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秋季返校在即,疫情下美國公立高校如何應對挑戰
繼6月13日美國諸多學季制高校在線舉行畢業典禮,美國的高校終于在長達兩三個月的在線教學之后迎來了暑假。四月底以來,隨著美國各州開始不同程度的開放,排在大多州的復工階段性計劃中排在靠后位置的高校秋季返校計劃成為討論重點之一。回顧這個被全球疫情打斷的特殊學期,處在中心疫區的紐約州立大學系統為例,美國公立高校的在線教學遇到了哪些問題?疫情對于美國公立高校及師生造成的影響有哪些?美國公立高校教學接下來一年的常態又會是怎樣?
由哈佛經濟學教授拉吉切蒂(Raj Chetty)主導的關于社會流動的研究追蹤了1980年代初出生的大學生,顯示美國公立教學型學院相較私立的研究型大學或文理學院提供了更多的向上社會流動的可能性。研究中提到的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指數排名中,前20名的學校多數是公立教學型和技術型學院。筆者就職的教學型文理學院新帕爾茲位于紐約上州,是紐約州立大學64所分校之一。紐約州立大學系統是美國最全面的州立大學系統之一,是一個包含了四所研究型大學、文理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和社區學院的龐大系統。對于紐約州居民而言,平均五十公里內一定有一所紐約州立的分校,41萬注冊學生中90%以上來自于紐約州,其中非裔拉美裔學生在內的缺乏代表的少數族裔學生占了27.5%。對于紐約州內的學生而言,新帕爾茲分校是一所離家不遠、前往紐約市中心城區通勤便捷、學費上相對比較可負擔的教學型學院。6600多名本科生中95%來自紐約州,不少是家里的初代大學生。

初到新帕爾茲的這一年,我主要教授的是東亞文化公共課以及中文課。在東亞文化課的課堂上,在教學內容之外也經常會與學生討論一些時事。二月初的一堂課上,我提到了國內的疫情,在交流中能感受到學生們覺得在中國發生的疫情距離他們的生活非常遙遠。只有少數居住在紐約市的亞裔學生留意到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一些疫情下亞裔遭歧視的現象,表示了關注和疑惑。大家沒有料想到疫情會在一個月內給他們自身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更不會想到他們生活的紐約州會成為全球中心疫區。3月11日,紐約州確診216例,州長庫莫宣布紐約州公立高校系統,包括紐約州立大學系統和紐約市立大學系統,自三月中旬春假之后轉為在線教學,直至春季學期末。即使校方在二月就提醒教職員工要做好疫情到來可能會對教學產生的影響,但直至州長宣布暫停面授之后,師生才切實感到在線教學將成為至少短期內的新常態。
在線教學的概念對于州立大學的很多學生而言并不陌生。該系統生源有將近1/3為非脫產學生和非住校生,需要在兼顧日常工作和頻繁通勤的同時完成學業,而公立學校教室也有限,因此在疫情之前就存在一定數量的在線課程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型課程。這種安排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了更公平的受教育機會,也為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靈活度和可能性。以紐約州立系統為例,在過去的十年間,在線課程增長了50%,上個學年有將近20萬學生修過在線課程和混合型課程。不過,我教授的公共課和漢語課面向的大多是去年秋季入學的大一新生,幾乎都沒有過上共時網絡課程的經驗。在春假前的最后一堂課上,我和學生一起測試了在線共時教學系統和作業提交系統,叮囑疫情中在線課堂我們可能會遇到的技術問題都可以花時間一起解決,不用太擔心。彼此匆忙道別離校,相約下次線上見。
在春假居家期間,跟美國大多高校教師一樣,我接受了在線教學的線上培訓,包括軟硬件使用的技術培訓以及在疫情期間如何應對學生抑郁/焦慮問題的工作坊。一周后,收到短信通知同辦公樓有一例確診,我應居家隔離14天。兩天后,再次收到短信,我在學校參加的一場教學培訓工作坊確診一例,應居家隔離14天。隨著檢測量增大,在疫情確診數激增期間,學校從不定期實時短信通知確診數到每天定點更新確診數量,提醒相關可能接觸的人員進行居家隔離,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了四月中。相信學生們也在揣揣不安中查收著提醒他們居家隔離的短信和郵件。
突如其來的在線教學
突然由面授轉為在線授課對高校、教師、學生提出了軟硬件各方面的挑戰。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共時或者非共時教學的選擇。最初選擇共時教學,是希望能給學生一個非常態生活中接近于他們學習生活日常習慣和節奏的可能性。然而,共時教學對于學生個人的硬件設備和家庭無線網絡環境有一定要求。在線課程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學習空間與硬件設備限制。
