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們在杭州,試圖“看見”噪聲
噪聲,看不見、聞不到、摸不著,這種“隱形的污染”給公眾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困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第二條第二款,環境噪聲污染,指環境噪聲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
本文以政府公開的環境質量報告為主要數據來源,呈現杭州近年來的聲環境狀況:杭州市并不是一座安靜的城市,市民對生活噪聲、建筑噪聲投訴頻繁;與此同時,政府對噪聲污染的整治力度正在不斷加大。
近年來,紫外線指數、路況指數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水環境、大氣環境實時監測數據接連對公眾開放。聲環境質量,會成為衡量市民生活品質的下一個指標嗎?

因聲音無法被看見,很多時候人們無法衡量聲音的具體大小。分貝(dB),是用來度量聲音強度的單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和美國聯邦航空局發布的文件,在人們的感覺中,30分貝以下的環境是“安靜”的,90分貝以上的環境是“很吵”的。
噪聲分貝(dB)值對照表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聲環境質量標準》
http://img.jingbian.gov.cn/upload/CMSjingbian/201806/201806211003047.pdf
美國聯邦航空局 Fundamentals of Noise and Sound
https://www.faa.gov/regulations_policies/policy_guidance/noise/basics/
杭州是一座安靜的城市嗎?
杭州總是留給游客“和風熏,楊柳輕”的靜謐形象,但從噪聲污染的角度來看,她卻很難被稱為一座安靜的城市。
杭州的噪聲污染情況在全國屬于什么水平?《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數據顯示,2015至2018年間,全國城市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的等效聲級平均值都在54分貝左右,而杭州在這幾年的等效聲級均大于55分貝,在下表所示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總體水平等級劃分中,處于三級水平。實際上,除了2017年,杭州在其余三年的噪聲分貝絕對值均高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四。
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總體水平等級劃分

數據來源:《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
http://www.mee.gov.cn/hjzl/sthjzk/hjzywr/
其他省份的省會城市噪聲情況大多表現不佳,等級水平為二級或三級,高于全國城市的平均數值。
2015-2018年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晝間平均等效聲級

數據來源:2016-2019年《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
http://www.mee.gov.cn/hjzl/sthjzk/hjzywr/
注:每年的報告顯示的是前一年的環境噪聲數據
綜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出具的《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16-2018年間全國各地晝間的達標率大約穩定在92%,絕對值高于夜間約74%的達標率水平。全國省級城市在此期間的環境噪聲平均達標率有提高的趨勢,杭州的達標率則先上升后下降。
2016-2018年直轄市和省會城市晝間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總點次達標率

數據來源:2017-2019年《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
http://www.mee.gov.cn/hjzl/sthjzk/hjzywr/
關于全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的晝間聲環境質量,從達標率顏色分布來看,大多數省會城市的達標率顯示較高水平。在東南沿海省會城市中,上海、南京、福州都表現良好。杭州的晝間達標率相對較低,2016-2018年間最高達標率為84.8%。
2016-2018年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夜間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總點次達標率

數據來源:2017-2019年《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
http://www.mee.gov.cn/hjzl/sthjzk/hjzywr/
在夜間聲環境質量方面,從達標率顏色分布來看,全國中部、東北部、西南部的省會城市功能區達標率較低,東南沿海的達標率較高。在東南沿海城市中,南京的達標率最高。而鄰近的杭州的達標率比較低,2016-2018年中最高夜間達標率僅為65.2%。
具體看杭州的八個區縣在2014到2018年間的噪聲情況,杭州市區是最“吵”的,桐廬縣則是最“安靜”的。除淳安縣和建德市的噪聲分貝在這五年間總體呈下降趨勢外,其他區縣的噪聲分貝均有所增加。
2014-2018年杭州市各區縣區域環境噪聲年際變化

數據來源:杭州市、臨安市、富陽區、淳安縣、建德市和桐廬縣2015-2019《環境狀況公報》。其中,桐廬縣僅有2016年《公報》公開可查,故該縣其余年份數據引自杭州市《公報》
http://uee.me/df5dc
噪聲污染與健康危害
2011年,世衛組織和歐盟合作研究中心公開了一份關于噪聲對健康影響的報告:《噪聲污染導致的疾病負擔》。盡管其對象是歐洲尤其是西歐發達國家,但它卻是第一次指出噪聲污染不僅只讓人煩躁,睡眠差,更會引發或觸發心臟病、學習障礙和耳鳴等疾病,進而減少人的壽命。噪聲危害已成為繼空氣污染之后的人類公共健康的第二個殺手。

數據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http://www.euro.who.int/__data/assets/pdf_file/0008/136466/e94888.pdf
報告顯示,噪聲污染給人體帶來的健康風險可用金字塔三角形來表示。金字塔最底層,受到影響人數最多的是"不舒服感",比如擾民帶來的情況。再往上一層是導致"壓力"。再往上就出現了"風險因素",引起包括高血壓、膽固醇等,再上一層就是"疾病",比如會引起睡眠失調、心血管疾病等,而金字塔的最頂層是可怕的"死亡"。
多大的噪聲會對人耳聽力造成傷害?據非營利性醫療機構Henry Ford提供的數據,聽力健康的人持續暴露在85分貝(相當于鬧市區、嘈雜馬路的聲音)的噪聲環境中超過8小時,或暴露在100分貝(相當于拖拉機開過、榨汁機工作的聲音)的環境中超過15分鐘,聽力就會受損。
噪聲對人耳聽力的危害

