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籠中鳥兒為何歌唱?推薦幾本黑人作家的書
2016年11月,在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第四十五任美國總統之后不久,《經濟學人》把他的當選解釋為來自“種族歧視者的反撲”。
即使反對種族主義早已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但當奧巴馬真的問鼎白宮后,則深深地引起了美國內部大量潛在的種族主義者的不滿。直到新一屆總統競選,他們迫不及待地把選票投給了屢屢在種族議題上大放厥詞的特朗普。這說明了,種族歧視的幽靈在美國從未走遠。
5月25日,明尼蘇達州一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導致黑人喬治·弗洛伊德當場死亡,引發了多個城市乃至席卷全美的抗議行動。《每日秀》主持人崔娃認為喬治·弗洛伊德之死是“美國社會和美國黑人之間的契約”又一次被打破的標志性事件,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之際,黑人群體不僅要暴露在病毒的威脅之下,還要繼續生活在種族歧視的陰影之下。
為了更好地理解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和暗潮涌動的社會憤怒,我們梳理了幾位代表性的美國黑人作家的小說和散文集。穿過這些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夢想擁有一雙藍眼睛的黑人少女、一位黑人奴隸主匪夷所思的一生,迫于命運殺死幼女寵兒的黑人母親……這些書籍,不僅僅是當我們要關注“種族議題”時才去打開的,他們本身揭露的其實是全人類人性中共通的復雜幽深。這些內嵌著的深刻的人文性和批判意識的作品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寵兒》

這本書的作者托妮·莫里森是美國當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主要代表作還有《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爵士樂》《天堂》等,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歷史上得此殊榮的唯一黑人女作家。
《寵兒》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現已經成為當代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也是美國文學史上最暢銷的作品之一。小說完成于1987年,1988年即獲得美國普利策小說獎。
《最藍的眼睛》

《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

1969年出版的《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是瑪雅·安吉洛最重要的作品。瑪雅獲得包括三次格萊美獎、美國國家藝術勛章(2000)、林肯勛章(2008)、總統自由勛章(2011)在內的諸多榮譽。
瑪雅·安吉洛在本書中回憶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南方小鎮斯坦普斯及加利福尼亞州的成長經歷。從三歲到十七歲,瑪雅不僅要與那如影相隨的錯位和不安全感作斗爭,還要面對種族主義、性騷擾和強奸等一系列令人心碎的挑戰,這種遭遇影響了她的一生。最終,她意識到,愛自己、善待他人、變得堅強、閱讀偉大的作品是打開心靈桎梏的鑰匙,會給人自由。《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詩意卻富有力量、足以觸動心靈并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
《已知的世界》

這本書的作者愛德華·瓊斯自小生活在貧窮的單親家庭,是家族中唯一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2003年出版的這本史詩巨作《已知的世界》是他被雜志社辭退后僅僅用時三個月完成的,一經出版便迎來浪潮般應接不暇的贊譽。美國的文學評論家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發出驚呼,愛德華·瓊斯的名字從此與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南方作家代表威廉·福克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瑞森的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
譯者曹元勇在《文景》雜志中評論認為,愛德華·瓊斯完全超越了他的黑人作家前輩們的視野,也超越了很多在作品中描寫過黑人生活的其他美國作家的視野。他雖然并不回避白人與黑人之間的不平等,但卻沒有刻意在膚色對立、種族問題上做文章,而是突破膚色對立和種族意識的局限,站在當代人文精神更高的視野上,把觸覺推進到歷史和社會制度的深處,對在特定社會體制中無論白人或黑人人性中的復雜矛盾進行深入挖掘和再現。《已知的世界》所要表現的真正主角其實是那個非人道的社會制度,其中一個個色彩飽滿的人物不過是在那個制度機體上面活動的有機細胞而已。
《下一次將是烈火》

第二篇《十字架之下》最早發表于1963年的《紐約客》,當時正值亞拉巴馬州發動的針對黑人的暴力事件,鮑德溫憑借其對“國家的黑暗現實尖銳劇烈的批判”登上《時代》雜志的封面。作家回憶了自己17歲時遭遇的信仰危機,描述了基督教堂里遍布的偽善和暴力,以及自己和美國黑人穆斯林運動領袖的一次分歧。鮑德溫深刻地指出種族歧視的根本來源于白人對權力的病態迷戀,以及他們面對公義和歷史的虛無與恐懼,號召黑人和白人拋棄黑暗的膚色政治,共同承擔起艱難的歷史責任。
《假如比爾街可以作證》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這對年輕的戀人在依戀、絕望和希望中沉浮。在這個交織著激情與悲傷、仿佛有藍調音樂在背景中回蕩的愛情故事中,詹姆斯·鮑德溫深刻地塑造了兩個生動可信的人物,他們的形象已經成為美國靈魂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假如比爾街可以作證》和馬丁·路德·金的演說《我有一個夢》都誕生于戰后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的大背景下,鮑德溫用文學的形式,為那場轟轟烈烈的黑人民權運動,做了形象化的注腳。
《在世界與我之間》

這本書的作者塔那西斯·科茨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記者。 他于2015年出版的這本《在世界與我之間》,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有色人種促進會形象獎,并入圍普利策獎、全美書評家協會獎終選名單。
塔那西斯·科茨在這本書中發問,為什么孩子要用寶貴大腦的三分之一來考慮怎樣保證身體安全;為什么每天早上可以醒來這件事本身都不能確定;為什么前途遠大的年輕學生會毫無征兆地被殺死……科茨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所有那些被強加上不可擺脫的特征,被羞辱、被貶低、被摧毀的人,能夠打破身體的枷鎖,用知識和見聞保持頭腦的清醒,從而遠離束縛和盲目。
黑人也是美國人,而美國夢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可能是一場噩夢。
《正義的慈悲:美國司法中的苦難與救贖》

這本書試圖說明貧窮的反面不是富裕,而是公正。布萊恩·史蒂文森認為,衡量一個社會的標準不是看它如何對待有錢勢的人,而是能否對那些貧窮的人、被定罪的人、被監禁的人給予仁慈和悲憫。
《正義的慈悲》入選《時代》周刊年度十佳非虛構作品,獲得了2015年美國全國有色人種促進會形象獎。
《地下鐵道》

也許你要有足夠的勇氣,才會決定看一本講述奴隸制的小說。但你一旦踏上科拉的逃亡之路,便不可以中途放棄。這是令人心碎的故事,也是一段充滿啟迪的旅程,在無望的逆境中尋找生機,在黑暗的地下尋找光明。
《地下鐵道》是科爾森·懷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 )的代表作,曾獲得普利策獎。他生于紐約,在上東區長大,寫過六部小說,兩部非虛構作品,獲得過麥克阿瑟天才獎、古根海姆獎及懷丁作家獎。他的新作《鎳幣男孩》在今年再次獲得普利策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