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女碩士拜師大理村婦,把不值錢的絕技帶去歐洲,漲價千倍
89年出生的大連姑娘學做扎染已經7年了,
2014年還在央美念碩士時,
她就跑去云南的村子里,
跟著當地一群白族婆婆們學扎染。




她將這門手藝與椅子、沙發結合,大受歡迎,
更創作出體量巨大、視覺震撼的藝術裝置,
入圍2020年法國LOEWE基金會的工藝大獎。
一條在北京見到了林芳璐,
疫情對她沒太大影響:
每天早上9點準時到工作室,
不刷手機、不看電腦,
拿起針線便開始扎花,一做便是一整天,
用單純的扎花做出壯觀的藝術作品,
她說:“在我之前沒有人做過這個,
我覺得工藝的價值是被低估的,
希望通過我的作品,
能讓更多人看到扎染的豐富和力量。”
自述 林芳璐 編輯 成卿


我們見到林芳璐時,她正忙活一件大型裝置收尾工作,整個人淹沒在密密麻麻的白色花團中。這件作品是為上海西岸蓬皮杜藝術中心制作的,明年將在美術館展出。


工作室一層有大面的落地窗,周圍來遛彎的老人、小朋友會不停地來看,好奇她一個姑娘在這里邊到底是做什么的。
以下是林芳璐的自述。

最初跑去大理研究云南扎染,是2014年,因為我研究生的畢業創作。
我出生在大連,從小動手能力就挺好的,學了很多年的畫,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中央美術學院讀產品設計。我的導師對我們非常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和工藝的培養,去景德鎮一個月內自己燒制作品出來,去浙江的工廠里邊學習琉璃工藝,去日本東京藝大學大漆工藝……
經歷這些實地學習后,我完全不覺得傳統工藝會被淘汰,反而能夠保留到今天的這些工藝,可以稱得上是國家的財富。我想去嘗試我更感興趣的工藝。


挺普通的棉布在這些阿姨手上扎出的花樣,豐富、復雜,有一種非常原始的力量。這無論在我出生的城市大連、還是已經待了12年的北京,都是見不到的。冥冥之中,我感覺遇到了自己一直在找的東西。

讀研的那兩年,也是去大理最頻繁的一段時間,基本上一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那里。
早上迎著蒼山去上班,爬到半山腰的工坊里;晚上下班,我就迎著洱海,回到蒼山腳下70塊一天的小旅店,常常累到癱在床上。剛開始學扎花的時候,手拿針線還是笨拙,總是不停扎著自己,但痛并快樂著。


扎染最后出的效果與前期的扎花息息相關,每個阿姨,她們用不一樣的力道、不同的線的纏法,讓染色后出來的每一種花紋都是不同的。這過程中的不確定、對未知結果的期待,讓我著迷。
雖然是跟著阿姨們學,但我會把花樣染得不太均勻,有斑駁的肌理。阿姨們長期染出的布都是作為旅游商品,看到我染的,她們會笑我:你這個肯定不行,一定要返工,賣不出去的。
相對她們傳統、清晰、平面的花紋,我的圖案簡潔,甚至有些立體感。

我用這些扎染布,做了一批實用的小件家居用品,像靠枕、手絹、床上四件套。
我關心手工藝所用材料的天然性,扎染用的布一定要用純棉或純麻,化纖的布是上不了色的,染料也得用像板藍根一類可以入藥的植物染料。


大理這邊有一個傳統,出生三天的小嬰兒,大人們會給他穿上板藍根染色的小衣服。但現在這里也有環境污染的問題,板藍根在當地的產量不多了。
挺幸運的是,讓我遇上了一戶人家在蒼山上種板藍根,沒事兒我就會跑去半山腰看看小苗兒長得怎么樣,再幫忙翻翻土。


2016年剛畢業的時候,我把做的8件靠枕掛在微信上,沒想到很快就賣完了。
終于因為自己熱愛的扎染有了收入,開心。


沙發周圍這一圈立體的花團,讓大家坐在上面有被包裹的感覺。這也是當時剛看到白族阿姨們扎花時的第一感觸,我喜歡這個工藝原始的力量,想把它放大,更夸張地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上。
我重新設計了圖樣,跟白族阿姨們一起聊這個地方要怎么扎,希望最后呈現什么樣的形態,她們也幫著我一起。