數據來源:2020 Henry Ford Health System
https://www.henryford.com/services/hearing/conditions/what-is-hearing-loss/hearing-loss-prevention
居民投訴與政府治理
噪聲雖看不見,卻是影響人們生活的大問題。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噪聲投訴件數長期占環保投訴總數第二,其中建筑施工和生活噪聲是民眾“吐槽”的重中之重。
全國“12369環保舉報聯網管理平臺”
接收各類型噪聲投訴比例

數據來源:2011-2019年《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
http://www.mee.gov.cn/hjzl/sthjzk/hjzywr/
2019年杭州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8年全年杭州全市共處理環境信訪16735件,比上年同期19064件下降12%。其中大氣污染投訴總數第一,占52%;噪聲污染投訴總數第二占22%,達3680余件。
為了更加了解噪聲(音)對杭城市民生活的影響,我們決定通過爬取媒體文本來考察市民生活中的噪聲問題??紤]到數據的可得性,我們選取了“杭報集團內容數據庫”中《杭州日報》、《都市快報》兩份比較有代表性的黨報和都市報作為分析對象。我們用Python爬取了自200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所有涉及到“噪聲(音)”關鍵詞的總計1893條數據,然后經過鏈接有效性和關聯詞邏輯篩選后最終獲得1558條有效樣本。(注:為了統一表述,我們在爬取所有文本之后將“噪聲”關鍵詞替換成媒體較常使用的“噪音”。)基于文本我們繪制了如下詞云和語義網絡。
杭城報紙有關“噪聲(音)”報道的關鍵詞詞云

數據來源:杭報集團內容數據庫
https://www.hzlib.net/szzysjk/140.htm
杭城報紙有關“噪聲(音)”報道
的關鍵詞語義網絡圖

數據來源:杭報集團內容數據庫
https://www.hzlib.net/szzysjk/140.htm
詞云里包含的高頻的詞有“設計”“企業”“建設”“市場”等涉及居民生活和工業生產的詞語。同時,外圍涉及到“施工”“工程”“車輛”等更加具體的詞語。這些高頻詞展示了媒體和民眾有關噪聲(音)話題的主要討論范圍,也印證了前文提到的“生活噪聲”和“建筑噪聲”是民眾投訴的重點。
面對噪聲帶來的問題,杭州政府在近十年也做出了整治行動。根據2008-2019年期間杭州政府網的公開數據,我們共收集到與“噪聲”相關的法規文件76篇,大部分法規涉及的噪聲條款比較泛化。多達31篇法規文件中的條款只要求對區域環境噪聲進行整體性的改善和治理,并沒有提到具體問題或措施。在剩下涉及具體噪聲問題和措施的法規中,建筑施工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的防治更受關注,分別有16篇和20篇文件提及。
由于生活噪聲來源分散、持續時間短,目前政府集中整治的對象是建筑施工噪聲。我們可以從建筑施工處罰情況具體看看政府對建筑施工噪聲的關注和防治力度:下方數據顯示,杭州近四年夜間施工的查處數量逐年攀升,其中余杭區、西湖區、江干區的夜間施工查處案件最多。
2017-2019年杭州市夜間施工噪聲超標
行政處罰案件數

數據來源:浙江政務服務網杭州市行政處罰結果信息公開查詢
http://www.zjzwfw.gov.cn/zjzw/punish/frontpunish/showadmins.do?webId=2
2017-2019年各區縣夜間施工噪聲超標
行政處罰案件數量年際變化

數據來源:浙江政務服務網杭州市行政處罰結果信息公開查詢
http://www.zjzwfw.gov.cn/zjzw/punish/frontpunish/showadmins.do?webId=2
噪聲污染為何難治?個人如何應對?
人民網曾在2016年的報道《人類公共健康的殺手,噪聲危害僅次于空氣污染》中針對噪聲污染“久病不治”的現象進行了專家訪談,其中中國科學院聲學所研究員李曉東認為這主要由以下兩方面原因導致:
其一,民眾投訴無門。噪聲污染的種類繁雜,工商、城管、公安機關等部門對于噪聲的管理權限分工并不明確。
其二,執法難度大。盡管按照我國的城市環境噪聲標準,居民區一般為白天55分貝、夜間45分貝,對各類車輛出廠行駛噪聲也有相關限制標準,但相關部門對于交通、裝修等噪聲的取證、處罰難度很大。
關于投訴無門這一點,我們不僅可以從前文的媒體報道印證,也可以從繁復的投訴方式中看出端倪。通過杭州市公開的噪聲管理部門與投訴方式整理可得,杭州市對于噪聲的分類極細,管理部門很多,且沒有統一的受理電話進行居中調解,為市民的投訴帶來了不便。
不同類型噪聲的投訴方式


