thepaper.cn。
人物檔案
姓名:陳浩南
出生年月:1992年11月
駐村前職務: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黨政辦機要員
駐村職務: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老大杖子鄉杏花村第一書記
出任第一書記時間:2018年3月13日
“今年的目標是讓村里的不穩定脫貧戶能穩步脫貧,奔向小康。”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老大杖子鄉杏花村第一書記陳浩南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
2019年年底,杏花村1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超過4000元,實現全村脫貧。針對其中7戶人均年收入在4000-5000元的不穩定脫貧戶,陳浩南計劃“以小尾寒羊養殖項目定點帶動”。
駐村兩年多來,陳浩南幫助杏花村發展村集體經濟、組織修建公路,為村民辦實事。村民對他的稱呼也從一開始的“小娃娃”變成了親切的“小書記”。曾有一戶村民在生活極困難時,收到了陳浩南及時送去的糧油和生活必需品,他們親手做了鞋墊送給陳浩南,并附上字條說:“一針一線是我家的一點心意,請您收下。救命之恩,永生不忘。”

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探索:從丹參種植到小尾寒羊養殖
“2018年我剛來到杏花村時,村集體經濟幾乎一片空白。村民們在山坡上種玉米,經濟效益低,甚至有村民辛勤耕作一整年,到頭來還要賠錢。”陳浩南憶起,初來時他迫切想要改良杏花村的農產品種植結構,而收益更高的中藥材種植恰好符合這個方向。
2019年,在陳浩南的帶領下,杏花村成功流轉土地100畝,建立中藥材丹參生態種植示范區。但是,受干旱氣候影響,當年丹參低產,共產出3萬斤,只有預期產量的一半,預計能帶來2萬元的收益。
更令陳浩南犯難的是,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許多藥廠將制藥重心轉移到制造抗流感病毒類藥品上,而以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的丹參幾乎“無人問津”。
為了不讓疫情給脫貧攻堅“拖后腿”,這幾個月來,陳浩南帶著丹參小樣和檢測報告,先后赴遼寧、天津、上海、四川等地中藥廠家推銷丹參,為農產品銷售“謀出路”。

丹參滯銷后,他將村集體經濟發展重心轉移到了養殖業。通過對臨近地區的實地考察和市場調研,他決定在杏花村開展小尾寒羊養殖項目。
“養殖業適合我們偏遠山區,而且村里有一位黨支部委員在養殖防疫上有多年經驗,能給大家一些指導。雖然丹參滯銷了,但咱們村經濟發展不能停。”陳浩南決定先發動杏花村的黨員集資,將養殖場建起來。隨后,他和村支書挨家挨戶動員村里的黨員,鼓勵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入股的形式為小尾寒羊養殖項目籌集一筆啟動資金。
2020年3月,杏花村6位黨員和一位村民代表共同出資75000元,并由黨員擔保向小尾寒羊銷售企業借款30000元,共購入65只羊。
據陳浩南介紹,村里的7戶不穩定脫貧戶每戶能分得2只羊,由養殖場集體養殖,扣除飼養費用,其余收益均歸脫貧戶所有。預計到今年年底,這一項目能為村集體帶來15000至20000元的收益,“要像滾雪球一樣,一點點把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扶貧先扶智,“為孩子種下希望的種子”
“扶貧先扶智。”2019年7月,陳浩南聯系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為杏花村組織了一場為期21天的暑期支教活動,學校還給杏花村山岔小學帶來了100架手工飛機航模。“學校把飛機航模帶來,是希望村里娃娃能愛上科技,為孩子種下希望的種子,將來為國家作出貢獻。”陳浩南告訴記者。

