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面對不可理喻的熊孩子,我們還是打一頓?
原創 張立憲 讀庫
按:6月1日,我和小伙伴已經趕奔南通,繼續收拾讀庫物流基地,準備6月6日向各位匯報。請大家屆時關注讀庫微博、讀庫小報微信公號,6月6日,星期六,下午三點見。
▼
這個標題并非聳人聽聞嘩眾取寵,而是想科學理性地探討下育兒問題。
之所以提出這一主張,一是受到前些天母親節的啟發,許多自詡“老母親”的媽媽都對孩子發出虔誠祈禱:今天你能不惹我生氣,就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了。瞧瞧,任何愿景都有高低之分,我們并不敢奢求實現最高理想,能達到希望的低線就很好了。
就像吉爾·墨菲的《讓我安靜五分鐘》,繪本里的大象媽媽,如果幾個象寶寶不在眼前,自己能夠美美地泡個澡,“這就是天堂”。但這個無人打擾的澡并沒有泡成,她只好躲進廚房,只想一個人安靜地待五分鐘。最終,她安靜地度過了三分四十五秒。
第二個理由就是,讓爹娘把自己打一頓,這是來自孩子的呼聲。今天都兒童節了,我們能不能尊重一下他們的心愿?
當然,這樣的呼聲也是有限制條件的:當他們是孩子時,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等長大后才回過味來,相較其他情況,覺得小時候還是挨打的好。
聽起來很荒謬很殘酷吧?但千真萬確,且不止一人。
我曾經和一個老哥們喝酒,這個五大三粗的鋼鐵直男說起自己的童年,簡直充滿恐懼和顫栗。他最害怕的是,如果自己早晨犯了什么錯,著急上班的媽媽并不會當場發作,而是來一句“等我下班再收拾你”,然后飄然而去,留他飄搖在凄風苦雨中。到晚上回到家里,媽媽也許忘了早晨的事兒已然如沐春風,或者再處罰訓斥一下,但不管什么樣的結果,都抵不過他那一整個白天都在對未知危險的各種恐怖想象中凄惶發抖。
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回,他說,真希望我媽就當場打我一頓,打多狠我都認了。
這些年來,和許多成年人掏心窩子,聊到自己的兒時陰影,類似這樣的表述比比皆是:
——寧肯父母打我,也不愿意看到他們倆吵架打架。
——我寧愿讓他們打我一頓,也不愿意聽他們嘮叨我如何不如別人家孩子。
——看到父母冷若冰霜的臉色,我覺得還不如被他們劈頭蓋臉罵一頓。
——哪怕挨頓胖揍,也好過爸媽說“我就不要你了”。
——他們無數遍地說“早晚你要把我氣死”,我每次都想干脆你現在就把我掐死算了。
——聽媽媽說“我怎么生下你這么個××”,我就特別想扇自己耳光向她謝罪……
僅舉六例,想必大家已經感同身受了,最大的成長煩惱,并不是肉體受到多少摧殘,而是心靈上的傷痕和負擔。
以如今為人父母者的情商和教養,大多已能知道這些言行的不妥,但我發現,有另一種情況,很少被意識到。那就是,對孩子抒發悲情,說自己多不容易,為孩子吃了多少苦。繼而引申到威脅或暗示:你長大了要不念爹娘的好,那可真是良心給狗吃了。
這大概是代代相傳的中國式絮叨,也由我們不由自主地繼承下來,其中的種種不合理之處,卻很少想到。
這些絮叨的最大害處,是讓孩子覺得父母所受的苦楚是他導致的,繼而自己產生愧疚感乃至罪惡感。可是,這并不是他的主動行為啊,還不是爹娘愿打愿挨。沒到承擔民事責任的年齡,卻要背負這樣的道德重擔,實在是不人道。
把生養孩子當作一種投資行為,很容易產生“白眼狼恐懼”。如此這般屢屢反復強調,想要的是孩子知恩圖報,但也許收獲的正是一個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的效率專家,就像我們自己,就像我們的父輩、祖輩。
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狀況是“主賓錯配”,如同一個人應該稱對方為“賢弟”,而不能主動把“賢”字掛在自己身上。感恩戴德這種事兒,應該是感恩的人自己內心深處生發出來,而不是施恩的人要求出來的。強調、威逼之下的感動與感激,誰能保證不是一種討好賣乖的表演性人格呢?
一個人的媽媽打小就跟他說生他的時候自己落下了嚴重的病根,他曾經心疼過,感激過,但媽媽無數次的訴說,到最后……他對朋友傾訴自己熬到少年時的內心想法:我寧肯媽媽打我一頓,也不愿意再聽她說自己這些苦了。
光陰在荏苒,風水輪流轉,我們由當年的孩子成為了當下的父母,摸摸心口,你還能聽到自己童年時的內心呼喊嗎?
我們都不是圣人,面對不可理喻的熊孩子,當然會有歇斯底里理性不再的時候,但是,如果實在控制不住——語言暴力,人格貶損,情感綁架,肉體懲罰——在這四項中,你會選哪一樣呢?
那還是打一頓吧。
▲
作者: 讀庫主編·張立憲
閱讀原文
原標題:《我們還是把孩子打一頓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