數據來源:杭州市政府網站
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19/3/29/art_1510978_18041.html
那么城市居民遇到噪聲污染該怎么辦?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應對措施:
1.針對常見的生活噪聲、建筑施工等噪聲,居民可以根據上圖整理的投訴渠道進行投訴;
2.遇到公共設施運營導致的噪聲污染,噪聲持續時間長、公共危害大,可以對相關單位提起訴訟。
3.城市居民在購房時應注意住宅區的位置與降噪設施規劃,住宅應與交通主干道之間保持距離,道路附近應有綠化,起到緩沖噪聲的效果。
4.居民也可通過選用隔音窗、隔音墻、隔音板材或窗簾、地毯等吸音材料,盡可能削弱室內、室外產生的噪聲。
防治噪聲污染,政府亟需行動
噪聲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污染,這些特質給噪聲污染治理、規避噪聲威脅帶來了困難。因此,除了提醒個體提高對噪聲防護的重視程度,我們更想呼吁各級政府提高對噪聲污染的重視,把“硬約束”和“軟治理”結合起來,并定期發布信息通報。
1.“硬約束”結合“軟治理”
雖然國家層面已經設立相關法律和監管制度,但目前的噪聲污染防治力度不夠,在現實操作中存在監管弱、執行難的問題。如果能夠將噪聲防治納入城市治理指標體系,或許能促使城市群從上而下通過“硬約束”控制噪聲源頭。
此外,聲污染的來源是多渠道的,對工業企業和建筑施工產生的噪聲可以像治理空氣污染一樣施以“硬約束”,但是對于居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噪聲,很難用“硬約束”手段加以治理。更可取的是向市場推出新型產品,從源頭上控制噪聲的發生。
2.定期發布噪聲信息通報,促進信息公開
目前,我國許多環境數據逐漸建立起了實時公開和預報預警機制,讓極端天氣、紫外線強度、PM2.5(細顆粒物)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數據變得觸手可及。
2006年1月,環保部開始公示全國水環境月報。
2019年5月開始,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發布實時地表水水質監測數據。
2012年3月起,杭州成為全國首批每日公開PM2.5監測數據的城市之一
2015年1月1日,公眾可以查詢全國338個地級市的實時空氣質量,包括:PM2.5、二氧化硫等六項指標。
在此基礎上,人們還可以查詢到數十種生活指數預報,如穿衣指數、洗車指數、人體健康生活氣象指數等。這些數據的公開,有效提升了人們對于身邊環境的認知,也讓人們能夠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產生活。
杭州市除了一些常規的氣象環境數據公開外,還基于相關的工業企業位置,建立了危廢和污泥動態監控系統、垃圾焚燒廠自動監測數據公開平臺、污染源直排環境地理展示系統等環境監控與數據公開系統,為監管和追溯日常生活環境變化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杭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自動監測數據公開平臺

網頁地址:
https://ljgk.envsc.cn/index.html?rg=079F09F91E4848920AD2678E83CCD25E
杭州市直排口工程展示系統

網頁地址:
http://218.108.6.118/gis_hz_zpk/index.html
但是,杭州在聲環境的信息公開方面還略顯不足。多數噪聲數據都是以年報的方式進行公布,數據不夠詳細,并且多以文字形式呈現。
而現在有許多國家都開放了具體到每個城市的噪聲地圖,公民可隨時登陸網址進行查詢。
法國巴黎噪聲地圖的網頁界面

網頁地址:http://www.v1.paris.fr/commun/v2asp/fr/environnement/bruit/carto_jour_nuit/cartobruit.html
美國噪聲地圖的網頁界面

網頁地址:
https://maps.bts.dot.gov/arcgis/apps/webappviewer/index.html?id=a303ff5924c9474790464cc0e9d5c9fb
中國在噪聲地圖這塊還并不普及,目前總共只有深圳、北京、廣州、上海這四個城市繪制了相應的城市噪聲地圖,且多用于內部研究,而并未將其運用進中長期環境政策制定和噪聲管理規劃當中。
環境噪聲防治需要全社會協同出力。如果能夠把清晰、全面的數據開放給民眾,那么更多的民間文化科技力量就可以參與噪聲防治當中。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聲環境也能做到類似于環境氣象數據這樣的信息公開。
穹頂之下,噪聲污染防治任重道遠。
作者:沈雨若、宋文薈、徐蓓、徐雨萍、楊曄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數據挖掘與可視化》課程出品
參考資料:
[1] 孫秀敏, 徐憶紅, 顏淼,等. 居住區交通噪聲污染影響分析及防治對策的研究——以大連市泉水居住區為例[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030(001): 121-123.
[2] 沈良峰. 健康住宅的降噪問題與技術措施[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6, 16(8): 95.
[3] 光明日報.《以科技推動噪聲治理》http://www.gov.cn/xinwen/2016-11/17/content_5133476.htm
[4] 方漢杰, 姜紀紅. 杭州市人體健康生活氣象指數預報系統[J]. 浙江氣象, 2002(02): 24-28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