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正確運動,就能降血糖
原創 李潔雯 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芝加哥時間6月15日下午,在本次第80屆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的年會上,教授們從不同角度細致分析了運動對于健康人群、1型糖尿病人群以及2型糖尿病人群的影響。
燃脂,空腹運動更合適!
來自阿爾伯塔大學的Yardley教授分別探討了空腹和餐后運動對健康人群、1型糖尿病人群和2型糖尿病人群的體重和健康指標的影響。
空腹運動是指在至少8-10小時沒有進食、體內的食物已經被完全消化和吸收的情況下進行運動;而餐后運動具體指在餐后4-5小時進行的運動。
Yardley教授總結道,在沒有糖尿病的人群中,空腹運動能促進脂肪燃燒、降低機體胰島素水平(進而促進脂肪轉移和燃燒)、提升生長激素濃度(進而促進脂肪燃燒)以及降低肌肉內部甘油三酯水平,從而帶來更多代謝獲益。
研究發現:堅持空腹運動數周、甚至數月,能促進與脂肪分解和脂肪燃燒相關的酶的基因表達上調;即便在休息時,也能促使更多的脂肪燃燒、供日常活動所需。長期空腹運動還能提升葡萄糖耐受程度以及胰島素敏感性。

因此,早上有條件、有時間,可以簡單運動一會,哪怕只是步行10分鐘,都對健康和減脂有益 (有氧運動有很多種,Yardley教授指出,連續步行至少10分鐘也屬于有氧運動)。
而對于1型糖尿病人群,哪種運動更適合還得具體分析。對于多數經常受低血糖困擾的1型糖尿病人群,可以嘗試早上空腹運動,低血糖風險更小。而對于運動后更容易發生高血糖的1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運動更合適。
2019年Yardley教授及其團隊的一項研究發現:早上空腹進行中等強度的無氧運動的1型糖尿病患者,運動后血糖升高,這也意味著低血糖風險降低。

引起這種血糖波動表現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一整晚沒有進食后,體內胰島素水平偏低;
2)生長激素濃度升高,刺激脂肪分解,身體用脂肪供能;
3)另一個能量來源,游離脂肪酸的濃度也升高。這也意味著,早上空腹運動可能對于降血糖、降糖化血紅蛋白沒有幫助。
而對于2型糖尿病人群,結果更加不確定,不能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 一項正被同行評審的研究發現:早上空腹運動,或是吃完早餐后再在早上運動,都能顯著降低胰島素濃度, 而在下午運動則沒有這個效果;
? 另一項即將發表的研究顯示:與下午運動相比,早上空腹運動更能降低第二天早晨的空腹血糖(p=0.003);
? 前幾個月Verboven教授及其團隊的一項研究發現:空腹運動和餐后運動組的體重指數(BMI)、體重、體脂率、體能都有改善,而且兩組間沒有明顯差異。唯一不同的是,早上進行空腹運動的人群糖化血紅蛋白上升,而下午餐后運動的人群糖化血紅蛋白則下降了;
? 去年Brinkmann教授及其團隊又發現:空腹運動組或餐后運動組之間對于各個指標的影響都沒有顯著差異。兩組都改善了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抵抗程度,但對于空腹血糖沒有影響。
鑒于目前研究的結論不同,Yardley教授強調,我們需要有更大型、干預時間更長的研究來更全面地了解不同運動類型對于1型糖尿病人群和2型糖尿病人群代謝健康的影響。
想要降血糖?運動時長、類型和強度都重要!
目前普遍公認的觀點是,運動與血糖之間存在一個劑量反應:運動量越大,降血糖效果越明顯。而運動量又受運動時長、類型及強度這3個因素的影響。來自阿爾伯塔大學的Boule教授表示:僅僅通過增加運動時長,并不能給2型糖尿病患者帶來血糖獲益。
Boule教授列舉了多項研究來支持他的觀點(由于涉及2型糖尿病人群的相關試驗很少,因此還舉證了對于有胰島素抵抗的肥胖人群的試驗):
? 2019年一項關于30名2型糖尿病及肥胖人群的試驗發現:3組試驗人群 (無運動、步行、輕微運動以避免長時間久坐組) 之間沒有檢測到血糖不同;
? 其它研究也發現雖然沒有檢測到血糖差異,但是可以改善體能。2015年加拿大一項涉及300名肥胖,但沒有糖尿病的人群的試驗發現:從運動時長的角度分析,2個運動組-低運動量低強度、高運動量低強度-減腰圍效果相似、葡萄糖耐受程度相似,但高運動量低強度組比低運動量低強度體能改善更多;
? 2009年一項涉及超重和肥胖,但沒有糖尿病的人群的試驗發現的結果相似:2個運動組-低運動量高強度、高運動量高強度-胰島素敏感度和葡萄糖處置指數相似,但高運動量高強度組比低運動量高強度組體能改善更多;
? 2007年一項涉及超重和肥胖,但沒有糖尿病的人群的試驗得出的結論也類似:和低運動量、中運動量組相比,高運動量組體能改善更多,但在體重、體脂、血糖等方面沒有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Boule教授的另一項研究發現:與每周運動135分鐘、只做無氧或者有氧運動的兩個組相比,每周運動270分鐘、將有氧和無氧運動結合的組,糖化血紅蛋白下降更多。而且這一效果在男性、年齡小于55歲的人群以及基線糖化血紅蛋白高于7.5%的人群中有顯著效果。

1型糖尿病患者運動有風險,胰島素劑量需要個性化
來自蒙特利爾臨床研究機構的 Rabasa-Lhoret教授,從臨床角度分享了對于1型糖尿病人群,在運動前后胰島素應該怎樣調節。
許多1型糖尿病人群由于十分容易低血糖,都害怕、抗拒運動。1型糖尿病人群通常需要持續性注射胰島素,而他們體內升高血糖的機制,比如胰高血糖素的代謝,也有一定程度的損傷,因此它們更容易受到低血糖的困擾。當然,也有小部分1型糖尿病人群,在運動強度非常大的情況下,受到高血糖的困擾。血糖的變化主要受運動類型、時長和強度的影響。
Rabasa-Lhoret教授指出:進行無氧運動時,1型糖尿病人群更容易面臨高血糖;而進行有氧運動時則相反,低血糖風險增加。

Rabasa-Lhoret教授也強調:基礎和餐時胰島素劑量、碳水化合物加餐量,都是一些目前應用較廣泛臨床干預手段,但具體的劑量和攝入量都應進行個性化調整,配合著血糖監測,才能最大限度地預防由于運動引起的低血糖。
本文首發丨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本文作者丨李潔雯
本文審核 | 主治醫生 徐乃佳
責任編輯丨Amelia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 End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