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看這部道德問題的百科全書吧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來自專輯通識日歷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文學大師。在他的作品里,有一部被稱為最偉大也最受爭議的小說,就是《卡拉馬佐夫兄弟》。
這部小說集中體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他的一個名句也出現在這本小說中,就是:
「既然沒有上帝,也沒有來生,人將會變成什么樣呢?那么說,現在不是什么都可以容許,什么都可以做了嗎?」

小說討論了善惡、自由、責任、信仰等等話題,對道德進行了拷問,可以說是一部關乎現代人道德的百科全書。

作者:[俄]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
譯者:榮如德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
這本陀氏最厚重的書,雖然長達近千頁,卻只講述了發生在一個家族里的一件謀殺案,出現的主要人物也不超過十個。
而就是在這樣的小角度里,整個俄國社會的生活和心靈都一覽無余。
小說的主要內容,就是老卡拉馬佐夫被殺的事情。他有三個兒子,老大米卡是老人第一個妻子所生,當過兵。老二伊凡和老三阿遼沙是老人和第二個妻子所生。伊凡是知識分子,阿遼沙是小修士。
老卡拉馬佐夫是一個十分貪婪、好色,又十分吝嗇的人。對三個兒子沒有任何付出,一心只想迎娶被稱為「高級妓女」的格魯申卡。老大米卡想要回來向父親要錢,不巧的是,他也愛上了格魯申卡??墒抢洗竺卓ㄒ呀浻辛宋椿槠蓿@個未婚妻愛上了老二伊凡。
整個小說就從家族中混亂的愛情、欲望、利益中展開。老卡拉馬佐夫的死,讓所有人懷疑米卡,而實際上是仆人殺死了老人。
在謀殺案這條主線之下,陀思妥耶夫斯基揭示出了當時俄國的社會風貌。
一方面,東正教修道院所領導的世俗生活結構正在坍塌,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等思想不斷沖擊著舊有的體制。
另一方面,科學的普及造成了人們精神世界的虛無,東正教的道德觀喪失了效力。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擔心的問題,他說的「上帝不在場的情況下就意味著可以干任何事」,就是在這個尺度上說的。
米卡被指控為「弒父者」,這件不道德的事件只是當時俄國社會問題的一個投影。當然,后來弗洛伊德將這本小說視為是「俄狄浦斯情結」的代表作。
但是,就像同是弗洛伊德所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既是一個「罪人」,同時又是一個「道德家」。陀氏的原意,是表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道德焦慮,尤其是當代宗教衰落情況下產生的道德問題。
英國作家毛姆曾說,陀思妥耶夫斯基關注的是為什么人要受苦,為什么無辜的人要為罪人的罪過而受苦。就像小說中的米卡,因「弒父罪」而被判決,可他是無辜的。
如果上帝處罰無辜的人,是否他也是惡的呢,或者說他是否不存在呢?
正如毛姆所說,陀氏是矛盾的,他希望人能得到救贖,能夠幸福,能夠通過信仰來充實內心,但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上帝可能并不存在的觀念。
因此,更大的危機,是在奉行科學、理性的工業社會下,人的精神世界的崩塌和信仰的撕裂。
在《宗教大法官》一章里,陀氏借伊凡之口說出自己的擔憂,如果耶穌回到現在,他是否還能拯救今天的俄國人呢?還是俄國人已經自救,現實已經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那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成為一部偉大的小說,正是因為他用一件小事展現出了廣泛的社會問題和深刻的道德拷問。
書中的阿遼沙的形象,就像《白癡》中的梅什金公爵一樣,是陀氏對人的期望。他或許自己都沒有領會到,他其實希望的是,在未來,能有像阿遼沙這樣用行動和善意溫暖世界的人。
對抗虛無,也許只能是「信仰的一躍」。在阿遼沙身上,道德并不是一個可辯論、可描述、可分析的東西,而就是行動本身,道德也只能是個體的行為。
在小說結尾部分的總結中,陀氏借檢察官之口說出「他們有哈姆雷特,而我們目前還只有卡拉馬佐夫」。
的確,在我們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注定是卡拉馬佐夫,我們都在卷入精神的虛無之地,也都不得不在道德和非道德之間徘徊,直到找回我們存在的意義,找到生命的價值?!?/p>
原標題:《看看這部道德問題的百科全書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