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蘇鹽城市長曹路寶:我們為何倡導構建“環黃海生態經濟圈”
【編者按】
6月13日是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下午,江蘇省鹽城市邀請了國內十多位來自國際關系、區域經濟、環境資源、城市發展等多學科的知名專家學者,在鹽城舉行了“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專家研討會”。
恰好1年前,2019年7月,江蘇鹽城申報的黃海濕地(一期)成功入圍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目前14項世界自然遺產中唯一一處位于經濟發達地區的。以綠色生態為優勢的鹽城,從此擁有了一張世界級的“名片”。
成功“申遺”一年來,鹽城市委市政府不僅出臺了《鹽城黃海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及可持續發展三年行動綱要(2019—2021)》,還堅定實施“生態立市”戰略,深入推進“綠色轉型、綠色跨越”,做美經濟、生態“雙面繡”,在放大黃海濕地世遺效應上創造新價值,致力于把鹽城打造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行”的實踐樣本。
鹽城的雄心不止于此。倡導并構建“環黃海生態經濟圈”便是其正在醞釀的又一步大棋。今年6月13日在鹽城舉行的“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專家研討會”上,鹽城市長曹路寶在與與會專家交流以及講話中,便闡述了鹽城市的若干設想。
經授權,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刊發了鹽城市長曹路寶的書面文章《以國際生態合作引領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關于建設環黃海生態經濟圈的思考》。
以下為正文:
2019年7月,在第43屆世界自然遺產大會上,位于江蘇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為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保護自然生態提供了創新典范。國際社會一致認為,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中國實踐取得的重大成功,是對人類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重要貢獻,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在繼續推進黃海濕地保護的過程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黃海濕地保護不僅有著重要的生態價值,還有著特殊的多重價值,將為我國探索出一條以生態合作引領對外開放的新路徑。為此,建議盡快建立以黃海濕地保護為紐帶,以中韓經貿合作自由貿易區(FTA)為平臺,以中國在疫情防控期間形成的新型國際關系和合作機制為努力方向,全面推進中國在生態保護和經貿合作中的國際交往。

灘涂紅毯 戚曉云 圖
環黃海地區是地球重要的生態圈,中國對黃海濕地的保護充分彰顯了大國擔當
黃海東西岸具有非常重要和相似的生態功能、生態地位,處在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中點,這是全球九條候鳥遷徙通道中面積最大、線路最長、遷飛候鳥數量最多,也是面臨生態威脅程度最高的一條線路。我國的沿黃海濕地是鳥類遷飛的中轉站,和韓國的順天灣等都是鳥類遷飛路線上的重要補給站,整個黃海地區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需要沿線國家和城市連續接力、共同保護。
近年來,以江蘇鹽城為代表的中國黃海地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大力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展示了中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大國擔當。特別是鹽城作為世界自然遺產所在地,長期以來堅持對濕地的嚴格保護,出臺《鹽城市黃海濕地保護條例》,采取退耕還濕、退漁還濕等多種方式,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對鳥類的影響,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2018、2019連續兩年舉辦黃(渤)海濕地鹽城國際會議,吸引來自2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組織參會,就推動建立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城市聯盟、加強濕地保育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國際合作形成了一系列共識。
按照在世界自然遺產大會上的承諾,我國還將積極啟動第二期申報準備工作,涉及遼寧、河北、山東、江蘇以及天津南大港、上海崇明東灘等相關保護地。與此同時,韓國也在積極行動,西海岸“灘涂平原”已進入世界遺產評估的關鍵階段。灘涂濕地、遷飛候鳥等議題正在上升為環黃海地區國家共同關注的話題,更需要發揮我國在黃海生態保護中的話語權,共謀黃海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好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

叢林五月 楊國美 圖
環黃海地區是東北亞重要的經濟圈,是推動國內區域經濟合作走向國際、融入全球的重要空間
我們建議,推動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建設,實現從環渤海灣的國內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擴大到環黃海地區的國際經貿合作,形成更大格局、更廣領域、更多主體的跨國區域經貿合作,在當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提出環黃海生態經濟圈,既是對環渤海經濟圈、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內區域發展戰略的全面落實,也是對“一帶一路”倡議、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等國際合作戰略內涵的豐富和細化。
這一區域發展格局的重要轉型與跨越,是國內合作日益國際化的必然結果,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持續深化強化的必然選擇。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提出加快環渤海地區開發與開放。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
從環渤海經濟圈,到京津冀協同發展,都是區域間的合作戰略,必然要通過開放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區域一體發展。沿黃海地區是我國連接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沿海發展帶,與韓國西部沿海經濟發展帶隔海遙相呼應。目前,青島到鹽城高速鐵路已于2018年底開通,鹽城到上海的高鐵將于2020年底通車。屆時將改變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交通格局,在沿黃海地區形成一條新的快速鐵路交通走廊,沿黃海地區將成為中國新一輪開放合作高地。
沿黃海地區是韓國主要對外投資區之一,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中韓兩國將從經濟合作轉化為生態、經濟等全方位合作,這一重大戰略的轉換,給鹽城等沿黃海地區的城市發展帶來新的契機。隨著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二期申報工作開展,環黃海地區圍繞生態保護的全方位國際交流將更加緊密,加快把環渤海經濟圈上升為環黃海國內合作與生態經濟圈,完全有望成為我國推動新一輪開放合作的戰略載體。

