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00米不到的延慶路,大部分建筑都是歷史保護建筑
原創 本地老洋房 外灘以西 來自專輯麥小姐的故事

正如前兩天有位讀者的留言所說:延慶路的歷史保護建筑“密度”很高,雖然只有500米不到,但是絕大部分建筑都是歷史保護建筑。這在上海很難找出第二條這樣的馬路(來自:清涇濁渭,去馬來??)。
延慶路頭部有個弧度,走在路上未必太在意,有時候,步行時間充足的話,用照相機的取景框比劃一下,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勘景的導演(導演的脖子上總掛著專業取景器),延慶路的彎自然會呈現出可以秀秀的美圖。


好了,不抒情,延慶路29弄叫大福里,鏈接點進去看看:《》,前兩天麥小姐轉摘了曾居住在延慶路上的毛先生“延慶路碎憶”(毛全泰木器后代回憶錄),鏈接點進去看看:《》,之后,有幾則讀者留言飛來,今天【增補版】轉發幾位“老土地”的回憶文字。

看墻面,上圖還是未修繕前照片,去年開始,延慶路沿線有三處大修,一處是大福里,一處是延慶路121號,有讀者希望寫點此宅故事,這還需要給麥小姐和小助理一些時間,素材收集和歷史資料尋找有點難度的,田野調查和口述歷史的“生活‘一直沒有停止過;第三處是延慶路 159號,這些天,麥小姐看到大宅院里鋪設新地坪,工人們也在做精修、勾勒和批嵌墻磚縫。關于延慶路 159號,鏈接點進去看看:《》。希望有一天,原古巴公使館會被注明,希望每一天,居住者善待這百年大宅;還有,公租房能變成私產房嗎?

文中有錯,能從淮海中路穿到延慶路29弄(大福里)的是淮海中路1200弄,現在依然。大福里與大德里平行,中間隔著延慶路51弄。而51弄里原來有條小橫弄堂可以穿到大福里,有扇籬笆門一直半開著,文革后期被磚墻封死,好像搭建了小房子開始住人,現在這個小橫弄堂的房子正兒八經住人了。上海有許多四通八達的弄堂,后來都封(筆誤,應為”分“)隔了,一來是人口暴增,寸土寸金;二來據說是活弄堂難以抓壞人(來自:billy SH)。
這是對我們寫的《從淮海中路1270弄大德里穿到延慶路29弄大福里,當地96歲張老太太說前塵往事》所做的指正,謝謝啦,“穿到”用得不準確,麥小姐對小助理說,語言文字表達不得馬虎,淮海中路1270弄大德里可走通延慶路123弄。
billy SH 寫的一句話讓麥小姐和小助理”撲哧“笑起來,哦,原來“活弄堂難以抓壞人”,走街串巷這件事看來是越來越稀奇了,源源組織的Citywalk行攝活動主要是走街串巷,真的要珍惜。此活動已舉行兩次,鏈接點進去看看:《》+《》;第三次Citywalk行攝活動正在做設計,稍等。
下圖,淮海中路1200弄口的轉角大陽臺,TA是蓋斯康公寓,目前被稱為“淮海公寓一號樓”,躲在里面的二號樓,八十多年來保存完好,東隔壁的淮中大樓(原Hanray Apartments)也是如此。鏈接點進去看看:《從淮中大樓到淮海公寓再到淮海大樓 讓我們想起叫得響的外國名字》+《》。

有讀者提到蓋斯康的停車場是當年的游樂場。
我住對面上方花園的,經常去蓋斯康屋頂停車場玩騎自行車沖下來。剛學會騎自行車,不會剎車,所以在旋轉下來車道急速下來,結果在墻上硬生生的擦下來,左手鮮血直流,回家怕大人罵只能悄悄的忍住,還好沒有發炎,這事記憶猶新。。。。調皮搗蛋的童年(來自:如影隨形)。


