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俄羅斯“核重建”|破解美國反導圍堵,祭出“末日潛艇”
【編者按】
6月12日,俄海軍最新型戰略核潛艇“弗拉基米爾大公”號正式服役,“弗拉基米爾大公”號是第四代核潛艇“北風之神-A”級(955A型)的首艇,俄海軍計劃建造7艘“北風之神-A”級核潛艇,全面升級海基核力量威懾力。
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簽署了俄核威懾政策,向外界透露了核武器在俄羅斯軍事力量中的地位,何種情況下會使用核武器、動用核武器的決定權在誰手里等信息,引發外界高度關注。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澎湃防務”推出“俄羅斯‘核重建’”系列文章,全面解讀俄羅斯核威懾政策、核武庫現代化和美俄戰略軍控等熱點話題。
“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攜帶的核彈頭一旦在海岸線引爆,引發的海嘯將給附近沿海城市毀滅性打擊。因此攜帶“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的特種潛艇被外界稱為“末日潛艇”。
由多艘可攜帶“波塞冬”無人潛航器組成的水下力量,很可能讓俄羅斯未來擁有一支非核導彈組成的海基核力量,與彈道導彈核潛艇一道,極大增強海軍的核威懾力。這種另辟蹊徑的做法甚至值得一些其他飽受美國反導系統圍堵的國家研究借鑒。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今年4月報道,俄新一代09851型特種核潛艇“哈巴羅夫斯克”號計劃將于未來兩個月內下水(注:疫情影響可能推遲),并持續進行兩年以上測試,以確保潛艇和無人潛航器的融合。據悉,“哈巴羅夫斯克”號特種核潛艇不但性能先進,采用了各種先進的技術,而且還將裝備“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具備戰略打擊能力。

特種潛艇變身“殺手锏”
在龐大的潛艇家族中,有一種潛艇無論是任務還是設備配置都和攻擊型潛艇不一樣,它被稱為特種潛艇,目前特種潛艇主要包括:試驗潛艇、預警潛艇、救援潛艇等,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配備攻擊性武器的多用途特種潛艇開始出現,比如近期可能下水的“哈巴羅夫斯克”核動力特種潛艇。
09851型核潛艇“哈巴羅夫斯克”號由北方機械制造廠建造,其具體性能參數目前尚未公開。據俄羅斯媒體,其排水量約1萬余噸,航速32節。該潛艇是正在批量建造的995型“北風之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改進設計而來,但也有消息稱,“哈巴羅夫斯克”號由“亞森”級攻擊型核潛艇改進設計而來,考慮到“北風之神”級排水量超過2萬噸,與俄媒報道“哈巴羅夫斯克”排水量1萬余噸相差甚遠,在“亞森”級潛艇基礎設計可能性比較高。

“哈巴羅夫斯克”號是俄近年來新建的第二艘核動力特種潛艇,“別爾哥羅德”號特種核潛艇(09852型)在去年4月下水。“別爾哥羅德”號是在949A型“安泰”級巡航導彈核潛艇12號艇基礎上建造的。該潛艇1992年7月由北方機械制造科研生產聯合開工建造,但之后因為資金問題多次停工,直到2012年才獲得足夠資金繼續建造,而且用途和工程代號都有了大的變化。“別爾哥羅德”號為了適應新的任務,艇體中部被切開,加了一段29米的艙段,全長增加至184米,成為世界上長度最長的潛艇,水下排水量估計超過3萬噸,僅次于“臺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4.60萬噸)。該潛艇可能還保留949A型原有的兩個OK-560V型核反應堆,每個核反應堆的功率為190兆瓦,但由于排水量增加,最大航速應該有所下降。

