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疫后策丨金群華委員:培養好全科醫生筑牢醫衛體系第一道防線
【編者按】
面對新冠疫情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異常艱巨的戰“疫”使命扛在了肩上。
當前,中國政府和人民正處于疫后復工復產復學、振興經濟生活恢復常態的關鍵階段。如何改革我國疾控體系、如何鼓勵人才進入公共衛生領域、如何服務好“六穩”“六保”工作大局,成為社會關心的熱門議題。澎湃新聞值全國兩會召開之際,開辟“疫后策”專欄,對疫后中國的各項工作的開展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下面的文章談及全科醫生的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金群華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院長金群華向大會提交了《關于進一步優化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
《提案》稱,在本次疫情防控過程中,武漢強制要求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首診,為鞏固疫情防控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充分說明,基層醫療服務是衛生醫療體系中的第一道防線,培養好全科醫生,可以為筑牢第一道防線提供人才支撐。
金群華寫道,為保證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我國建立了相應的保障機制,包括建立一系列制度規定,健全相應組織機構,完善培訓網絡等方面,但是各高等醫學院校在全科醫學人才培養領域仍存在以下關鍵問題:
一、合格的全科醫學師資仍然缺乏。目前我國的全科醫學師資主要有三種類型:由高等醫學院校全科醫學及相關學科教師組成的理論師資、由醫院及社區臨床醫生組成的臨床師資及由社區衛生服務專業人員組成的社區師資。由于我國是近年來才開始建立全科醫師制度,合格的全科醫學師資嚴重缺乏,其中主要是臨床師資和社區師資存在問題:大多數臨床師資未接受過全科醫學系統知識培訓、缺乏基層實踐經驗,導致臨床帶教老師不能用全科醫學的思維和方法指導學生;而社區師資雖然具有豐富的基層衛生工作經驗,但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及教育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能的培訓。
二、全科醫學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滯后。全科醫學實踐培訓基地主要包括臨床基地(在綜合醫院學習臨床技能)和社區基地(在基層醫療機構學習全科醫學理念和全科醫生工作模式與內容)。目前臨床基地和社區基地均存在數量不足、功能不完備的問題:作為臨床基地的綜合醫院專業分科越來越細,科室設置和服務項目的內容與形式均缺乏全科醫學特色,臨床實習普遍是采用專科化帶教模式,未能針對全科醫學的學科特點和全科醫生實際工作需要開展教學;而其他培訓基地,特別是基層醫院和社區基地建設滯后,大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規模、設施、師資等多方面不能滿足全科醫學的教學需求,基地的整體教學水平、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意識等均需提高。
金群華在提案中建議:
一、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全科醫學師資隊伍。應根據全科醫學的特點,多種途徑開展全科醫學師資培訓,構建全科醫學骨干師資和基地師資培訓體系:全科醫學骨干師資由學校本部或附屬醫院的全科醫學理論教師、臨床師資組成,主要職責是培訓基地師資以及開展全科醫學科學研究;基地師資由各級各類基地遴選的師資經過規范化培訓后組成,基地師資的職責是完成對學生的實踐及實習的帶教任務。需要根據各級各類師資要求并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全科醫學師資培訓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全科醫學實踐培訓基地網絡。根據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環節的要求,建立并強化以三級綜合醫院為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縣級綜合醫院和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為基礎,以臨床培訓基地和基層實訓基地為主體的全科醫學實踐基地網絡。充分發揮學校附屬醫院的指導作用,加強基層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等各級各類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通過建立穩定的教學基地管理體系,加強基地的組織機構、教學條件、師資隊伍、管理制度、管理隊伍等方面的建設。
三、構建開放性社區定向型醫學教育。社區定向醫學教育是根據社區衛生保健的需求和可利用的社區資源,以個人、家庭和人群的健康促進、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為重點,培養從事社區衛生人員為目標的教育形式。其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根據未來社區醫療崗位的實踐需求來確定,是國際上廣泛認可的培養基層全科醫生的有效模式。要積極鼓勵醫學院校尤其是地方醫學院校,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此類培養,真正讓全科醫生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