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消費的B面|三大消費主力的消費意愿在疫情中受挫
消費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從2011年起就超過了50%。市場調研機構尼爾森2019年的報告顯示,從2016年第三季度到2019年第三季度,即使GDP增長率有所下滑,中國的消費趨勢也依然持續保持高位運行并始終高于全球消費趨勢指數。

中國消費者的信心主要來自對就業的信心。如果消費者對未來的就業前景較為樂觀,就會有更穩定的收入預期,從而更加愿意增加當前的消費支出。根據尼爾森的數據,如果就業預期指數的榮枯線是50,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的就業預期指數達到了78。
但隨著疫情持續沖擊經濟,2020年前4個月中國城鎮新增就業354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05萬人,2月至4月的失業率相比去年上升近0.9個百分點。截至2019年末,中國城鎮就業人員總計4.42億,按照這一比例,失業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即代表著約440萬個城鎮人員面臨失業。2020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表示,如果實現“六保”,尤其是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中國就能在今年實現經濟正增長。
在當前就業形勢不甚樂觀的大背景下,中國的消費者信心是否會出現變化?如何從消費者需求端入手刺激消費?
疫情中,三大消費主力受到哪些影響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聯合庫潤數據、協多咨詢在3月29日至4月3日進行了中國疫情后期消費洞察研究(下稱“研究”),樣本覆蓋中國30個省級行政區共2500份樣本。該研究發現,34%的受訪者收入下降,其中26%的人經歷了一到三成的收入下滑,但是仍有63%的受訪者認為明年自己的工資會有所上漲。
安泰EMBA課程教授呂巍認為,上述數據展現了中國消費者在疫情后依然較為樂觀,但是事實可能并非如大家期待的那樣發展。中國的消費增長主要依靠中產階層、小鎮青年和女性消費群體三大主力驅動,疫情對收入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三方的消費信心。
首先,中國中產階層人口有約4億,預計2022年中產階層將占到城市家庭的54%。上述研究顯示,超過65%的中產階層分布于一、二線城市,但是,身處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的中產階層的收入凈增長人數占比分別為-11.8%、-10.0%和-8.8%。也就是說,預期收入下滑的中產階層比預期收入增加的中產階層數量更多。
其次,隨著近年來鄉村振興的逐步發展,小鎮青年群體的消費能力也在迅速增長。三、四、五線城市對快速消費品增長的貢獻率達70%,2030年預計中國個人消費品有66%的增長均來自于這些下線城市。但疫情之下,更多小鎮青年認為自己未來收入會下降,四線城市小鎮青年的預期收入凈增長比達到了-9.9%。
從性別角度出發,女性消費群體在化妝品、服飾、實用百貨、母嬰及兒童用品、家居用品方面的消費貢獻比例均超過了50%。但是上述研究顯示,女性對于今年的收入預期稍低于男性。
此外,從支出意愿來看,女性和小鎮青年的消費也因為疫情明顯受挫。因為今年和明年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加,這兩類人明年的消費預算都出現了明顯降低,女性的消費支出凈增長占比為-13%,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則為-20%。
針對性政策可以引導消費者信心走上螺旋上升的通道
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演進過程中,中國消費者信心也出現了下滑,波谷持續了兩個季度。但在波谷之后,中國市場的整體消費者信心得到了迅速恢復和長足增長。2009年尼爾森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至90%左右,2010年初恢復到了109%,而2019年末則上升至112%。
總體來說,疫情后的消費變得更加理性。人們會更有計劃地減少超前消費、沖動性消費以增加儲蓄。因此,如果政府政策引導得當,消費市場品牌與零售共同努力,中國消費者信心有可能在此次疫情后再次進入螺旋上升的通道。
研究發現,降息和補貼更能增強消費信心,適當的降息降稅對于中產階層的激勵更加明顯,可以考慮作為下一步的政策關注方向。2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可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保證企業防疫貸款利率低于1.6%,但是當前個人房貸利率基本還維持在5%上下。呂巍認為,稅率也是一樣的邏輯,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的個人所得稅偏高,其中也有可以釋放的消費能力。
但是,降息對其他群體的激勵程度偏低。3月以來,我們時常會看到新聞中報道所謂的“日光盤”,即開盤一日即售空的樓盤。然而,這些“日光盤”基本集中在中心城市或核心地段,從全國范圍看,房貸對個人來說的債務壓力依然很大,無論是購房還是租房,人們的預算檔次有所下降。
呂巍指出,真正對買房有迫切需求的人主要是高收入群體,他們購房的原因一是為了抵抗通貨膨脹的壓力,其次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居住環境。而對于在更年輕、發展水平較低的城市中生活的人群,或者家庭收入較低的人群,他們更需要的是就業機會,所以對這兩個群體來說,他們更愿意通過加班或者兼職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因此,針對性的政策十分有必要。此外,政府也可以考慮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在有條件的地區適當延長假期,為人們提供更多休閑和消費的時間。

(本文內容改寫自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5月29日“兩會交響,共探復工后的消費源動力”直播)
--------
“消費的B面”專欄,以消費現象為入口,窺探消費另一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