中文課上,對學語言特別有熱情的一個學生在課上詢問是否可以調換至更早的一節課,原因是他和一大家子人一起住,除了父母,祖父母,還有個八歲的妹妹。每天在客廳上課,時間正好是家里人湊在客廳很熱鬧的時候,而上語言課需要開話筒溝通,會影響聽課質量。另一個學生,每次上課都開著攝像頭,坐在停著的車里認真地聽課和練習,高高興興地跟我說“謝謝老師”。還有好幾個學生所處的網絡環境不穩定,在兩個月的在線課堂上反復上線掉線,又反復在上課期間發郵件告知家里網絡非常不穩定,會繼續嘗試連接實時上課,但是不確定一定能夠聯上。
隨著紐約州疫情在四月加劇,經濟停滯,根據紐約州勞工部的數據,失業率激增至14%以上。很多學生面臨家人失業、自己也失去了原來作為生活費來源的兼職工作的艱難局面。更有學生出于經濟因素考慮,冒著疫情風險繼續必要基礎工作的兼職。在一堂課上,有學生認真地跟我解釋說,晚交了兩天作業是因為一直在工作,由于疫情加油站的同事們都不愿意去上班了,她周末打工長達27個小時,也是為了多掙點錢。
還有一名教了兩個學期的一個學生,一入校就聯系我,詢問是否可以在開學一個月后再買課本,不知道是否會影響課業。他說,課本特別貴,可能得先找到工作才能買得起課本,可不可以先不買,從圖書館借著看,作業也直接寫在紙上。他告訴我學中文是希望有一天能跟他的外婆對話,外婆從臺灣移民到美國幾十年了,知道他開始修中文課之后也特別高興。學習“家庭”這一課的時候,他自豪地介紹說媽媽和姐姐都是服務員,自己剛在皇后區的一個韓國烤肉店找到了一份服務員的工作,那兒的小費收入很不錯。周中他住在學校體驗他的大一新生的豐富校園生活,周末的時候去皇后區打工掙生活費,希望在拿到大學文憑之后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在線開始兩周后,他逐漸從課堂上消失了。我寫信詢問他近況并把非共時在線課程視頻地址發給他。后來他回復說,家人需要幫助,他一直在幫助他的家人,還詢問錯過了的作業和報告怎么補。
東亞文化課的期末論文和報告,學生可以自由選題。有兩個學生寫了新冠疫情相關的題目:一個寫了東亞國家的疫情治理對策對比;另一個學生結合上課講到的《寄生蟲》對于韓國社會階級問題的呈現,對比自身身處中心疫區紐約,感受到疫情對于紐約中產和低收入家庭格外沉重的打擊。
疫情爆發初期,不少同事對在線課程設計和安排的討論是關于應該注重教育質量還是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日常的在線課程或混合型課程,教師或許會布置更多的線下作業而用有限的線上時間來進行講座、答疑或指導。而這樣的教學理念面對全球疫情爆發時似乎不再適用。作為去年剛從博士項目畢業、經驗有限的年輕教師,我在在線教學開始之前對于教學質量和過程的擔心占據了大部分,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意識到學生面臨新現實需要做出的調整和努力遠比想象的更大。疫情爆發后,高等教育的教學目標產生了變化,作業也設計了更多促進學生溝通的環節,無論是語言課還是文化課都用小組討論來創造相對獨立安全的交流環境,也利于與他們進行對話以及關注疫情封城中學生們的情緒狀況。雖然對于語言教學而言在線課程不是最理想的方式,我在教學過程中也體會到了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改變與學生交流方式的可能性,二維的共時視頻提供了與大教室環境里不同的親密感。
疫情下美國公立高校面臨的挑戰
針對學生在疫情中遇到的健康問題、在線學習的軟硬件問題以及普遍的失業率激增對于學生家庭和個人產生的經濟影響,大多高校給予了一定的支持。硬件方面,不少公立高校提供了免費筆記本電腦供上課使用,以及為沒有無線網絡的學生家庭提供蜂窩熱點設備,暫時緩解了部分學生的燃眉之急。大多公立高校設有為學生提供的小額財政,幫助其應對突發事故、疾病、自然災害等危機,主要用于學習的必須支出、課本或短期住宿通勤需求。而聯邦政府在新冠疫情初期發放的經濟刺激補貼金,大多本科生是不符合領取條件的。根據3月國會通過的《冠狀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CARES Act),1700多所高??梢酝ㄟ^申請從總計140億美元的高等教育緊急救援基金(HEERF)中獲得不同數額的補助。符合申請條件的學生只需在截止日期前向學校提出申請即可得到250-1250美元不等的補助,用于學費用途以外的學習需求支出。但這筆資金對于疫情中學生所遭遇的經濟問題而言是極其有限的。
