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流動的邊界》新冠疫情敘事式數據可視化
作為藝術設計背景的創作者,我們以此概念為基礎,嘗試用藝術語言對疫情數據進行處理,打破大眾對數據冷靜、中立、準確的刻板印象,展開對沉浸式數據敘事體驗的可視化探索,設計并開發了疫情數據驅動的互動網頁。
由于新冠疫情尚未結束,數據還在持續變化,我們選取了截止到武漢解封(2020年4月8日)前的統計數據作為樣本。使用到的數據來源于以下兩個渠道:中國媒體平臺譬如丁香園、澎湃新聞等,這些平臺匯總并整理了國家、地方衛健委官方發布的疫情統計數據;通過爬蟲技術和人工篩選清洗獲得的來源于社交網絡的相關疫情數據。根據可獲得的數據集類型,我們將網頁分為四個章節,塵埃——數據集是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發展態勢;燈火——數據集是微博肺炎求助超話下發布的求助信息;淚雨——數據集是疫情期間殉職者的個人信息;春華——數據集是全國各省份的治愈病例。四個版塊互相呼應又層層遞進,從開篇事態失控及混沌的全局視角聚焦至個體命運,視覺語言采用塵埃、窗戶、燈火、信鴿、雨滴、花朵等意象進行隱喻。
網頁開篇采用視頻輪播的形式,混剪了來源于多個社交平臺的疫情影像,用戶由此進入后面四個篇章的數據探索。
第一章 塵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發展態勢
截止到2020年4月8日,中國一共83332例確診患者。網頁主視圖上由確診病例匯聚的病毒模型支持鼠標互動。左側每日新增確診的氣泡圖呈現疫情的整體發展態勢。鼠標點擊氣泡圖可以查看任意一天的確診病例數量,主視圖中也呈現出與之數量匹配的粒子構成病毒模型。


第二章 燈火——微博“肺炎患者求助”超話下發布的求助信息
“窗”成為這個特殊時期的一個集體記憶符號,黑夜中微光閃爍的萬家燈火,透露出脆弱和焦灼。我們將求助的家庭都比作透出燈光的窗戶,每一只從窗口飛出的信鴿代表每一條求助微博,喻示個體發布的信息在社交平臺上的流動和傳播。
點擊窗戶,進入到二級界面,510扇亮燈的窗戶對應510條求助微博,點擊能查看到發布的文本詳情。窗戶燈光的顏色映射了文本內容的情感傾向,暖色代表積極,冷色代表消極,白色為中性。點擊左邊的關鍵詞檢索,有相同關鍵詞的微博求助信息的窗戶將會被點亮。



第三章 淚雨——全國抗疫殉職者個人信息
這個版塊的數據是疫情中486名殉職者的信息數據統計(截止至2020年4月8日),我們選擇了雨夜的視覺場景來進行詮釋,流動的雨點緬懷和哀悼平凡卻偉大的犧牲者,是為大地注入養分的雨,也是寄托群眾深切哀思的淚。
每一滴雨滴代表了一名殉職人員,按照殉職時間降落。雨點的長度映射逝者的年齡,顏色映射性別,漣漪的位置信息映射殉職省份。鼠標滾動后進入詳情頁面,用戶通過點擊雨點查看殉職者的具體信息。


第四章 春華——全國各省份的治愈病例
最后一個版塊是整個體驗中最為特殊的環節,前三個篇章鋪墊的迷惘悲涼的情感基調將在這里回暖。花的中心擴散開來顏色的透明度映射了該省份累計的死亡數量,花朵的半徑長度映射一個省份的治愈數量,一片花瓣對應一個地級市,一根花蕊代表一例外部輸入的治愈病例。用戶通過滾動鼠標觸發花朵逐一綻放的動效,點擊某個花朵可以查看該省份具體的治愈情況。這種交互的設置讓用戶直接參與到象征“治愈”的生命之花的綻放中去。


受到數據集、實現技術等限制,我們未能在作品中詳盡地探究疫情中“流動”與“邊界”的種種問題,體驗網站有待優化后再向公眾開放體驗。
我們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反思,數據可視化究竟是拉近還是疏遠了我們與真實的距離?數據的客觀分析似乎不再是可視化唯一重要的任務,我們嘗試為可視化注入更多的藝術元素,建立數據與觀者的情感紐帶,而非小心翼翼地維持一種中立而冷漠的態度。未來,相信隨著公布具有公信力統計數據的渠道不斷增多,藝術家和設計師將會運用這些數據創作出更深刻的可視化作品。
特此感謝北京大學可視化與可視分析實驗室袁曉如老師與譚紹聰等同學,在疫情期間對全國疫情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并對作品中部分內容提供了專業的數據支持;同時感謝鄭越升先生在我們清洗數據時遇到的技術問題中提供了誠摯的建議與專業的指導。
課題成員
朱鈞霖 周薇 王瑞
指導老師
龍娟娟 陳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