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在北大,上暑校
2020年6月29日-8月2日,北京大學將開展新一年的暑期學校。
受到疫情影響,今年的暑校從線下授課,改為線上教學。
呼...新一年的北大暑校又要開始了,A醬的思緒卻回到了1年前的帝都之旅......

時間回到2019年5月27日的倫敦。
考試季總是讓人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早上7點,A醬頂著雞窩似的頭發,睡眼惺忪地打開summer.pku.edu.cn。
在國內此刻,北大暑校面向校外學生的選課已開放5小時了。

北大暑校宣傳圖
暑期學校是大學在暑期組織教學的一種辦學形式,起源于美國。
“大師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讀書。”
每年7-8月,燕園里都會有一批上暑校的學子涌入。
他們之中多是國內外其他高校的學生,也有中學生和社會人士。

A醬:19歲,自高考結束,已在英國讀書1年了。
從未體驗國內大學生活的她,一直懷揣著一個“北大夢”。
而朋友口中的“北大暑校”,無疑為她提供了一個選擇。
在《數據新聞》課上,A醬所在小組以“暑校”為選題,
收集到301份調查問卷,做成了此份課程作業。
和A醬一樣,在“為何申請暑校”的多選題上,
79%的外校學生將“感受國內最高學府的氛圍”列為首條,
當然,大家還有許多關于課堂之外的期待 ↓

原因 | 為何選擇北大暑校?

4個周、3門課、6學時,
這是A醬的選課結果。
開啟未知的旅程,面對全新的體驗,
徜徉北大的今夏,她充滿期待。
對301份調查問卷統計后,A醬和組員們發現:
1-2門課是暑校同學的普遍選擇,
3門課是課數上限,人數最少,為15%。

選課 | 1-3門課程數量的學生、學費分布
暑校課程共4類,學費各有差異。
除11%的本校學生無需單獨繳納學費外,
學費≤1000元及1000-2000元的比例較大,
分別在35%左右。

北大校內宿舍數量有限,
會率先提供給課程周數長的學生。
因為時差,即使選了3門課程,
A醬也依然沒有搶到宿舍。
兼顧住宿的時長、條件、交通等方面,
大家對住宿的心理預期和實際支出難免產生落差。

住宿 | 實際花銷-預算=?
以500元為間隔,每周住宿預算可分為4檔。
條形中,從低到高分別代表:
每周的實際住宿花銷低于、等于或超出預期。
預期為中間2檔的學生占比超過80%,
且實際花銷與預期的吻合度較高。
可見,對于大多數同學而言,
1000元左右的住宿費較為合理。
統計中,住宿費還呈現了280→10000元/周的極值分布。
很長一段時間里,
邊準備期末考試、邊瀏覽北京的住房信息
是A醬的生活常態。
“如果有一張之前上暑校同學的住宿地圖指南,
或許,我們就不那么迷茫了!”
而這也是本小組選此題的初衷之一。
為此,我們也收集了大家的住宿信息,
得到如下熱點圖↓

住宿 | 北大的夏天,我們住在幾里外?
可以看到,
北大、清華、人大周邊的大學區成為熱點地帶;
也有少數同學選擇東二環等地為落腳點,
穿越地鐵與熱潮,求學路途很辛苦。

創意 | 我們還繪制了交互熱點圖
A醬的組員——玖瑞童鞋
還整理了同學們的住宿信息,
并基于高德地圖API,
搭建了一份實用的交互地圖。
希望為來年在北大上暑校或出差的您,
帶來檢索篩選上的便利。

了解了學費和住宿費,
還有生活費等待揭秘。
在北大暑校上學,
每周的飲食、交通等花銷是多少呢?
301份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
4000元/周是生活花銷的最大值,
200元/周則是最小值,
20倍的差距著實不小。

生活開銷 | 實際消費-預算=?
再來看看上圖體現的普遍情況:
同樣是4檔生活費的預算區間,
同樣是3色代表的實際生活花銷。
藍色的條塊占比最大可知,
大家對生活費的預期比較準確。
每周生活支出500-1000元的同學超過半數,
也為后來者提供了直觀的指導。

伙食 | Yummy~
A醬用4周,刷遍了北大食堂;
在她看來,相比于倫敦,
這里的餐飲實惠、美味、量足,
著實滿足了自己的中國胃和中國心。

究竟每周準備多少錢才能過好北大的夏天呢?
計算3部分開銷的均值后,我們得出公式。

總計 | 暑校學習的人均總花銷
對于A醬而言,學費略高于533元,
住宿費與871元持平,生活費則少于746元。
因此,每周總開銷就在2000元左右,基本吻合。
正可謂將錢花在了“學習”的刀刃上,
那么,就來瞧瞧大家的課程體驗吧!


