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趙基開:我家的住房“三連跳”
趙基開 上海老底子
我家的住房“三連跳”
▲▲▲
文/趙基開
歷史的湍流,浩浩蕩蕩,奔馳不羈。讓時光倒轉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中國大地迎來改革洪流,40年間迅速崛起,改變許多人命運,也給廣大百姓帶來巨變,我的住房實現了“三連跳”。
初跳石庫門
出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我,生活在典型的老式石庫門福康里里長大,父輩從寧波來上海謀生,用重金向二房東租了一間廂房間,全家過起了上海老居民的里弄生活。

清晨演奏“馬桶進行曲”迎接一天到來,各家把馬桶拎出,排起長隊,等待倒馬桶車來臨,主婦們提著小菜籃到附近菜場去買菜,見面要寒喧幾句,張家長,李家短,送牛奶阿姨把瓶裝牛奶放進牛奶箱里,發出玻璃瓶的碰撞聲。里弄房屋是磚木結構,多戶人家擠在狹小廚房,屁股碰屁股,公用場地更顯不足,用自來水要排隊,有時水小得很像眼淚水。洗澡用大腳桶,大熱天乘涼都在里弄里,傍晚拿著小板櫈搖著蒲扇嘎訕胡,也有人家把桌子搬出來吃晚飯,喝喝啤酒消除一天疲勞。房屋內衛生狀況也差,蠅蟲八腳,老鼠經常光臨。雖然當時居住環境不甚理想,帶來生活上煩惱和不便。但也有街坊鄰里濃濃的親情和友誼。


解放后我家三代和眾多大眾一樣蝸居在這樣環境中,多年來住房和生活質量改觀不大。八十年代改革春風號角吹響后,大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住房改革的步伐也向我們招手,許多居民對改變居住現狀有盼望,當時馬路上流行“換房風”,大換小,一換二,自我調劑,特別居住困難,更寄托組織的福利分房。而當時我家尚不屬困難戶,所以在石庫門里小改小鬧是改善居住條件唯一選擇,也成為住房變化新起點,為了洗澡不用桶,在自家底層砌一個浴缸,貼上瓷磚,接進自來水管,排好下水道。在暗室里開窗,當餐廳。放一個九寸小電風扇已十分滿足。后來再申請裝小火表,為裝窗式空調鋪平道路。經房管部門批準,搭只擱樓堆放雜物,已算大手筆。
二跳高層住宅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許多單位為緩解職工居住困難,干方百計籌集資金,尋找合適房源,專門成立分房領導小組,一把手掛帥。經過努力,確實解決部分職工居住困難,為老百姓做了件好事。因我家有一定居住面積,不夠分新房條件,由于愛人是廠級干部符合改善之列,我們權衡利弊,愿放棄市中心繁華地段的老宅,調配到西郊邊緣地區新工房,是高屬建筑,上下電梯,有較大綠地,環境優美,又離工作單位較近,避免上下班擠公共汽車。




三跳聯體別墅
世紀之初,我家狀況發生改變,女兒結婚,千喜寶寶誕生,父親病故,我們夫妻倆也先后退休,“老三代”變成新三代,對此住房又有新的追求。當時正值鼓勵購房時期,根據家庭經濟實際狀況,在有限財力范圍內,依靠政策優勢,用公積金,在近郊購置屬于自已產權的一套帶花園的聯體別墅,小區有游泳池、健身房、閱覽室,中心廣場可跳廣場舞,樹木眾多,似一個大花園,私家車有固定停車場地,不需支付停車費。住房寬敞明亮,功能完善,使居住條件更上一個臺階。每人有自已空間,廳、臥室朝向均為正南,可以充分享受明媚陽光,多個衛生間解決老人內急不便。個人業余愛好也有發展空間,老伴的鋼琴能得到妥善安置,女婿喜歡欣賞音樂,有了專門的聽音室,外孫女的大型遙控玩具,也有施展地方。朋友相聚在露天花園平臺,品賞紅酒、咖啡,自助燒烤也別有風味。




100多平方米花園,給我的退休生話帶來了無限樂趣,種花,養魚。春來大地時季,在草地上蕩蕩秋干,十分浪漫。炎炎夏日,吃自產黃瓜。秋收季節,摘下果樹上大桔子,全家分享,還分送鄰居。嚴寒冬天,在雪中觀賞開放臘梅,也別有樂趣。這些在以前連做夢也沒有做到過的生活,在改革后實現了。同時周邊環境也發生著巨變,河道中流水清透,藍天白云天空經常呈現。新虹橋火車站,飛機場航站樓相繼開通,地鐵經家門口,還在不斷延伸,特別是近幾年,虹橋商務區、國家會展中心等地標性建筑像雨后春筍似的拔地而起,上海面貌真是日新月異、驚人發展。
40年改革成果使國富民強,人民分享紅利,得到實惠,獲得成就感、安全感、幸福感,期望人民生活將不斷邁向新里程。
鳴謝:趙基開先生賜稿分享!
原標題:《趙基開:我家的住房“三連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