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能讀心、會催眠,你對心理學家還有多少種誤解?
澎湃號·湃客“懂點心理學”專欄由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師生撰寫,一周雙更,內容聚焦時事熱點,科普生活知識,涉及親子教育、家庭關系、職場之道等諸多方面。將心理學應用于日常,讓生活更加精彩。
撰文/ 崔麗娟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運營/ 楊曉
作為心理學工作者,我們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
“你是學心理學的啊?”“是啊。”“是不是學心理學的都有些變態(tài)啊?”“好吧。”
“你是學心理學的啊?”“是啊。”“在你的眼里,我們是什么?”“是人啊。”“好吧。”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經歷著心理活動,既觀察著別人,也體驗著自己的心理與行為,所以,大家對心理學都有這自己的解讀。而這些解讀,不乏偏見和誤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你是不是“躺槍”了。
1、心理學家知道你在想什么
大多數心理學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周圍人得知了你的職業(yè),他們會馬上好奇地發(fā)問:“你是學心理學的?那么你說說我正在想什么……”人們總是以為心理學家應該能透視眼前人的內心活動,和算命先生差不多。你不是研究人的心理嗎?“研究心理”就是揣摩別人的所思所想。
其實,心理活動并不只是人在某種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它具有廣泛的含義,包括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和意志等。心理學家的工作就是要探索這些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即它們如何產生、怎樣發(fā)展、受哪些因素影響以及相互間有什么聯(lián)系等等。
例如,你發(fā)現你身邊的同學正坐立不安、鼻尖上都是汗,你能夠推斷出他正緊張什么嗎?你不能。在沒有任何評估、測驗和交流的情況下,心理學家也不可能知道他在煩惱什么。

圖/unsplash
心理學家通常是根據人的外顯行為和情緒表現等來研究人的心理,也許他們可以根據你的外在特征或測驗結果來推測你的內心世界,但再高明的心理學家也不可能具有所謂的“知心術”-。
2、心理學就是心理咨詢
在心理咨詢普及的今天,很多人聽到的第一個與心理學有關的名詞就是心理咨詢,并把它當作了心理學的代名詞。此外,人們關注一門學科,也更容易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去認識它。心理學最為廣泛的應用就是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所以更為大家所熟知,因此很多人會把心理咨詢與心理學等同起來。
其實心理咨詢只是心理學的一個應用分支。咨詢心理學家的工作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一對夫婦、一個家庭或一個團體。心理咨詢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應對生活中的困擾,使其更好地發(fā)展,增加生活的幸福感。一般來說,心理咨詢是面向正常人的,來訪者有心理困擾,但沒有出現嚴重的心理偏差。如果是嚴重的精神疾病,就要由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病學家來處理。

圖/unsplash
目前,國內的心理咨詢機構多分布在高校、醫(yī)療機構或婦幼保健組織,也有一些專門成立的咨詢中心或咨詢公司。但有一點:心理咨詢的宗旨是助人解決心理困擾,幫助人們更好地生活。現在出現心理困擾的人越來越多,對心理咨詢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很多人從事這項工作可能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而又缺乏必要的培訓和技能,再加上缺乏行業(yè)規(guī)范,使得目前心理咨詢業(yè)良莠不齊,因此使一些人對心理學很失望,對此我們也很擔憂。
3、心理學家只研究變態(tài)的人
很多人都說他們走進心理咨詢室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可能還有過思想斗爭:“去還是不去?人家會不會認為我是精神病?朋友知道了會怎么看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對心理學的看法:去心理咨詢的人都是“心理有問題”的人,心理有問題就是不正常;心理學家只研究變態(tài)的人,所以與心理學有干系的非專業(yè)人士都不正常。
之所以會有如此看法,一方面和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中國人比較內斂,有了心理困擾傾向于自己調節(jié),如果放在了臺面上,就會被認為是很嚴重的精神問題;另一方面,為了滿足人們獵奇的心理,媒體在表現與心理學有關的題材時喜歡選擇變態(tài)心理,認為這樣更具有炒作價值。

