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人迷戀的農家菜,可能真的有毒
原創 老藝術家 九行

要是你問什么食物最天然無污染,十有八九會甩過來一個答案,農家菜。

中國人有多迷戀農家菜?
恐怕開車去鄉村,無人會不吃上一頓農家菜再走。
在汪曾祺的筆下,寫滿了對農家菜的“鄉愁”:
“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咸菜湯,不知是什么道理......入秋,腌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買來,洗凈,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

國人更愿意相信農家菜的綠色安全。
“雞有雞味,鴨有鴨味”,除了“新鮮時令”,更重要的是,看得見。
雞是從山上抓來的,螃蟹是從池塘現撈的,連菜也是從自家的菜地摘的,三菜一湯,其樂融融。
但當你真的信了的時候,危險隨之而至。

非但不安全,還有可能中毒
當代國人最反智的行為之一,是就過分迷戀帶“土”字的食物:土菜、土雞蛋、土蜂蜜......
仿佛帶上了“土”字,就是一場安全勝利。
但對不起,事實恰恰相反。
在中國食品安全體系里,有四種分類:最安全、最高級別的是有機食品,接著依次是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常規食品。

連常規食品都要經過縣級及以上衛生防疫或質檢部門檢驗,才進得了普通人的生活;
而你碗里的農家菜很可能是連邊邊也靠不上,完全沒有經過任何檢測監管的“三無產品”。
沒質檢流程,直接上桌,安全性可想而知。

炒田螺香吧。
去年8月,杭州一家三口回老家河邊抓田螺,自己再加工一下,簡直色香味俱全。
結果一口下去,三人紛紛感染沙門氏菌,在醫院掛著吊瓶,再也浪不起來。
農戶地里摘的菜,很OK?
去年11月,臺灣臺中的一家5口農戶,在自家地里摘了菜打火鍋,結果3個人有機磷中毒,被緊急送往醫院。
原來,父親用并未留意菜地里的農藥半衰期未過,結果吃到了殘留物。

農家宴,舌尖上的風味?
2010年4月,北京200多名游客到一間名為“山吧”的農家菜餐廳就餐,什么香椿炒雞蛋、小蔥豆腐、泉水燉雞、地三鮮都給來一份。
結果,這頭剛豎起大拇指,那頭73人就出現食物中毒,被緊急送往醫院。
去年6月,上海居民曹某自辦農家婚宴。
大辦流水席,好不風光,結果經歷了24桌中餐、19桌晚餐后,就有21例疑似食物中毒患者被送了醫。

挖野菜、土腌菜,我可以?
同樣是去年8月,海寧一位大媽吃完飯后,嘴唇和指甲蓋都發紫了,去醫院一看,好了,亞硝酸鹽中毒,食用了來源不明的土腌菜。
土蜂蜜、土雞蛋、土榨油同理。
2015年7月,湖北省鶴峰縣就出現“土蜂蜜中毒”事件,多人食用蜂蜜后出現中毒,4人死亡。
你只道野生蜂蜜純天然、無污染,可您不知道野生那只蜂蜜采來的蜜是不是源自有毒植物啊。

土雞蛋可更讓人心累了。
散養的雞,在滿山跑的環境中,更容易接觸到遺留的農藥或化學品,你無法保證這只雞在土里啄過什么。
而土榨油就更危險了,在無牌的手工作坊里,一個個宣稱著“古法榨取花生油”,其實根本無法達到食用級別,黃曲霉毒素超標是分分鐘的事。

最可怕的是,就連自家陽臺種的菜也不安全。
不可能吧,自家種的菜,不施農藥,精心呵護,咋就有問題了呢?
自疫情以來,不少市民紛紛開辟自家陽臺,種點蒜撒點菜種子,當起了“都市農夫”。
但是,廈門大學走訪了一些陽臺種植戶后,發現不少土壤里的重金屬都有超標的情況。

有人從綠化帶挖了土,有人從淘寶買回了土。
研究團隊發現,菜園、公園、后山、綠化帶的土壤全部鎘超標,連淘寶買回來的宣傳“有機土壤”,也檢測出超量的鎘。
有人就看不懂了:
農家菜生長環境好,綠色無污染,連吸收的空氣都是新鮮的,怎么就不安全了呢?

很大程度上,你被騙了。
在大眾認知里,有機食品是最安全的,不打農藥零污染。有些商家就耍了小心眼,直接把“有機蔬菜”和“農家菜”劃上等號。
這兩者的區別有多大呢?

老藝術家隨便選幾條能當得上“有機食品”的標準,看看得有多嚴苛:
1.農場周圍不能有重工業,土地不能受到重金屬的污染;
2.三年以上沒有使用過化學農藥,在種植過程中堅決不能使用化學農藥、化肥、生長激素等有害物質和轉基因種子;
3.空氣質量需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4.灌溉水源清澈,達到飲用水標準;
5.經過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貼上有機食品標志的“有機碼”。
再回過頭來看看咱平常吃的“農家菜”,能符合以上幾條呢?