延慶路的這個彎,也得益于老房子的配色而網紅,如今原始紅磚顯露出來,更質樸,現在修老房子的師傅有點慢工出細活的意思,這幾天還在局部修補,蠻認真,麥小姐看在眼里。有句說句,空調外機安裝需要出臺嚴格的法律條文,規范一下。


大福里的一個收尾設計,仰看也是個”船頭“,這個樓造型和隔壁樓之間本來是一條小弄堂,被愣是封閉了,從自然通風和人員疏散而言,不應該。
關于大福里,老土地黃全國先生留下一首打油詩:
大福里
紅磚紅瓦綠窗趣, 磚瓦浸潤兒時娛。
凝視相片大福里, 當年嬉笑仍依稀。
從出生到15歲,(我們家)住在6號二樓,寶瑞西菜館的樓上,劉老板在我印象中就是位普通的八旬老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家仍然保留著但已經多年未用的整套1930年代的西式廚灶,用煤氣的烤箱,鑄鐵的鍋臺,現在應該還留在6號一樓,不知是否還能永久保留下去。門口的修鞋老皮匠不知是否還在世,當年的小皮匠應該變成了老皮匠,修車的小張應該50多歲了吧。很想念駝背阿婆的餛飩,很想念她推著那輛用舊式鐵皮嬰兒車改造的餛飩攤位車。還有,現在花園的墻壁和門,在解放初都應該是鏤空的鐵藝(圖片中二樓的鐵藝陽臺可以窺見當年的樣子),后來應該是大煉鋼鐵的時候拿去煉鋼了,才變成了今天水泥白墻和大黑鐵皮門,時代的遺憾。另外,文中提到的長樂學校是我的父母輩和我的母校,原先在淮海路東湖路口,拆了建造現在的嘉華中心略可惜(來自:Howard)
關于東湖路的長樂學校,鏈接點進去看看:《》。麥小姐太熟悉東湖路、淮海中路口,小時候總是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去買好吃的,饞,饞癆痞特指貪吃、食欲強,沒想到這三個字最早出自《金瓶梅》西門慶之口。
鏈接點進去看看:《》。下圖,有攝影者從延慶路51弄某號陽臺上平視了”愛爾蘭邨“有趣的山墻,步步高。

延慶路51弄是俄羅斯人設計的,是上海比較少見的荷蘭式建筑。我家房子的老房東是解放前的資本家,用金條從美國人手里買過來的(來自:清涇濁渭,去馬來??)。
請建筑專業的同志前往鑒定一下。如下是舊文,也改了一下。

淮海中路1270弄轉轉圈,出
延慶路123弄去延慶路123弄
《三國志 荀彧傳》: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到達此地非常方便,弄堂口就是個公交站,華亭路口有地鐵1號線,常熟路口有地鐵7號線。懂的人可以穿進去到達延慶路、東湖路,現在時髦的巨富長潮人出沒地帶。疫情期間,淮海中路1270弄關閉,只能延慶路123弄進出。




造型和外飾面獨特的新里洋房
編號12為延慶路121號為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筑。
編號13為淮海中路大德里弄口,聶耳曾住此地。
對比老地圖發現,現在的大德里是通暢的,但以前是封閉小區,用當地最年長者之一的張老太太(98歲)的話說,大德里全是外國人,她清晰地記得華亭路(麥陽路)是外國人談戀愛約會的地方,常??吹酵鈬小⑴嗄暝凇跋悖ㄎ牵┍穷^”。

延慶路123弄和延慶路51弄開發出的新里洋房可不可以看成麥陽路/格羅希路僑民社區另一個大項目?無論是中國建業地產也好,或者立升和中國建業地產齊肩的開發商也好。其中我們看到了延慶路121號這戶大宅,他會不會是這里的開發商呢?





當麥小姐看到這條留言,她褪下老花鏡,雖然她以前一直在香港,但對這個名字還是知道的,(四)(人)(幫)。他爹姚蓬子曾住在威海路林邨。
原標題:《【增補版】延慶路大福里到淮海中路1200弄再從淮海中路大德里回延慶路123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