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電子屏幕在陪伴兒童的同時,也帶來了隱患
原創 No.18 滌心谷
點擊上方藍色文字關注《心悅心聲》
2020年6月1日,第70兒童節,
光陰飛逝,童年卻不會老。
所以,別管上次被稱作兒童是什么時候
今天我們就要聊聊童年和游戲!
還記得你的童年在玩什么嗎?
70后的游戲多與自然和生活工具有關:上樹下河、滾鐵環、丟泥巴……這讓70后在生活技能操作上展現出優勢,小至桌椅板凳,大到汽車零件,我們的父母總是自己動動手就能修理。



90后的游戲就“先進”多了:跳牛皮筋、積木、玩具賽車、飛行棋……因此90后擁有了更加開闊和靈活的思維。


如今,樂高、機器人、拼圖……當然還有包羅一切的手機和pad,這些早已成了10后最熟悉的游戲,令上世紀出生的老阿姨們著實羨慕不已。
每個時代的熱門游戲對于兒童的智力、身體的發展的意義遠遠大于玩樂本身。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
“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兒童時期的游戲對你意味著什么?
三兩歲自己玩。
剛會走路時候的我們,常常一個人玩得不亦樂乎,那些在大人眼中無聊的爬坡、座椅、階梯都是有趣的所在。但那時候的我們有點兒“目中無人”,還不能注意到身邊的小伙伴,更多時候喜歡在自己的世界里各玩各的。

四五歲,我們開始對別人手中的玩具感興趣,有的成為了最投入的圍觀者,有的成了愛一樣搶一樣的小霸王,有的則成了哥哥姐姐的模仿者……我們終究開始真正有了社交,開始與家人之外的人建立聯系。
六歲創造角色。
六歲的我們早已不是家長能追得上的了,我們有了屬于自己固定的玩伴,甚至是小團體,在其中擔任了重要的角色。從老鷹捉小雞到“建立王國”,我們都需要和伙伴們配合完成整個故事或任務,在自己創造的“模擬世界”中學習制定和遵守規則,學習適應更廣闊的世界中人與人的交流。

學齡期的我們開始選擇朋友,“志同道合”遠比大人們想象的早。最開始我們選擇同性別、同年齡的朋友,玩一樣的游戲。青春期后的我們開始從更廣泛的視野中選擇朋友,同時也有了性格、能力、默契等更多的標準,也開始接納朋友在游戲中的“和而不同”。
如今,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有了共同的朋友:手機和pad,我們在電子游戲中各自釋放壓力、收獲慰藉。
1970年代,兒童開始接觸電視的平均年齡是4歲,如今已提早到了4月齡。

近期著名雜志JAMA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嬰兒四月齡前長時間使用手機、pad、電視等媒體越多,在2歲后出現自閉癥癥狀的概率就越高。因為過早和過長時間使用電子屏幕,大大減少了他們和父母交往的時間,從而影響了神經和心理的發育。
許毅教授提到,現代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理性認識過多,感性認識過少,導致青少年后期至成人早期出現了問題解決能力缺乏、情緒智力發展不足等問題。
更多現實生活中的游戲帶來的感官、情緒、認知、言行等各個方面的刺激,是電子屏幕永遠無法替代的成長體驗。
通過游戲兒童才能獲得潛意識滿足、學習欲望的合理宣泄,在豐富的活動中鍛煉身心、開啟創造力,在與父母、朋友的互動中獲得情感的聯結……
游戲對于兒童,從來不僅僅是消遣,它是我們未來漫長生活中重要的幸福感來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