“農村教育工作是扶貧的重中之重。”在陳浩南心中,讓農村的孩子們都能接受好的教育這一想法,早在8年前就已萌芽。
2012年8月,當時還是一名人民解放軍的陳浩南隨部隊在吉林省洮南市黑水鎮進行為期四天三夜的野外拉練。路途中,陳浩南遇到了一位五十來歲的當地村民帶著他七歲的孫子在放羊。那位村民的孫子,身上垮著一個成年人的大背心,也沒穿褲子,正在喝草原上雨水沖擊下來形成的大坑里的積水,那水又渾又臟。
陳浩南問他,你怎么不上學?他搖搖頭說,不知道。陳浩南又問他,你想上學嗎?他點點頭說,想。
那時,從小在錦州市里長大的陳浩南第一次親眼看見農村的貧困,而那個孩子對他點點頭時渴望的眼神,也深深烙在陳浩南腦海里。“這就是為什么我堅持要到農村工作,就是想讓農村的孩子能讀書,農民能徹底擺脫貧困。”
來到杏花村后,陳浩南得知派出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近年來在開展“大手拉小手”的教育扶貧活動,立即與學校取得聯系。學校派出35名師生組成的支教隊伍來到杏花村,吸引了杏花村共120名中小學生參與暑期活動,還有在外打工的村民特地把帶在身邊的子女送回村參加這次活動。這次支教一共開講課程350余節,不僅包括數學、語文、英語等基礎科目,還有天文、科學、心理等興趣課堂。
“在這21天的時間里,孩子們和老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師走的時候孩子們的眼淚都止不住。”陳浩南說,正是因為這份情誼,今年寒假有11位支教老師回訪,所有參加過暑期活動的學生都來了。
“我們在外打工,暑假沒時間教孩子,暑期支教活動幫我們解決了孩子學習上的大事,希望這個活動可以繼續舉辦下去。”有家長對陳浩南這樣說。

從“小娃娃”到“小書記”
“怎么來了個小娃娃到我們這兒,還沒我家孩子大呢,能干啥?”
2018年3月,陳浩南到任杏花村第一書記時,村民們對他年紀輕、能否勝任農村工作產生質疑。他并不灰心,白天下到地里幫農戶干活,晚上挨家挨戶走訪。
駐村兩年多來,當地村民看著這個“小娃娃”幫助村里發展集體經濟、組織修建公路。陳浩南也經常給村民辦實事,比如在省會替村民買藥、幫助村民掛號看病,村民對他的稱呼也從“小娃娃”變成了親切的“小書記”。
“小書記對我們杏花村很有感情,給村里做了不少事,是真心投入這里的。”村民這樣的贊許讓陳浩南很有成就感。每到一戶走訪,村民會留他吃飯,還有村民送錦旗和農產品,但都被他婉拒。
曾有一戶村民在生活極困難時,收到了陳浩南及時送去的糧油和生活必需品,他們親手做了鞋墊送給陳浩南,并附上字條說:“一針一線是我家的一點心意,請您收下。救命之恩,永生不忘。”

2019年2月,陳浩南的妻子懷孕。10月23日,正在貧困戶家走訪的陳浩南得知妻子早產。當他匆忙打車趕到距離杏花村487公里遠的醫院時,孩子已經出生。妻子疲憊地躺在床上對他說了一句“回來了”。
“她在生孩子,我卻沒法陪在身邊,趕去醫院的一路上我都很自責。”陳浩南愧疚地說,雖然當初選擇駐村時,自己和家人都接受了聚少離多,但對家人還是虧欠太多。
兩年來,陳浩南常常從早上七點忙到晚上十點,有時候做一些系統錄入的工作甚至會熬夜至凌晨三四點,但第二天早上還要早起工作。孩子出生后,他周末回家帶孩子也要熬夜。雙重壓力讓陳浩南有些“吃不消”,他笑稱“去年都開始服用中藥治療脫發了”。
雖然杏花村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陳浩南一直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句他最喜歡的話勉勵自己,堅定扶貧決心。
2021年7月,陳浩南將離任杏花村第一書記一職。“我要在接下來的一年里摸索出一條適合杏花村的發展道路,看著村里慢慢發展起來,村民們穩步奔小康,我才能放心離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