鳥中大熊貓勺嘴鷸 李東明 圖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深刻啟示我們,依托生態合作推動經貿往來是全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嚴重危害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同時,也給全球產業鏈的有效運轉造成了較大沖擊。這次應對疫情的實踐也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團結合作,更需要采取協調有力的行動。
這個合作不僅體現在對人類自身生命健康的關注上,也體現在經貿、人文等各個領域;不僅體現在產業鏈的互動,也體現在生態鏈的聯系上,是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合作關系。
中韓兩國在共同推動黃海濕地保護的基礎上,面對這次全球疫情,始終守望相助、相互支持,防控的思路和舉措相似,也都取得了明顯成效。5月13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同韓國總統文在寅通電話,就中韓雙方繼續加強聯防聯控、拓展各領域務實合作等提出建議、達成共識。
鹽城作為中韓產業園三個地方合作城市之一,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堅持將韓國人士作為“新市民”一視同仁,并積極協助韓資企業復工復產,受到韓國政商各界的一致好評。5月21日、22日,又在全國第一家建立空中“綠色通道”,340名韓國籍技術人員先后乘坐兩架包機抵達鹽城,在順利快速完成防疫要求的保障措施下,助力重大產業項目建設。
中韓兩國在做好疫情聯防聯控前提下,積極恢復和加強經貿合作,率先開通重要急需人員往來“快捷通道”,保障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順暢運行。這個做法有利于推動兩國經貿往來更加緊密,也啟示我們以生態為紐帶的國際合作,可以向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等更多領域拓展,激發交流合作新的動能,探索建立全球產業鏈重塑過程中重要的國際合作模式。

卷羽鵜鶘 孫華金 圖
全方位深化對外開放,將生態牌、經濟牌轉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作牌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依托環黃海生態圈,推動建設環黃海經濟圈,可以有效助推地區合作、企業交流、民間互動,實現生態破題、經濟落腳,把國際生態話語權轉化為現實競爭力與合作力。
共建環黃海生態圈,讓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更好地走向國際。建立完善濱海濕地生態保護工作體系,向全球更好地推廣我國濕地保護與科學開發的經驗做法,讓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之間達成共識,共同把海洋系統保護好、修復好。
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世界遺產申報為契機,利用黃海世界遺產國際會議平臺,宣傳中國生態保護的各種有效舉措,進一步完善黃海生態國際合作機制,建立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城市市長會議等聯席會議制度,不斷加強環黃海地區的交流與互信。以鹽城為中心,開展候鳥遷移研究,舉辦候鳥遷徙國際論壇,拉長申遺成功后的價值鏈,打造從俄羅斯西伯利亞一直到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新西蘭候鳥遷飛路線的中轉站和聚焦點。
共助自由貿易協定(FTA)推進,促進中韓建立更廣泛貿易伙伴關系和民間經貿交流。加強環黃海區域經濟文化合作,以生態保護引領區域協調發展,推動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第二階段談判取得實質進展。立足各自基礎和比較優勢,深化產業分工合作,大力培育產業集群生態優勢和新興產業競爭優勢,在全球產業鏈重塑中凸顯中韓兩國制造的地位和作用。
探索設立中韓貿易自由化試點園區,在現有合作平臺基礎上,在國家層面實現戰略統籌規劃,按沿線重要節點如鹽城等城市有序布局。深化中韓兩國能源領域開放合作,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打造黃海區域綠色能源體系。堅持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統籌推進環黃海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立體化、現代化、信息化交通互通走廊,加速要素流動,實現資源共享。
發展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友城關系,共推中韓兩國城市交流合作。立足雙方共同點,拓展利益交匯點,擴大經貿投資和人文旅游合作,使地方政府成為開展對外友好交往、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的穩定而有效的載體。
建立更為靈活多樣的中外交流協作的新模式,推動建立中國—韓國地方政府交流合作機制,搭建中韓兩國新的務實合作平臺,共同規劃中韓兩國地方交流合作的美好愿景。籌辦環黃海生態經濟圈發展論壇,建立長期溝通交流機制,讓兩國更多城市在合作中加深交往、成為朋友、共同發展,給兩國城市帶來更多經濟、貿易、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務實合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