對于“哈巴羅夫斯克”號和“別爾哥羅德”號兩種潛艇的用途,普遍認為其可以執行科學考察、特種作戰和核打擊任務。潛艇搭載的設備主要有“大陸架”核能發電裝置、“大鍵琴”-2R-PM深海潛航器、18511型“大比目魚”核動力深海工作站和“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等。上述設備比如水下核發電機、深海潛航器等可以用于北極科學考察、勘探、竊聽敵方水下光纜及保護己方光纜,而攜帶核彈頭的“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則可執行核打擊任務。
除了“哈巴羅夫斯克”號和“別爾哥羅德”號,俄羅斯此前曾將“莫斯科郊外”號彈道導彈核潛艇改造為特種潛艇。該潛艇屬于“德爾塔”-3型彈道導彈潛艇,1999年開始在北德文斯克的小星星造船廠改造,受資金的限制,改造工作進行比較緩慢,2015年才完成改造。該潛艇也可以攜帶核動力深海工作站和“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
根據俄羅斯《2018至2027年國家武器發展綱要》,俄計劃生產32枚“波塞冬”核動力潛航器,分別由4艘新型特種潛艇搭載,因此,未來可能還會有一艘特種潛艇加入俄海軍。

充滿俄式暴力美學的“波塞冬”
在俄特種潛艇攜帶的眾多設備中,“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最受外界關注。波塞冬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海神,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波塞冬憤怒是會揮動手中的三叉戟,不但能輕易掀起滔天巨浪,更能引起風暴和海嘯、使大陸沉沒、天地崩裂,還能將萬物打得粉碎,甚至引發大地震。使用“波塞冬”命名核動力無人潛航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巨大威力。
今年5月,俄軍工系統消息人士表示,最新研制的“波塞冬”號核動力無人潛航器計劃于2020年秋季進行首次發射。消息人士稱,目前首批潛航器正在組裝,樣艇還沒有組裝完畢,正在對個別部件和單元進行測試。
“波塞冬”在2015年11月11日被“意外曝光”,當時俄官方電視臺在報道國家高級安全會議時出現了“狀態”6核魚雷的畫面,顯示該魚雷的運載工具為“別爾哥羅德”號和“哈巴羅夫斯克”號特種核潛艇。2018年,普京發表國情咨文時正式披露了這種武器的存在,后經俄民眾網上投標被命名為“波塞冬”。

“波塞冬”直徑約1.5米,長約20米,尺寸相當于一枚小型洲際導彈,由于采用了核動力裝置,其航程可達1萬公里,按照俄羅斯軍方的說法,“波塞冬”安裝了小型核反應堆,推進裝置為泵噴推進,能夠在水下1000米深度以高達100公里時速的速度航行。除了令人驚訝的1萬公里航程,其還可以攜帶一顆TNT當量200萬噸的核彈頭,其一旦在敵方海岸附近爆炸,可引發高500米、寬550公里的海嘯沖擊,不僅徹底可摧毀敵方海軍基地,沿海城市也會遭到毀滅性打擊。
其實,冷戰時期,蘇聯也曾考慮過研制一款用于戰略核打擊的大型魚雷——T-15。該魚雷直徑約1.55米,長23.5米,重40噸,可攜帶一枚200萬噸的核彈頭。T-15核魚雷由蘇聯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627型攜帶,由于尺寸巨大,如果潛艇攜帶該魚雷,則會出現魚雷貫穿幾乎整個核潛艇的情況。蘇聯設想攜帶該魚雷的核潛艇潛航至美國海岸附近發射,巨大的威力可瞬間摧毀美國海軍基地。

與T-15核魚雷采用常規動力不同的是,“波塞冬”采用核動力裝置,不需要潛航至美國海岸附近,憑借洲際航程,攜帶“波塞冬”的特種潛艇在俄自身海岸附近就可發動核打擊。考慮到“波塞冬”屬于無人潛航器,其隱蔽性更強、被探測到的可能性更低。即使被探測到,1000米的潛航深度也讓大部分反潛武器“望洋興嘆”。此外,俄還可以根據對手反潛體系的部署,規劃“波塞冬”的航線,盡量躲避反潛體系的攔截。
這樣來看,攜帶“波塞冬”的特種潛艇有了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威懾力,不同點是核運載工具一個在天上飛一個在地上游,而且還可以優勢互補。面對美國在東歐、西太地區積極部署反導系統,“波塞冬”賦予了俄新的核打擊方式,特種潛艇+“波塞冬”很可能成為俄一支獨具特色的海基核力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