哪怕菜農真的沒有往地里放農藥,但光是土壤這一條,就夠嗆了。
種植的周遭環境,根本不是一個普通農戶就能控制的,要說以前的鄉村還是小橋流水人家,但現在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可就難說了。
2014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發現:
土壤情況總體堪憂,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鎘汞砷鉛4種污染物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步升高。

土壤已經左右避不過人類活動的禍害了:工業污水、工業廢氣、汽車尾氣排放、農藥殘留、垃圾傾倒都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
有機蔬菜的用地都經過嚴格篩選,而你所吃的農家菜種植土壤里有沒有機油、洗衣水,就真的只有土知道了。
你也別天真以為不用農藥,就代表土里已經沒有農藥殘留了。

捷克對土壤中農藥殘留的研究發現,在有機氯農藥被禁止使用20年后,在表層土壤中仍然會有有機氯存在。
而且,土壤的安全和種植的作物也息息相關。
比如草莓具有化感作用,會通過根部釋放一些毒素去保護自己,長年累月,這塊土地就積累一定毒素,必須3年更換一次土壤。

所以,以后要吃農家菜,還得留個心眼,看看周圍的耕作環境,是不是真的山清水秀,還是工業與作物齊飛。
再退一步說,環境美了,但農戶是不是真的完全不打任何農藥,不用化肥,我勸你打個問號。
事實上,由于蟲害對收入的影響,農戶幾乎不太可能完全不打農藥。
2015年,央視記者走訪廣州遠郊發現,由于露天種植,甚少散戶菜農不打農藥消滅蟲害,更可怕的是,他們其中不乏使用“毒死蜱”、呋喃丹、甲拌磷這些國家早已明令禁止的農藥。

我們不妨來想象一下:
當你不辭勞苦,愿意驅車千里吃上一道農家菜,結果土壤、農藥殘留等完全沒有經過任何檢測,現采現摘,直接上桌。
你吃下的是對“純天然”的迷信,還是一場對毒素的豪賭?

救了我們一命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個很奇怪的刻板印象:
認為任何和“化學”扯上一丁點關系的東西就是不好,純天然的就是最好。
這真的是大錯特錯。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現代食品工業救了我們一命。

歐盟食品訊息委員會曾撰文,稱“食品工業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沒有食品工業,很多食物至今來不到我們的餐桌上。
食品工業的起源是戰爭時期便于儲存的罐頭,卻讓人忽略了它的另一種貢獻——安全。
一根距離我們1000公里的玉米,你是愿意現摘現吃,還是愿意經過滅菌處理、真空包裝、質檢認證,再送到我們的手上?

如果你的選擇還是前者,沒事,我們再來看。
在散養環境中無法保障安全的雞,到了現代化養殖場中,是怎樣一幅場景?
在中國大型養殖場,會通過科學技術監測雞舍環境的溫度、濕度、空氣中的污染物含量,定時做清潔和消毒。
在荷蘭某些現代化養殖場,更是規定了所有員工和訪客在進入農場前必須淋浴,并穿上指定的防護服,確保所有禽畜處于一個安全無菌的環境中。
根據2006-2012年廣西雞血清中沙門氏菌調查,大型養殖場中的雞,沙門氏菌的感染率平均只有2.16%;但在農村散養雞中,沙門氏菌的感染率卻達到了22.52%。

冰冷堅硬、規模化、精細化的食品工業消解了我們對食物情懷的想象,卻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我們的安全。
或許你會說,盡管養殖、種植的源頭規范了,但食品加工的過程,例如加入食品添加劑一定不安全了吧。
非也。其實在食品安全上,食品添加劑反而多數時候會擔任正面的角色。
根據《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目前我國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2000多種,規范使用完全不用“談之色變”:
山梨酸鉀,對細菌、霉菌、酵母菌均有抑制作用;代糖,在保證風味的同時,降低熱量;鉀鹽,適度添加可降低鈉的攝入......

這簡直與我們的一貫印象大相徑庭。
農家菜出自綠水青山,加工食品毫無健康可言,才符合大多數中國人或者老一輩人的觀念正確。
于是,在發達國家,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費量中約80%的比例,而在中國僅占25%。
當然了,食品工業帶來的并非全然是好處。

孔雀石綠、三聚氰胺、生長激素,哪一種不是食品工業帶來的鍋?
但老藝術家想說的是,現階段食品工業發展的不完善,并不能全盤否定食品工業給我們現代生活帶來的貢獻。
我們更應該去正視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在恐懼里裹足不前,寧愿去相信反智的農家菜。

農家菜的好,大多是中國人主觀想象出來的。
在清新的空氣中(可能有工業廢氣),雞喝著泉水(可能是生活污水),啄著小蟲(這蟲可能吃了附著在草上面的工業粒子),看著白胖結實,肉質可口。
但醒醒吧,在全球工業化的今天,過去那種“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農家菜,早已不復存在了。
你吃的是天然還是污染,沒人可以保證。



排版 | Gloria
封面圖來源于網絡
原標題:《中國人迷戀的農家菜,可能真的有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