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眼損傷“元兇”竟成“幫手”,通過近紅外光刺激可恢復視力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


作者:竹子
導言:長波紅外線大多對眼睛沒什么損害,但短波紅外線,如近紅外光,會導致白內障。本是眼損傷元兇的它,卻成了科學家眼中的“千里馬”。科學家將其和基因療法結合治療致盲疾病,開發出一種新療法,可恢復視力。
近日,巴塞爾分子和臨床眼科研究所(IOB)的科學家與哥根廷的德國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DPZ)-萊布尼茲靈長類動物研究所的同事一起,在基于基因療法的基礎上,利用近紅外光激活退化的光感光器,開發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致力于造福盲人恢復視力。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為了提高視網膜光感光器對近紅外光的靈敏度,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三組分系統。第一個成分包含工程化DNA,可確保為熱敏通道編碼的基因僅在光感受器中表達。第二個成分是金納米棒,這是一種尺度從幾納米到上百納米的棒狀金納米顆粒,在生物醫學上應用于體外診斷和體內治療,可以有效吸收近紅外光。第三種成分是一種抗體,能確保在光感光器中表達的熱敏通道,與局部捕獲近紅外光并局部釋放熱量的金納米棒之間牢固結合。
研究人員首先在患有視網膜變性的工程小鼠中測試了他們的系統,證實了近紅外光能有效刺激光感受器,并且這種信號被傳遞到了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后者代表了視網膜向大腦高級視覺中樞的輸出。接下來,他們表明,用近紅外光刺激小鼠的眼睛也被大腦區域的神經元拾取,這對意識視覺(初級視覺皮層)非常重要。他們還設計了一種行為測試,其中未經治療的盲鼠不能使用近紅外光刺激來學習簡單的任務,而經過三組分系統治療的盲鼠可以執行與近紅外刺激有關的任務。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和匈牙利塞梅維什大學的科學家合作,在人類視網膜上測試了新方法,這些視網膜可在培養基例存活數月。但是,光感受器失去檢測光的能力后,一天左右就會失明。實驗結果表明,用三成分基因療法進行治療后,近紅光照射可以重新激活人視網膜的視覺回路。
研究人員認為,近紅外刺激是向盲人患者提供有用視力的重要一步,這樣他們就能恢復閱讀和看臉的能力。他們希望給盲人帶來希望,他們的主要項目重點關注恢復視力,將進一步加強研究視覺回路與修復。
參考:
"Restoring light sensitivity using tunable near-infrared sensors" Science (2020).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 … 1126/science.aaz5887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