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中美浮夢錄|石泉慘案賠償記(下)

王元崇
2020-06-01 18:07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研究所 >
字號

交涉

1885年9月22日,石泉慘案發生20天后,中國駐美公使鄭藻如關于案件的第一封電報抵達北京總理衙門。電報寥寥數語,要求總署告知之前美國人在華遇害案件的賠償銀數,以便他與美方交涉賠償。總署一頭霧水,于9月28日復電詢問:“美傷華人,因何起釁?在何地?共傷幾人?現查辦如何?”鄭氏在30日電復說:

此案因輪車公司在洛士丙冷地方挖煤,工價華賤土昂,公司辭去土人工頭數名。七月二十四日土人聞信,突到洛士丙冷華人寓所焚殺,聞斃華人多命,即委黃錫銓等往查。先經洋官將尸埋葬十八。接錫銓草草稟稱,啟棺親驗,華人全尸五具,余或頭腰,或手足,或數骨,或焦焚零碎,細驗約二十具,傷者十人,尚無大礙,現擬趕查損失財物等情,俟續稟確情到日,力催外部辦兇追贓。再洋文譯曰洛士丙冷,距美都及金山各六千余里。

“七月二十四日”是中國農歷日期,即公歷的案發日9月2日。電報顯示,鄭藻如在9月30日這天仍未獲悉案件的確切情報,甚至也不清楚洛士丙冷(即石泉鎮,Rock Springs)的具體位置。但鄭氏對此排華暴行格外重視,除了向總署詢問相關事宜和成例,還向兩廣總督張之洞發電詢問廣東對沙面案件的處理,并聘請了美國律師,為對美索賠做準備。張之洞很快復電,詳細介紹了1883年廣州沙面地方民眾與英美船只沖突及中方的賠償情況。

位于華盛頓杜邦環島的中國駐美公使館。攝于1893年。

11月30日,鄭藻如就石泉慘案致信美國國務卿湯姆斯·貝亞德(Thomas Francis Bayard),要求美方嚴懲兇手、賠償損失、保護在美華人。信件極長,層層鋪開,環環相扣,既介紹了相關案情,附以傅列秘、黃錫銓等人的報告總結、證人證詞、法醫鑒定、遇害人名單及財產損失清單,又羅列了中方對在華遇襲的美國公民的賠償情況。可見鄭藻如是下了功夫去做這項對美索賠的工作的,按嗣后接替他的張蔭桓的說法,光是聘請律師就花費了4000美元,相當于現在的11.2萬美元。

石泉慘案之前,中方曾就1880年丹佛的中國城襲擊案(注:1880年10月31日,丹佛中國城遭美國白人暴徒洗劫,1人死亡,多家商鋪及住房焚毀)向美索賠,遭到拒絕。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威廉·伊瓦茲(William Evarts)稱“不知美國政府有為暴徒行徑負責的義務,中美之間的條約也沒有這樣的規定”。

為此,鄭藻如特別在信中指出,1858年《中美天津條約》第29款約定“凡欲人施諸己者,亦如是施于人”,但美國并未履行這一條約義務。他歷數美方就美國人在華受傷案件向中國政府索賠的先例,特別提到1858年美國人索要的735258.97美元,而中國政府“悉數嘗清”。鄭藻如說,如果美方這次還堅持不肯賠償,那么對那些在華遭受損失的美國人,中方也將同等對待。這個態度是十分堅決的。

鄭藻如也指出美國并非沒有賠償的先例。1850年新奧爾良發生針對西班牙人的騷亂,美國政府最終向受害者賠付了一大筆錢。依此先例,美國應該賠償石泉鎮遭受襲擊的華人。鄭藻如寫道,美國在1880年美中條約中承諾保護在美華工利益,但顯然沒有做到。

12月2日,鄭藻如再度致電北京總理衙門,匯報說:

洛士丙冷案,查因洋工停工挾價,屢恨華工不從。七月二十四日早,攻占華工所挖煤穴,毆傷華工三。未刻又攻華人住處,斃二十八,傷十五,焚掠七百余華人之財產房屋,值十四萬七千七百余元,已與狀師訂稿,今日照請外部辦兇,賠償撫恤。

這樣,在慘案發生整整3個月后,總理衙門才第一次相對確切地了解了案情。對于鄭藻如的應對,總署指示說,嗣后遇到類似事情,“須電奏請旨再辦”;徑直先行辦理的話,恐怕會讓對方鉆空子。由此看來,當日駐美公使與北京總署的溝通不甚暢通,對此類排華事件沒有一個統一有效應對機制。好在雙方對此慘案均十分重視,在鄭藻如的匯報之外,總理衙門還通過英文報紙去了解案情,意識到“自開金山以來,未有如此奇慘事也”。

1886年2月18日,國務卿貝亞德對鄭藻如的要求作出了正式答復。答復稱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即便有責任,那也是州政府的責任而與聯邦政府無干;具體就石泉慘案而言,美中政府均未涉及,施暴與受害的都是“在我國的陌生人”,即外國人。據此邏輯,聯邦政府不能予以賠償。

對于鄭藻如提到中美對等的條約義務,貝亞德認為這屬于“訴諸人身謬誤”(ad hominem)的論辯,而非條約本身的規定。他明確說美國政府不會對本國公民的個人犯罪負責,更不會對居住在本國的外國公民的個人犯罪負責。美國政府嚴厲譴責暴行,但在石泉鎮發生的暴行不該由美國政府來負責。

至于1850年美國賠償西班牙一案,該國務卿認為與石泉案件有本質不同。在新奧爾良騷亂中,西班牙領事館受到破壞,且事發當時美西正交涉遣返侵犯古巴的美國人事宜,此事有一定的外交背景,故而總統建議國會對西班牙進行一定程度的賠償。石泉慘案不能與之相提并論。

接著,貝亞德筆鋒一轉,指責中國移民固守舊習,“拒絕融入大眾之中”,因而才受到歧視,尤其會被那些同他們競爭工作的外國移民看不順眼。他說外國勞工之間的矛盾哪里都有,不惟石泉一處,美國政府待他們一視同仁,“用以保護在賓州的意大利或匈牙利勞工的,或是在俄亥俄的瑞典勞工的,同樣用于保護在太平洋沿岸的中國勞工”。

Puck雜志1886年3月17日的諷刺漫畫。中國公使左手向美國國務卿展示:“中國政府1858年賠償了美國公民所要求的735258.97美元,悉數嘗清”,右手握著“中國的要求”。國務卿貝亞德與此前兩位國務卿一樣,對中國的賠償要求不屑一顧。三位分別在1877年、1881年和1886年擔任國務卿的政客背后的墻上都寫著同樣的一句話:“中國人沒有選舉權和權利,本政府堅決認可這一點。”

貝亞德的態度很清楚,概而言之,就是美國聯邦政府對石泉慘案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更有沒有對華工進行賠償的法律義務,中美于1844年、1858年、1868年和1880年簽訂的四個條約沒有這樣的規定,鄭藻如借條約所做的演繹純屬“訴諸人身謬誤”式的爭辯。至于案件證詞中屢次提及的石泉鎮居民集體洗劫華人社區一事,該國務卿絕口不提。

鑒于石泉慘案已經造成廣泛影響,美聯社、《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均進行追蹤報道,一時間成了全國著名的案件,貝亞德在信的最后說道,在目前的局勢下,總統可能會向國會建議賠償華工損失,但那完全是出于同情和憐憫,而不是法律或條約的義務;國會也可能基于同樣的理由,批準“非因法律義務”(ex gratia)的賠償,雖然之前從未有過這樣的先例。