這張椅子是創作的《狂想曲》系列中的一件,用扎出的巨大但又柔軟的觸角穿過堅硬的椅子,“以柔克剛”。
有的在北京完成的作品,我就會拿著照片回大理給阿姨們看,她們會覺得很驚喜、很漂亮,會特別在意哪個地方用了具體怎樣的扎法,是馬牙齒的,還是小梅花的。我們之間的關系,也不再是過去那樣單純的只有我跟她們學。


最近她家里裝修,看了我的作品之后,就決定要這把圓形的搖椅,說感覺坐在里面就像坐在花朵里一樣。
這把椅子的標價是5萬元,是我作品里面售價比較高的一件。

不過我們倆還從未線下見過面。收藏我作品的人,其中大多都是女性,還都是回頭客,算是“黏性特別高”。
現在我合作的畫廊,畫廊主也是一位西班牙女士,她從我畢業那年就開始關注我的作品,觀察了四年后確定我不會中途放棄去做別的,才簽了我。


在大理的日子挺苦的,染布時候每天手都浸在水里,尤其我做比較大件的作品時候,布挺沉,又是濕的,反復浸洗個十幾遍,整個人腰酸背痛。

我跟媽媽抱怨過在這干活好辛苦、好累,結果她也來了一趟大理,來看看我究竟都在做些什么。媽媽年輕時候做過服裝設計,來了之后幫我做了許多事,跟我一起朝九晚五地爬山、下山,去工坊里干活。
因為實地去體驗了一次,她覺得我做的事情挺幸福,我們這一代人可以做一些實現自己理想的事情。

從家居設計到當代藝術
慢慢地,我不再滿足于設計家居產品,自己有更多的想法、觀點想表達,便開始嘗試用扎染做藝術創作。
工作室里像爬在墻上一樣的這件裝置,是我的第一件純藝術作品。創作起因是因為周城村的婆婆們。

她們的這種狀態完全感染了我:她們沒有讀過什么書,但是從小就跟著媽媽、姐姐學扎染,在繁重的農活與家務的縫隙之間,創造出這么靈動的扎染,最終讓我們看到這么壯觀的工藝和思想,還有骨子里面的那種堅韌。


這件作品在央美的畢業展上展出,后來又在三里屯展出,更多人通過它看到了我接觸過的這些白族阿姨的人生。還有大爺走進展廳,跟我說他覺得這件作品有些嚇人,我想他是被震撼到了。


這件作品運去了巴黎參加展覽,雖然現在看不到,但在墻上留下了一個寶貴的印記。和之前的那件一樣,也是我用沒有染色的棉布直接做出的扎花作品。
大家去大理旅游,花個百來塊錢,就能買到一塊合自己心意的扎花布做紀念品,但往往看不到制作背后的辛苦和費時,這是讓我接受不了的,這個工藝的價值遠遠被低估了。

大理阿姨們扎花的手法一般有10種,但能變化出各種的花型。我自己設計、研究了50多種立體的花紋,都畫了小稿,摸清楚先畫出什么樣的圖案會扎出什么樣的立體效果。


這件作品相比第一件更加立體,布的下面先用木條做好了框,然后把扎出立體花型的布包裹在這些木框上,上墻面之后,像浮云一樣。
但過程中我也曾不斷對自己產生懷疑,不知道這到底行不行,大家的反饋會怎樣,甚至會懷疑它對我來說到底有什么意義。


這時候,我會停下手上的工作,去大量地研究當代藝術家,順著他們的創作脈絡去看看影響他們的藝術:
像美國的女畫家歐姬芙,她畫足了這世界上的花,展現出大幅的花朵和內部的細節,充滿了生命力;還有路易絲·布爾喬亞,很多人認識她是通過她的大蜘蛛雕塑,我非常喜歡她用布藝做的一些小玩偶、小布偶;當然還有我們中國的藝術家尹秀珍、林天苗等等。


最終堅持把這件作品做了出來,還入圍了2020年LOEWE羅意威基金會工藝獎,成為最后30位候選人中的一位。今年1月疫情正嚴重、過年氣氛都很壓抑的時候,在家中收到了基金會發來的郵件,當時半夜一兩點了,整個人開心壞了。
因為這件作品,上海西岸蓬皮杜藝術中心也聯系到了我,讓我為他們明年的展覽創作作品。

今年接下來的計劃是去貴州,去黔東南、黔西南跟蠟染工藝相關的少數民族走一走,探索一下蠟染工藝。我很怕它們有一天會被過于商業化,在這之前要抓緊時間去看一看。
部分圖片和手稿由林芳璐提供
原標題:《美女碩士拜師大理村婦,把不值錢的絕技帶去歐洲,漲價千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