在公立研究型大學,一年僅學費支出就可能高達14000美元,即使是相對便宜的州立大學,學費也在7000美元左右。對于疫情中受經濟和失業影響的大學生家庭而言無疑是一筆沉重的負擔。隨著在線課程的進行,學生和家長因不知要持續多久的在線課程費用和已經支付的學雜費等與校方交涉,大學做出的決定的是部分退還食宿等費用,但學費和學雜費均不退還。從藤校、大型公立研究型大學系統到私立文理學院,很多大學都因拒絕退學費而被集體起訴。在秋季學期到來前公布的有限返校計劃中,無論將以何種方案,面授、混合型課程或繼續在線授課,大多高校的學費依然保持不變。這讓很多低收入階層家庭的學生和家長不得不重新考量取得大學學位的價值與代價,并權衡在疫情期間是應該選擇兼職打工以緩解家庭經濟壓力,還是支付高昂的在線課程學費。
對于美國高校的國際本科生群體而言,面臨的不確定性也是巨大的。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在美留學的國際生數量逐年增長,以美國最大的研究型公立大學系統加州大學系統為例,本科學位國際生的數量在過去二十年間,從5%增長到了16%,而去年秋季整個加州大學系統注冊的28萬多學生中中國留學生占比9.4%。然而,在全球疫情發展、美國的旅行和入境限制以及在中美關系大環境的影響下,不少國際生,尤其是新錄取的留學生都對于是否能夠在秋季前來美國留學表示擔憂。疫情的發展對于公立高校的研究生而言也是雪上加霜,一方面他們承擔了疫情期間在線課程助教的工作承受課業與教學的壓力,另一方面長期存在的與高生活指數不匹配的低薪導致的經濟壓力在疫情中甚至更為明顯。去年底由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研究生發起的《生活指數調整》倡議和罷工在今年初逐漸擴大到加州大學其他校區,研究生們的訴求并沒有得到校方的積極回應。
這場全球疫情對于美國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的經濟打擊是巨大的。以加州為例,僅從三月中旬到四月底,加州大學系統由于學生離校、系統下醫療中心暫停非急需手術等原因損失了12億美元收入。五月中旬,州長紐森宣布的2020-2021年州政府預算中,給加州大學系統的5%的預算增長調整為10%預算削減,也就是將削減3.72億美元的預算。與加州大學系統類似,紐約州立大學系統的收入來源有約30%來自于系統中的醫學院,該醫學院也在疫情爆發初期暫停了非急需外科手術。對于大部分公立大學而言,由于州政府收入受到了疫情影響急劇減少,州政府能夠給予公立高校的撥款大幅減少,無論短期或者長期都將是個災難。不少公立高校已經根據州政府預算撥款做出下一財年的調整。不少公立高校開始計劃裁員和短期停薪留職,布魯克林學院減少了25%的課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在最近宣布針對年薪6萬美元以上雇員減薪5%,而俄亥俄州的阿克倫大學關閉了系統下的六所學院。在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下,注冊學生數成為公立高校重啟以及應對經濟重創計劃的重要一步,很多高校提高了今年的錄取率,而在明年的招生計劃中,目前已經有一半以上高校取消了對于傳統的大學入學標準化考試SAT和ACT成績的強制要求。
隨著4月下旬佐治亞州開放復工以來,美國大多數地區已進入了下一個階段的復工,甚至中心疫區的紐約也在6月8日進入了第一階段復工。作為各州復工重啟計劃中靠后的高校秋季返校安排也已經陸續出爐。據《高等教育紀事報》對美國970所高校的統計,至今約有65%的高校決定秋季面授課程,8%的高校決定在線課程,而20%的學校制定了混合型課程或者多種可能性的靈活計劃。五月中旬,加州州立大學宣布秋季學期繼續進行在線教學,之后在多所學期制學校已經出臺的計劃中,學期時間都做出了調整,提前開學取消秋假,在感恩節前結束面授的學習,建議學生在感恩節之后回家,或者回家之后在線完成秋季學期所有需要的學習。
高校無疑也處于矛盾之中,一方面需要觀望疫情并隨著各州復工的變化做出返校安全性的考量,一方面也希望能夠以一定數量的面授課程和部分開放校園生活來吸引學生,保證一定的注冊學生量。在最近公布的若干公立高校校園重啟計劃中,保持社交距離可行性、在校園規定遮面物或者口罩似乎是標配。例如,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本周一公布的初步方案中,15%到20%的課程會以面授或者混合型課程的方式進行,其中主要包括實驗課、表演課以及臨床醫學類課程。在已公布返校計劃的大多學校中,大教室講座課程大多轉為在線課程,而小班課可以選擇在能夠保障社交距離的大教室進行面授或設計為混合型課程。筆者所在的新帕爾茲分校也在秋季的課程安排上選擇大型講座課程完全在線教學,其余課程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混合型教學或者面授的形式。對于高校教師而言,在科研之外,教學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是空前的。但可以預見,在疫苗開發成功之前,在線教學和混合型教學將成為持續的新常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