賠償

石泉慘案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對美國政府善后形成了巨大的輿論壓力。美國駐華公使田貝(Charles Denby)也敦促華盛頓對華賠償,匯報說中國的反美輿論正在抬頭,廣州和重慶等地接連發生抵制美國商人和傳教士的事件,在華美商感受到了明顯壓力。在田貝看來,實力派人物、兩廣總督張之洞也成了鼓動地方反美的中軍人物。

在這種情形下,美國總統克利夫蘭于1885年12月建議國會考慮批準對華工合適的賠償。

此時光緒皇帝任命太仆寺卿張蔭桓為新任駐美公使,正式頭銜是“駐美、日、秘國大臣”,也就是駐扎美國、日斯巴尼亞(即西班牙,Espa?a)和秘魯國的公使,駐節美國首都華盛頓。1886年3月19日,張蔭桓由香港抵達日本橫濱,特意去往東京拜訪了日本外務卿井上馨,同他談及美國的排華事件。張氏問詢美國是否應當賠償,井上馨沉思良久后說:“如果中日這樣對待美國人的話,美國是一定會向我們索賠的。”這堅定了張蔭桓向美索賠的決心。

4月7日,張蔭桓抵達舊金山,先往中國領事署視察,然后親赴中華會館和三邑會館,與華商座談。此地華商上年遭到當地人的驅逐和攻擊,想要回國卻因賬目未清無法動身,1886年春情況稍好。張蔭桓聽取了諸商的匯報,說自己“奉命遠來,保護商民,責無旁貸”。張蔭桓稱中美訂約通好數十年,并在同治七年簽署允許華工自由往來美國的《蒲安臣條約》,“其時美國志在開辟西境,招致華人惟恐不力”,很快這些地方便鐵路通達,荒蕪之地也變成了都會之所,如果沒有華人的參與,怎么可能做得到?詎料美國此后限制華工入美,更有驅逐之事,“近且焚掠搶殺,慘毒不堪”。他囑咐諸商一方面“咸務正業,毋為所輕”,另一方面也要團結起來,小事訴諸會館,大事交付領事。

4月16日,張蔭桓一行從舊金山乘火車出發,歷經內華達州、猶他州,18日行抵埃文斯頓。張在日記中說:“地距洛士丙冷(注:石泉鎮)不遠,華民簞食壺漿,意自有在,吾儕不能拯水火而慰云霓,良茲愧耳。”次日行抵懷俄明州首府夏延,州長沃仁來拜會,“談華民被害事,并為太息”。

4月23日,張氏抵達華盛頓上任,接替鄭藻如。但北京電令其與鄭藻如一起辦理石泉案賠償事宜,鄭藻如暫留美國會同協辦,待兩國議定善后章程后再行回國。

在張蔭桓和鄭藻如的持續催問之下,美國國會于1887年初批準了一筆147748.74美元的款項,以支票的形式通過中國駐美公使贈與中國。這一額度和黃錫銓統計的華工財產損失總額相符。

張蔭桓于光緒十三年二月初四日(1887年2月26日)向光緒皇帝匯報美國政府同意賠償的奏折一瞥。光緒朱批“該衙門知道”,是對負責外交事務的總理衙門的批示。

張蔭桓將這筆賠償款項發到舊金山總領事館,由總領事梁廷贊于1887年4月23日(光緒十三年四月初一)到8月28日(七月初十日)逐次逐筆發放完畢,并造冊登報,公諸于眾。通過細心對照,梁廷贊等發現傷亡和財產損失清單上有廖永玩等五人是重復申報的,故而于10月24日將多出的480.75美元退還了美國政府,美方復文表示了感謝。就此,石泉案賠償事宜于1887年10月底正式結束,美方總計賠償了147267.99美元。