年級 | 我們的同學在上幾年級?
調查可得,大一二學生的占比都超過35%,
因此,如果你正處于大學低年級,
不妨來北大暑校,和同齡人一起頭腦風暴!
此外,還有近4%的學生仍處在高中,
A醬不禁感慨:真是后生可畏啊!


生源 | 我們的同學來自哪?
同學們的學校/工作地是哪兒?
301份問卷也匯集成了很有意思的現象:
有22.2%的學生來自浙江,位居榜首。
A醬的組員調侃:
我賭,其中20%都是浙江省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學生,
因為這個學校的暑假實在太長了!
令我們意外的是,和A醬一樣,
來自海外和港澳臺的學生占比位列Top3、4,
究其原因,A醬分享了她的感受:
相比于國外高校暑校,北大暑校的性價比是非常高的。
而這也能從側面反映出,作為國內一流高校,
北大的國際化建設確實卓有成效!

課前,A醬也想象過,
每門課的教授內容和形式是怎樣?
在暑校的課堂上,
跨學科的頭腦風暴給A醬帶來了全新的學術體驗。

課程體驗 | 實際內容-預期=?
在面對“所選課程的教授內容”這一問題時,
“老師實際教授內容完全吻合學生預期”占比最少,
更多是實際內容在預期所學的上下浮動。
對此,
《數據新聞》的葉韋明老師也對即將選課的同學提出建議:
1/細讀課程大綱,了解授課詳情;
2/比對自身需求和實力,決定是否選課;
3/選課后,提前接觸所學知識和技能,不打無準備之仗。

雖然老師在課堂的實際授課內容并不簡單,
有時超出了A醬的預期想象和知識范圍,
但她沒有退縮,而是及時查漏補缺,
與老師、同學請教,課后給自己加課。
她和占比45.5%的137位同學一樣,
理解并掌握了大部分的課堂內容。

課程收獲 | 難理解?易吸收?
然而,還有超過1/5的學生選擇了“大部分甚至全部掌握不了所學內容”。
出現相應情況的同學也向教務部門提出了反饋意見:
1/規范選課詳情頁面里的“先修課程”等詞條,給選課學生以正確引導;
2/了解選課同學的普遍需求和實際能力,提前反饋給授課教師,以幫助教師做出合適的授課規劃。

來暑校之前,A醬其實有一點私心:
希望此行能夠解決自己的個人問題。
在課程最后,
她收獲了來自天南地北的新朋友,
也澆灌出愛情的萌芽。

情感之喜 | 友情?愛情?師生情??
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
“廣交天下友”,同學們收獲的遠比期盼的多;
但在愛情和師生情方面,落差還是顯著的。
而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愛情,可遇不可求;
暑校課程周期短、規模大,
老師難以和每位同學溝通感情,產生獨一份的師生情。
其實,師生情的現實落差,也是許多老師的遺憾。
對此,《美國文化概覽》的Richardson老師也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雖然我們只有短短幾天的緣分,
但老師們真的很希望在課上課下與同學們聊天交友。
淡化師生間的鴻溝,期待下一個夏天,
師生間真摯的感情會實現質和量上的反超!

4周飛快,8月已至,暑校遠去。
回顧自己的暑校生活,
A醬用兩詞概括:充實、開心!

詞頻 | 屬于你和我的 暑校記憶!
從我們的詞頻統計中得出,
有趣、專業,合作、挑戰……
是大家對暑校課程的普遍印象。
而充實、開心,讀書、交友……
也紛紛成為暑校記憶的代名詞。
當然,“炎熱”也是必不可少滴!
燕園內外相知,二教樓里上課,
農園餐廳打卡,未名湖畔散步,
懷著幾份期盼來,捧著些許收獲走,
這是我們在2019年 北大的夏天里,
共同擁有的“獨家記憶”。

咔嚓 | 2019 北大暑校 《數據新聞》 結課時
?感謝葉韋明、王喆、劉佳昕、王洪喆老師和李瑩學姐,
為本小組提供了專業指導與耐心幫助。
?感謝301位北大暑校知己,
為本份數據新聞作業提供了真實又生動的數據來源。
?感謝8位組員,我們的初衷很簡單:
希望曾來過的我們能覓得點滴共鳴,
希望將到達的他們能喜得可操建議。
而今,我們做到了,我們達到了。
那就再會吧,我的北大暑校。
2019北京大學暑期學校 《數據新聞》課程作業
小組成員 | 徐昌昊 席玖瑞 劉怡玢 陳昕宇 姜啟元 董玉婷 劉睿皙 王一喬
指導老師 | 葉韋明
數據來源 | 301份調查問卷
圖文編輯 | 徐昌昊 劉怡玢 席玖瑞 陳昕宇 董玉婷
地圖制作 | 席玖瑞
暑校標志 | 北京大學暑期學校首頁
聯系方式 | houtengch@sina.com
版權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