圖/unsplash
其實大多數心理學研究都是針對正常人的。有些人把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混淆了。精神病學是醫(yī)學的一個分支, 精神病學家主要從事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的治療,他們的工作對象是所謂“變態(tài)”的人,即心理失常的人。精神科醫(yī)生和其他醫(yī)生一樣,在治療精神疾病時可以使用藥物,他們還必須要接受心理學的專業(yè)培訓。與精神病學家不同,心理學家關心所有的人,雖然臨床心理學家也關注病人,但他們不能使用藥物。除此之外,大多數心理學研究都是探討正常人心理現象的,如兒童情緒的發(fā)展、性別差異、智力、老年人心理、跨文化的比較、人機界面,等等。
4、心理學家會催眠
越是神秘的東西,越能讓人感興趣。在很多人眼中,催眠術是一種很玄妙的技術。而知道催眠術的人,又往往把它和心理學家的工作聯(lián)系起來。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一是因為弗洛伊德的知名度。在一些人看來,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學家的典型代表,既然他使用催眠術,那么心理學家就是會催眠的;二是和幾部深有影響的“心理電影”有關,如日本恐怖片《催眠》。這部影片夸大甚至是歪曲了催眠術的作用,純粹是為了商業(yè)的炒作,和心理學家所使用的催眠術相去甚遠。
其實,催眠術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在心理治療中使用的一種方法,并非心理學家的“招牌本領”,而且很多心理學家并不相信催眠術,他們更喜歡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如實驗和行為觀察。

圖/unsplash
催眠術發(fā)展于18世紀的麥斯麥術。19世紀英國醫(yī)生布雷德研究出令患者凝視發(fā)光物體而誘導出催眠狀態(tài),并認為麥斯麥術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經性睡眠,將此稱為“催眠術”。但催眠的本質至今尚未明了。催眠術的方法很多,大多是要求人徹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某個小東西上,如晃動的鐘擺和閃爍的燈光,然后誘發(fā)出催眠狀態(tài)。催眠前先要測定患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進入深度的恍惚狀態(tài),對這些人進行催眠治療效果較好。人在催眠狀態(tài)下會按照治療師的暗示行事,搞不好會有不良后果,所以要由經驗豐富的催眠治療師來進行。催眠術在國外的一個應用是幫助問訊罪犯,使罪犯在催眠狀態(tài)下不由自主地坦白犯罪情況。但現在很多司法心理學家反對這樣做,認為催眠狀態(tài)下的問訊對被告人有誘導之嫌,被告很可能會按著催眠師的暗示給出催眠師所“期待”的回答。
5、心理學是騙人的東西
還有一種讓心理學者感到傷心的看法:有些人認為心理學是“偽科學”,是騙人的東西。為什么會有這種評價呢?
一是對心理學科學性的懷疑。在大多數人看來,所謂“科學”就應該像物理學或數學那樣,要么有嚴格的實驗操作,要么有嚴密的邏輯推理。而人的心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對它的任何操作和探究都很“玄”,而且會加進很多主觀的東西。人的心理又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人本身也是個難以控制的變量,所以心理學研究的結果靠不住,缺乏科學性。
二是有些人對心理咨詢的“失望”。有的人缺乏對心理咨詢的正確了解,總是希望一、兩次咨詢就能包治百病,這當然是不現實的。還有人認為能否解決心理困擾全是咨詢師的責任,自己無需投入,咨詢效果自然不會好了。由此便認為心理咨詢是騙人的,進而把心理學一棒子打死。

圖/unsplash
1982年國際科學聯(lián)合會(ICSU)接收國際心理科學聯(lián)合會(IUPsyS)為其會員協(xié)會,肯定了心理學的學術地位。心理學中有很多領域向來就與自然科學研究相近,如實驗心理學、心理物理學和生理心理學。現在,心理學的各個領域都采取了嚴格的科學設計,從實驗控制,統(tǒng)計學分析,直到結論的提出,都服從于統(tǒng)一的科學標準。所以說,心理學是一門正在成熟的科學。
至于成功的心理咨詢,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是更長時間,而且還有賴于求助者的主動意愿和積極參與,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的解決自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大家對心理咨詢要有正確的理解和現實的期望,不要因為急于求成而否定了整個心理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