在晚清中國外交史上,這算得上一個不大不小的勝利,正如張蔭桓對光緒皇帝匯報的那樣,“自中外通商以來,外國賠償中國巨款,系屬初次”。這既是中方外交努力的結果,也是在華美商及美國報紙輿論施壓所致,但本身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事實上在貝亞德等美方要員看來,不予賠償也并不違背其行事原則。此后,美國西部暴力排華事件繼續發生,舊金山等地的華人照樣受到攻擊,而為了防止石泉慘案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中美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進一步勸禁中國勞工進入美國的共識,這對赴美華人群體而言,不能不說又是另一種層面的悲劇。

尾聲

去年,甜水縣歷史博物館(Sweetwater County Historical Museum)為紀念石泉慘案,重新刊印了伊扎克·布繞莫雷(Isaac H. Bromley)1886年出版的小書《1885年9月2日懷俄明石泉鎮屠華事件》,并配上了該館珍藏的一組石泉鎮華人慶祝農歷新年的照片。照片攝于1895年左右,距石泉慘案整整十年,從中或可窺見劫后余生的華人群體的頑強生長。

石泉鎮華人春節游行,左側站著圍觀的基本都是鎮上的美國人。

石泉鎮華人祭祖,許多鎮上居民前來圍觀。

石泉鎮華人游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覆滅;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石泉鎮的華人群體對國內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做出了自己的回應——1913年,他們把用了很多年的春節游龍拆掉了。這條龍由絲綢、布匹和小鏡片制成,長100英尺(30.48米),要100個人才舞得起來。游龍制作成本高達1000多美元,多年來是石泉鎮華人引以為豪的中國文化象征。既然清朝已去,民國已到,為表示與過去告別,他們把龍拆掉,眼睛給了一個當地人做紀念。現在這兩顆龍眼睛保存在甜水縣歷史博物館之內。

去年秋天,我聯系甜水縣歷史博物館,問詢相關照片的使用權問題,順便問道是否還有華人后代住在石泉鎮,次日便收到博物館的執行館長卜瑞伊·博拉斯(Brigida Blasi)的回復。他說認識幾位華人后代,但是現在已經沒有華裔居住在以前中國城那片兒。當年在1882年《排華法案》的影響下,許多華工沒有結婚,當最后一批“老工人”(“old timers”)于1920年代退休的時候,鐵路公司出資將他們送回了中國。

1925年石泉煤礦退休華工回國前合影。

在上面這張攝于1925年的照片上,4名退休礦工都穿西裝大衣,打領帶,手拿禮帽,腳蹬皮鞋,來時的辮子蹤影全無,他們也不再是大清的子民。他們即將告別工作了大半生的他鄉,再次穿越大洋,回到陌生的故土。桑海桑田,誠哉斯言。他們有一些人回到中國后,還給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郵寄了自己的照片,感謝回國時公司對他們的照顧 。

謹以本文獻給石泉慘案中遇難的華人同胞,以及在19世紀中后期反華浪潮中遇害和受傷的華人同胞,并向歷史上致力于維系中美友誼、不以膚色、種族、國籍和宗教的不同而歧視他人的人們致敬。

(* 特別感謝甜水縣歷史博物館館長Amanda Benson、執行館長Brigida Blasi,他們熱心提供了該館珍藏的照片和其他信息,并授予筆者使用這些資料;他們在保存在美華人歷史方面,多年來做出了扎實的貢獻。)

-----

作者王元崇,系美國特拉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單雪菱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丰县| 阿拉善盟| 九龙县| 通河县| 东辽县| 湘阴县| 土默特右旗| 武鸣县| 厦门市| 盐池县| 边坝县| 潜江市| 磴口县| 临清市| 绵竹市| 邢台市| 海林市| 兴海县| 乳源| 丽水市| 巴青县| 汤原县| 当涂县| 哈尔滨市| 唐海县| 诸暨市| 长子县| 辽宁省| 邢台县| 北流市| 淳化县| 沁阳市| 福安市| 阿瓦提县| 新巴尔虎右旗| 辉县市| 昌黎县| 通许县| 台江县| 大丰市| 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