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冠期間用薯片筒自制聽診器,中部戰區總醫院論文登頂級期刊
日前,世界心臟病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歐洲心臟雜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在線發表了來自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5名臨床醫生的一篇文章。團隊在這一影響因子超過23分的知名期刊上分享了奮戰在抗擊新冠疫情一線時的一項創意:用薯片筒和消毒A4紙自制了替代版聽診器。

高旭輝等人表示,“這沒什么不對,然而這種觀點可能會誤導醫生放棄他們的聽診器。”放棄的原因是:第一,許多醫務人員在疫情期間被感染,所以他們害怕接近病人;第二,醫務人員穿著防護服后常規聽診器不實用;第三,超聲波設備不僅可以手持,還可以提供檢測數據和成像。
然而,作為參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線治療的最大軍隊醫院,中部戰區總醫院在疫情暴發后在一線工作了超過60天。根據他們的臨床經驗,高旭輝等人想強調: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要棄用聽診器。
作者們列舉了六點原因。首先,COVID-19患者住院期間存在交叉感染風險,不允許家屬陪同。與此同時,因為死亡率的存在患者往往害怕這種疾病,他們需要更多的人道關懷。“聽診器不僅僅是診斷的工具,還可以作為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橋梁。它允許我們與病人互動,傾聽他們的過往、生活方式和身體。聽診可以縮短醫患之間的距離,更容易獲得信任,建立更好的醫患關系。”

第三,醫生的第一個步驟是聽診肺部,以確定肺部是否受到感染。在沒有做詳細的身體檢查之前,依靠設備往往是不合適的,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誤診。
第四,在臨床緊急的情況下需要的是立即找到原因,而不是尋找超聲設備。例如,病人在使用呼吸機時突然被干燥的黏液堵塞,在關鍵時刻,能夠挽救患者生命的是床邊的聽診器或隨身攜帶的診斷工具,而不是超聲波設備。此外,使用聽診器可能比使用超聲波設備更容易確定胃管是否在胃里。
第五,醫生需要在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后進行初步診斷,而不是出具一份冷冰冰的昂貴的檢查單。使用昂貴的設備進行檢查,不適合對患者進行初步診斷或實時監測。
第六,手持式超聲設備或口袋超聲設備都很昂貴,因此不是每個社區醫院或偏遠村莊診所的醫生都能配置。然而,這些醫生奮戰在防疫第一線,每天也面臨著更高的感染風險。

“我們的醫務人員沒有感染SARS-CoV-2。”作者們強調。
另外,相對于在疫情中就地取材的這一“應急設備”,作者們也提到了當下的一些新設備,比如非接觸式的藍牙聽診器。
然而,無論如何,作者們認為,“在新冠疫情暴發期間,不應丟棄聽診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